作者:黄雪霜 李晓文 发布时间:2019-12-15
编者按: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它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源远流长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像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衍流淌在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不管他们翻山越岭,跨过重洋漂到了哪里,根,始终在这里。
本期的封面人物是这样一位很特别的“科学中国人”:他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但从小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期盼有朝一日能圆父辈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愿;他一生钟情于水,爱好整洁和干净,兴趣和品格驱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水环境处理专家,从此清污治水,与水常伴。2014年,怀抱饮水思源情结的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成为博瑞德环境集团首席科学家,从此,一生所学、所研回馈故里,一衣带水,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2019年国庆前后一段时间对邹光耀来说,绝对是一生中难忘的日子。
9月30日下午,他走进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这项奖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10月1日,他又作为嘉宾观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参加这么高规格、这么隆重的庆典!坐在观礼台上,他被盛大的场景和强大的中国国防力量深深地震撼,而在随后举行的群众游行活动中,他也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开放、大气和青春的中国。
“无论是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还是成为观礼嘉宾,我都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热情。我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中国和马来西亚科技学术交流,为推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友谊做出更大贡献。我真心祝福中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祝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或许是因为受周边的氛围所感染,受访时的邹光耀情绪高涨,与他平时惯有的内敛斯文、柔声细语判若两人,可以感受到埋藏在他心底那股炽热而浓烈的感情。也正是这股浓情,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科学中国人”。
磨砺成长——海角天涯立志成才
白云问我,去向何方。我的心仍依偎在母亲身旁下南洋,下南洋,海角天涯割不断叶落归根才是我的期望一首《下南洋》将南洋华侨、华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尽显无遗。
邹光耀祖籍潮汕,父母那一代为生存迫于无奈选择“过番”,漂洋过海到了马来西亚,原想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却事与愿违最后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作为在海外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邹光耀从小就深刻体会到漂泊他乡的不易和父母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
最初,家里的生活费来源就是靠手工制作“香骨”。香骨是拜神用的香里面的细小竹支架。要制作香骨先把竹子按香骨的长度用锯子锯成一节一节,然后用刀劈开一片一片,再用刀刨去篾肚和竹笙,接着把削好的竹篾削成薄薄的几片,最后用镰刀剥成一条条均匀有致的香骨。经过“锯、劈、刨、削、剥”几道冗长工序后,香骨还得要经过太阳的一番晾晒,此后把香骨捆成一扎扎卖给香制作商,挣取微薄的收入。小时候的邹光耀放学回家就要立马加入到家庭手工制作的队伍中,根本没有课外读书的机会。或许正因为如此,让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都认识到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是接受教育,所以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奋努力,追求上进。小邹光耀上课的时候就特别用心和专心,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消化的,这让他就算少有课外读书的时间,也能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邹光耀记得很清楚,从小,父母就一直教育他和兄弟姐妹们不要忘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里,要学会饮水思源。虽然都是再朴实不过的话语,但民族文化的熏陶却蕴含在一字一句的叮咛里。“我的名字叫光耀,是我父亲给起的,他如今已经去世了,我从没问过他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但从小时候他对我的教育里就可以知道这寄托着他的期盼,他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够光宗耀祖,帮他实现未能完成的心愿。”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如果在天堂能够看到自己的儿子收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还参加过总理的新春座谈会,得到总理的亲自接见父亲一定会倍感欣慰。
