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走在“最后一公里”
——记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获奖项目团队

作者:蔡巧玉    发布时间:2020-07-21

导读:  身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英俊已近花甲之年,事无巨细,公务繁忙,而刚刚年过四十的陈庆华,也由于夜以继日的操劳,两鬓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在肇庆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他们依然坚定地在服务校企之间“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越走越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好的局面。   

  肇庆,古称端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小城不大,千百年间,却扼西江之要冲,据两广之要势,区域优势明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省经济大发展的风起云涌中,这座古城也重新焕发出了年轻的朝气,从一座相对封闭的小城华丽转身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肇庆学院是广东省和肇庆市共建的公办全日制综合型本科大学,也是当地的最高学府,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长久以来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于肇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多年来,肇庆学院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做法,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从未间断。从帮助农民、企业解决一个个实际困难,到产生能够影响整个产业的科研成果,再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地方振兴、企业发展赋能助力。肇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陈英俊院长与陈庆华博士,正是这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开拓者。他们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倾注心血,书写华章。
  2019年12月底,得到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等24个部委支持的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陈英俊与陈庆华携手团队成员站在了我国唯一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最高荣誉的奖台之上,他们与广东镭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肇庆西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无版缝精密镭射烫印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了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一举实现了肇庆学院在全国性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上零的突破。
  
探索经世致用之路
  1962年出生的陈英俊,年轻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广东的大山里走出,在华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便来到肇庆学院,从此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中,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35年。
  2009年,响应国家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号召,陈英俊投身于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成为了广东省的首批科技特派员。作为融入珠三角发展行动计划的排头兵,他只身前往了一家深圳的企业,在生产管理第一线,边工作,边学习。
  这段经历让陈英俊获益匪浅,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感知到了别样的风景。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高校与企业因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很难深入下去,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走进工厂车间,转化成产品、生产线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很难获得人才、技术和成果支撑,用以超越代工生产模式、创建自有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据陈英俊回忆,那段企业生涯对他后来的科研与教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和重要的影响。“到了之后你才清楚学校跟企业的区别到底有多大,感觉一下子从理论的高度跌到了地面上。”四年时间里,陈英俊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企业里从技术到管理的位置全部做了一遍,从最开始的技术部主任甚至做到了厂长的位置。“在高校当教师,如果在黑板上写错了字,可以擦掉重写。但是在企业里做产品,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是没有机会重来的,损失将无法估量。”陈英俊对此深有感触。
  由于在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产品升级方面的出色表现,企业方非常希望陈英俊能够长期留下来,甚至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但是陈英俊没有忘记自己下沉企业的初心,在他看来,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就是要使高校更多的人才、技术、成果真正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同时,再通过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步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回到肇庆学院之后,陈英俊拥有了全新的思路,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教学中,他不再死守着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将自己在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经历讲给大家,并带领同学一起思索,令学生们十分感兴趣,仿佛是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而在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等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面,由于有了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陈英俊在及时关注、分析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在量体裁衣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同时也更明白企业迫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有侧重地去进行教学培养,陈英俊身体力行地为填平高校同企业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沟壑而努力。
  2010年,陈英俊结识了同样到肇庆学院任职的陈庆华。彼时,陈庆华头上顶着北大博士的光环,作为出自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微电子领域的领军人物王阳元院士及黄如院士共事的青年才俊,他并没有走像他的同学那样留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奋斗的路径,而是选择了叶落归根,回到肇庆。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算是土生土长的肇庆人,就是想回家为家乡做点事情。”在陈庆华眼中,追求高尖端、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固然重要,但是“接地气”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创局面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陈庆华是一个低调并且务实的人,自到肇庆学院任职以来,除了担任学校电子、电气、通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一直用心着手研究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研项目。那段日子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班加点、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
  陈庆华的一举一动都被陈英俊看在眼里,同时这种积极上进的精神也感动了陈英俊,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年轻人。“想想看,从象牙塔尖的北大,来到了一所地方院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而言,都是两个世界,但是他没有陷于这种落差之中,而是脚踏实地地做事,这很了不起。”陈英俊对陈庆华充满了赞赏。
  两个人交流多了之后,发现彼此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一致,尤其是产学研方面,二人都主张通过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步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达到合作共赢。陈英俊与陈庆华开始在教学之余多次走访市场,积极与肇庆当地及周边的企业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市场的需要。“那时候我们俩开着一辆车,到处去调研,拜访企业,看看有什么产学研可以合作的点。”陈英俊回忆起当初的情况,肇庆不大,但是两个人经常一跑就是一天,一二百公里的里程。“肇庆市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们一起跑过了200多家。”陈庆华补充道,这个比例着实不低。
  在一次次的下企业调研和交流中,慢慢地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熟稔起来,大家也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这为之后的产学研合作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校企合作创世界一流
  “和企业交流多了会发现很多他们意识不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同时他们也愿意把需求和困惑说给我们听。”陈英俊表示。
  “肇庆有很多中小微企业,他们经过多年的打磨和竞争,已经做到从本地众多企业里脱颖而出。但是如果想进一步和国内,甚至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去比拼的话,他们目前从整个企业的构架、产品的升级、科技的更新上,都尚不足以支撑起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和新技术、新思路都是非常渴求的。”陈庆华介绍说,“而这恰恰是我们高校的优势,所以我和陈院长一直在思考,我们能够为当地的企业做些什么。”
  成功都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播撒的种子也总会在灌溉后生根开花,结出硕果。这一次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的项目便是如此。
  长久以来,肇庆地区的烫印产业发达,企业众多。虽然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技术水平,但是在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特别在高端产品方面,差距仍然明显。目前,中国烫印产业的三分之二市场被国外占据,中国本土的企业只是拿到了小部分份额。在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国产烫印机一般产率在3000~5000张/小时,进口烫印机可达12000张/小时,其中制约国产烫印机产率的因素除了机器本身外,烫印膜的质量至关重要,国内烫印膜生产厂的压膜装置大多为单辊单温区模压装置,在模压后采用“软压消除版缝”或者采用“硬压叠缝消除版缝”,然而,采取这样的措施并不能彻底解决版缝存在的问题。有版缝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次品损耗,同时在烫印过程中也需要“避缝、跳缝”,从而进一步增加高速烫印过程中的次品率,增加了后端产品烫印加工的难度,造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陈英俊介绍说,不可否认,我国已成为世界烫印产品市场需求和制造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特别在高端市场中,由于烫印技术系统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烫印产品还处于弱势,其需求还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不得不让出一块巨大的市场给国外产品。这表明我们在产品的“高、精、尖”层次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亟待调整和改善。
  号准了脉,就要照方开药。陈庆华作为企业特派员入驻肇庆国家高新区广东镭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后,开始带领着团队针对该公司生产工艺存在缺陷的难题攻坚克难。首先,在机器设备方面,版缝消除的控制,是最关键的技术壁垒。其次,工艺的控制,色层温度对镭射模压非常敏感,在不同室温、不同湿度下同一产品所用的温度都有变化。再次,是原材料存在的问题,色层必须选用特殊高分子材料,普通烫印膜及细缝镭射烫印膜色层高分子不能进行无版缝镭射模压。最后,烫印后的镭射电化铝耐磨性一定要好,如果耐磨性差,经过几次摩擦后容易失去镭射,甚至掉色。陈庆华团队瞄准现代烫印技术的高端市场需求,目标是提升本土烫印产品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给先进印刷产业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的商机,能够为广东省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形成一个新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点。
  无版缝烫印属于湿式冷烫印技术,这种技术需要在涂布胶黏剂之后,在压力作用下将冷烫箔与印刷品贴合,再将多余的箔移除,这属于烫印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工无版缝烫印膜困难很大,据陈庆华介绍,期间好几次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后来硬是凭着团队成员们的顽强毅力,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突破了烫印领域的前沿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艺条件,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款高性能无版缝全息电化铝烫印膜。
  在这种全新的技术工艺下,企业解决了传统镭射烫印膜的版缝缺陷,满足用户对材料的更高利用率要求;使选择性模压技术得以实现,并可实现批量化生产;“模压-烫平-模压”的混合制备技术,解决了传统烫印膜平整度不高问题,可满足用户12000米以上连续烫印材料不褶皱的要求;产品实现了无版缝、高反射率、高平整度、高黏附度和高抗腐蚀性等多重优点。
  这一技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端烫印技术落后于欧美强国的现状,对企业所在地的相关产业环境、生态链群产生积极影响。无版缝镭射激光烫印膜的技术优势,可有效减少原材料的损耗,节约能源及相关材料,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
  如今,无版缝镭射烫印膜不仅适用于斯托拿、捷达斯、博斯特等全球最先进的高速进口烫印设备,也适用于国产友恒、亚华、玉印等各种烫印机械,更可以为客户的产品所需而量身定制。产品的采购客户已开拓至国内外一流的大型印刷企业,近三年公司无版缝镭射烫印膜产品实现新增销售16431.99万元,利润180.15万元,缴税482.71万元。
  