1984年,凭借优异的成绩,邹光耀考取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四的时候,他出于兴趣和爱好选修了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课程和项目。“我本身是个非常爱干净和整洁的人,也非常喜欢大自然,所以是很自然地就选择了环境专业。”在本科最后1年的时间里,邹光耀开始动手在实验室做研究、写报告、写论文,不知不觉,内心的爱好牵引着他慢慢地走向了环境科学研究。从1991年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起,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与环境相关,特别从博士阶段起,他就开始专注于厌氧废水处理研究,开启了他与“水”剪不断的研究情缘。
在很多同事和亲人的眼里,邹光耀是一个沉稳冷静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让人沉不住气的局面在他那里都可以不疾不徐、从容应对,这是生活历练给予他的馈赠。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第一年,他没有任何成绩,但沉下心仔细钻研熬过去以后,月光宝盒慢慢开启,他在里面发现了很多神奇的新知识,并提炼出了很多创新的理论,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汇聚成的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知名的期刊上,引起了同行极大的关注。以研究生的资历做出很多资深教授和讲师都羡慕的成绩,对初出茅庐的邹光耀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研究一定有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有兴趣,还有坚定的意志,困难都可以解决。”带着这样的信念,邹光耀在环境研究的世界里快乐驰骋。毕业后,他顺利留校,长期从事环境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凭借出色的钻研能力,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硕果,且一步步成长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工程与绿色技术学院院长和首席教授。这段时间里,他将自己的科研目光聚焦在高效厌氧生物颗粒污泥技术、好氧生物污泥颗粒技术、碳减排和碳信用、超声波以及微生物产氢等前沿技术在废水、污泥处理中的应用上,尤其在高浓度、难降解、强毒性化工废水的生物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国际上最早从事生物污泥颗粒化技术研究和工业化应用的专家之一。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致力于工业和市政废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工业化应用30余年,邹光耀用多年的钻研换来了累累硕果:先后发表论文152篇、期刊编辑2部、专著3部、合编30余部,获国际授权专利7项,发表多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如Biotechnology Advances (Impact Factor 11.452) , 论文被引超过5800次,h因子37。其一著作“绿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于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自然科学, 工程及技术资源百科全书—生命支持系统(UNESCO-EOLSS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列为示范编章(Sample Chapter)。他采用超声波对污水及污泥进行前处理,确定了超声处理技术的声空化机制、控制参数和优化方法,显著提高了厌氧分解效率、速度及甲烷产量。该技术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污水处理厂应用成功,并于2005年10月15日被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题报道。凭借出色的表现,邹光耀先后荣获新加坡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科技奖、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公共服务部创新奖、新加坡工程协会卓越工程成就奖,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技术领域著名专家。
从一名出身贫寒的穷苦娃,到依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专家、教授邹光耀的拼搏经历折射出了海外华人的不易和坚韧,那是一个海外民族文化的缩影。历史尘埃落定,而他们这代人的酸甜苦乐,却值得更长久地回味。当雏鹰丰满了羽翼,它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埋藏在心底的远方故乡。
倚天屠龙——刀剑合并共圆梦想
2014年,已经成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的邹光耀应一位老朋友的邀请到他们的公司——位于南京的博瑞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这位老朋友,就是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老同学——现任博瑞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瑞德”)董事长的严月根。
这两人相识于微时。严月根记得很清楚,博士报到的第一天,导师领着他去见的第一位同学就是邹光耀。作为一名“本土”成长起来的学生,邹光耀很热情地义务承担起了带领严月根尽快熟悉环境、排解远在他乡忧思的责任。几年相处,邹光耀的专业精准、沉稳踏实给严月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么多年来,严月根在心里一直视邹光耀为“诚实、可靠的伙伴”“值得交往一生的朋友”,这为两人之后的坚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邹光耀对严月根的第一印象就是“聪明”:“需要3年完成的博士学位他用两年就完成了”“他的性格跟我其实可以说是互补,思维活跃、开放,面向工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敢想敢做”性格的差异注定了两人会走不同的路,一个面向学术做技术研究,另一个面向工业应用创办企业,但共同对水的爱好,对清污治水的理想与信念又让他们惺惺相惜,一直保持联系,成为相互信赖的好朋友。
在博瑞德参观的过程中,邹光耀了解到作为一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专门从事水务及环保领域技术、研发、设计、工程与应用的公司,博瑞德在严月根的带领下,成立几年来依靠不断创新富有特色的技术和运营模式取得了众多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也因为发展迅猛急需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助力。因为与自己的研究领域颇为对口,所以当老朋友提出需求并盛情邀请之后,邹光耀毫不犹豫地选择加盟。对合作这件事情,喜欢中国武侠小说的邹光耀笑着用“倚天剑”和“屠龙刀”的合并来形容。“互补互惠、力量无穷”,合作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博瑞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污水治理及环保领域技术研发、工程总包、设施运维及投资经营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相关环保产业,博瑞德主营业务涉及污水治理、中水回用、异味控制和废物处置等相关环保领域,服务模式包含工程总包、技术服务、委托运维和投资经营等多样类型;特别针对炼油、石化、化工、制药、农药、颜料、纺织、印染等工业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市政污水厂升级和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回收利用等提供服务。
董事长严月根是国家特聘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后曾留校任教6年,之后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大型水处理公司任高级技术及管理职务。在污水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水零排放领域掌握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享有很高学术造诣,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环保装备成套化和产业化等方面也积累了居于国际前沿的水平和经验。曾获2018年“江苏省科技企业家”、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影响力人物”和“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严月根的带领之下,博瑞德自2006年正式成立至今,凭借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工艺和成熟的工程经验及对园区产业链优势独特的理解,已先后为美国亚什兰化工、美国塞拉尼斯化工、美国霍尼韦尔化工、中国化工集团蓝星安迪苏、蓝星星火有机硅、日本触媒化工、德国欧季亚化工和宁波江宁化工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全方位工业污水治理或投资经营服务;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二期玉带片区、浙江濮院纺织印染污水处理厂升级及扩建、嘉兴港区等大型化工园区提供工业用水及污水处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充分运用其核心技术高效功能,确保实际达标排放,并具有运行稳定、水质优良、投资运行成本合理等多项优点,完善地解决了工业企业和化工园区迫在眉睫的污水处理、异味控制等环境保护难题,使得绿色化工成为可能,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和好评。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称号,以及“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并两次荣获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最佳服务商”。截至目前,博瑞德已拥有10家国内子公司,4家海外子公司。成为一家集技术、资本及战略3个方向驱动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虽然驰骋商场多年,但骨子里,严月根一直是一名技术型的管理人才,血液里流淌的技术基因注定了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引领公司向前发展,这一点也注定了他与邹光耀的合作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能让这样良好的合作擦出最美的火花?两人的目标出奇一致——锁定在厌氧污泥颗粒化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上。
“中国七大水系中有两个水系,就是珠江跟长江都属于良好的水平,其他的水系都是属于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工业废水是水域的主要污染源。工业废水直接流入渠道,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如果毒性较大会导致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绝迹;如果周边居民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危害身体健康,重者死亡等。近20年来,中国政府投入环保的力度持续加大,监督的力度大幅加强,但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虽然出生、成长于马来西亚,但邹光耀对中国的国情、水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直有持续的关注。他深知,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奇迹”,但是快速工业化带动的高速经济发展也付出了代价,水污染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促使他来到中国,将自己所学、所研倾盘托出的原因之一。他愿发挥自己所长,为中国抗击水污染事业“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邹光耀指出:“污泥颗粒化技术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它总共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厌氧颗粒污泥;另一块是好氧颗粒污泥。传统的颗粒污泥技术非常耗时,一般要至少3个月到1年的时间,而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掌握了一些机理,能把颗粒污泥的形成时间缩短。我们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把颗粒污泥的技术伸展到高浓度有毒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上。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废水不断出现成了水污染治理专家的心头之患,污水处理正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废水里含有顽固性或有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不易生物降解。如化工废水、煤化工废水、有机硅化工废水、印染纺织废水的污染物处理等都是领域内公认的难题。而我们有专利技术,知道怎么培养出可以适应这些有毒废水的菌种,让菌种能够适应这些生化的物质,并把它们分解降解将废水处理成无毒无害的干净水。就像一个人的酒量,如果这个人的酒量好,说明他的分解能力强,我们的菌种能够分解高浓度的有毒污染物是因为它的‘酒量’好”作为一把可以抗击难降解水污染物的“利器”,不管是一直埋首在学术前沿阵地的邹光耀还是纵横于技术与应用“棋局”间落子布局的严月根都对污泥颗粒化技术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天时地利人和,邹光耀在中国的清水圆梦之路在博瑞德正式开启。
清污治水——手持“利器”大显身手
可以说,邹光耀和博瑞德在中国的清污治水创新之路正好踩在了国家加大水污染防治整顿的点上。
2014年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开始执行。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计划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水十条”采取了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更强力的检测力度、更严厉的惩罚措施整治环境污染,并把整治矛头对准污染严重领域。2016年,“十三五”规划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用水目标,也制定了减少用水、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和提高废水处理率的方案。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风生水起逐浪高,当冲刺的战鼓响起,邹光耀和他所在的团队早已经站在了浪潮前端去迎接挑战。
加入博瑞德后,作为博瑞德首席科学家和浙江巨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博瑞德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邹光耀马上组建研发团队,不到半年时间,就将厌氧污泥颗粒化技术运用到了实践中。
在他的带领下,博瑞德研制出一种厌氧颗粒污泥生物反应器(GSB)。这一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有一系列的优点,包括厌氧颗粒沉降性好,效率高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颗粒体积要比传统方法得出的高很多,菌种浓度可以比传统的高出50倍;再就是它具有超高的进料承载能力,比常规方法提高10倍左右等。厌氧处理在废物分解中不需要氧气,不仅能节省能源、保护设备,污泥产量仅是好氧处理系统的五分之一,大幅降低了处理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氯化有机物可以通过厌氧方式进行生物转化,厌氧技术能够降解制浆造纸、制药、啤酒和酒精生产中的某些难降解污染物,如氯化有机物和浓缩工业废水,使其毒性大大降低。厌氧处理还可以将废物转化为甲烷气体,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再利用于供热、发电等其他作业,带来经济效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快,邹光耀及其团队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在浙江天女集团制漆有限公司高浓度油漆酯化废水处理项目中得以大展拳脚。
制漆废水中含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具有组成复杂、毒性大、可生化性差、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这些废水给企业带来了让他们困扰的环境问题。因为浓度高、难降解,要达到排放标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业主采用的主要是焚烧处置这一高耗能的方法,深感效率低且成本高昂,并不是长久之计。为此,他们找到了邹光耀及其团队,希望可以扭转局面。
邹光耀及其团队果然不负重托,经过几个月深入厂区的实验小试,反复调整菌种配方,最终克服困难得出了一个不仅高效而且经济适用的方案。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邹光耀及其团队将厌氧生物颗粒污泥核心技术在高浓度油漆酯化废水的处理发挥到了极致,厌氧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去除率高达95%,而且还具有系统运行稳定,调试启动快等特点。该项目最终荣获涂料行业废水治理技术推广示范工程,2017年12月22日《中国日报》就此工程进行了专题报道。
“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这么大的一个环境问题,我们也觉得很欣慰。”当亲身经历了将研究搬下高阁,送入寻常百姓家,多年埋首科研一线的邹光耀收获了科研和技术产品结合的快乐,而这也是他与博瑞德牵手的意义所在。
进入博瑞德以来,邹光耀除了主导厌氧生物颗粒污泥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之外,还先后主持参与了毛纱产业污水处理、印染产业污水处理等多项产业化项目。其中,毛纱产业污染处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缺氧反硝化与复合膜池相结合的厌氧、好氧工艺技术,能有效降解有机物、极大降低纺织印染废水出水化学需氧量,相对其他传统处理方式,有处理效果佳、成本低等优势,节约处理费用近1/2;而印染产业废水处理系统主要针对印染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采用间歇活性污泥法、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活性污泥法等多种处理技术,能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减少物化污泥产量,不但可以达到排放标准,还可以满足中水回用标准,极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解决了业主的燃眉之急。
多年来,邹光耀及其团队研发的各项核心技术在污水治理领域尽显身手,获得了政府与业主的一致好评。鲜花和掌声也接踵而至,2014年,邹光耀入选国家特聘专家、浙江省特聘专家;2015年,因为在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邹光耀荣获“西湖友谊奖”,该奖是浙江省政府为表彰外籍专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奖项;2016年及2019年,邹光耀以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身份两次应邀赴人民大会堂参加新春座谈会,座谈会上,他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会见,并共进晚餐。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外国专家及家人表示了诚挚的节日问候,向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饮水思源不忘本,滴水之恩涌泉报。当清凌凌的河水再次倒映出蓝天的美景,污浊的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后汇入百川,对邹光耀及其团队来说,这是汗水浇灌出硕果的欢愉时刻,也是辛苦拼搏的价值所在。对邹光耀自己而言,更多了一份作为华人梦圆回馈中华的深层含义,其中包含的各种情愫,唯有远漂海外的华人最能领悟和体会。
爱意不断——传承求索润泽大地
一直以来,邹光耀都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在中国,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桐乡。那里遍布他喜欢的河湖水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不大,生活节奏也不快,让邹光耀觉得生活很舒适,也能让他能静下心来专注研究。
在中国,邹光耀从不把自己当成“老外”,因为从小就接受中文教育,吃穿也没什么两样,从心底,他一直觉得这就是故乡。2017年,他把自己毕业于剑桥大学数学系的儿子邹德扬也“忽悠”到了桐乡,从事环保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儿子还认识了一位宁波姑娘,两人情投意合,计划年底要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分别举行婚礼。不知不觉间,文化和血脉的传承得以源远流长。
“人工智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我们现在正考虑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处理废水方面的工艺设计、施工等耗时耗力的问题,还思索如何将我们常年积累的独特经验与人工智能集成于一个系统,这样不仅能将多年积累的精华沉淀传承,而且还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邹德扬谈到。父子两人,一人底蕴深厚、经验丰富,一人身处前沿、思维活跃,相互配合,共谋未来。
“现在工业越来越发达,很多新的化工产品、药品被制造出来,在这过程中也会产生更多成分复杂、高浓度、有毒的废水,我们的挑战只能是越来越多。”为应对未来的挑战,邹光耀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推动浙江巨能(博瑞德子公司)成功组建了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壮大研发团队,专注于技术的提升,继续发扬团队深入应用一线,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无论有没有经验,我们都会去接触,反复地做实验,不断调整方案,直到能解决问题为止。”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技术、品质的提升,无论在任何时候,邹光耀都能显示出“学术派”一贯的严谨、踏实。事实上,博瑞德的成员构成和成长历程也注定了他能与邹光耀相辅相成、相映成彰。
“邹博士不但为公司带来创新动力,在尖端技术取得突破,在带领团队方面也兢兢业业,是大家的良师益友。他带领我们参加国际会议,耐心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我们一起做实验、搞开发,特别亲切。和他相处,我受益良多。”在浙江巨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类似对邹光耀的赞扬不绝于耳,可以感受到,他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群体,并且用他的工作成绩和品性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爱。
2019年,邹光耀还荣获了首批“桐乡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坦言,荣获这一奖项将成为他和整个团队未来在桐乡不断求索的不竭动力。他已经申请了中国的长期居留证,“办证越来越方便,可以感受到中国政府在鼓励外国专家参与中国建设上的诚意。我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的一份绵力”。这份心意正随着多年实践积累的智慧成果从小小的桐乡,扩散到中华大地每一处有水的角落。水不会断,这份心意也不会断。科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