做经济发展“新引擎”
  陈英俊、陈庆华团队运用专业知识拉近了学术与产业的距离,打通了高校同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为合作企业镭宝公司成功地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并且还协助企业建立起市级与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指导并帮助企业顺利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还不止如此,在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陈英俊和陈庆华都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科技企业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发扬学科专长,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他们不忘在校开办成人教育,竭力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也为企业注入一股新的科研力量。“人才问题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我们通过办培训甚至是把专家送上门去授课的形式,将最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传授给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培养一批‘用得上’‘靠得住’的技术人才。这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员工,都是一件双赢的事。”陈英俊解释道。
  也不仅是双赢,实际上是三赢。在肇庆学院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建立人才技术对接,发挥桥梁作用,助推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同时,高校的科技人才本身也得到了实打实的锤炼,正所谓“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对此,陈英俊也表示,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既能使教师迅速与企业拉近距离,还能摸清企业需求,了解产业动态,把最新的知识带回到学校,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随着高校职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聚集更大力量,真正发挥出地方高校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实施这次获奖的项目,肇庆学院就先后建立并通过了与项目成果相关的3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如今,在陈英俊和陈庆华的带领下,团队的力量越来越大,向前的脚步也迈得越来越扎实。“我们现在的团队里,不仅有北大的博士,还有来自哈工大、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甚至来自台湾的博士。”陈英俊介绍说,“但我们其实一不看你是否是海归,二不看你头上顶着什么‘帽子’,我只看你是不是‘想做事,能做事,还能做成事’”。由于在团队发展和服务企业的过程中,高度贴近肇庆当地的电子信息材料以及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会涉及材料铸造、加工、装配等工作,陈英俊与陈庆华的团队里不仅有来自高校的科技人才,还有来自地方技工学校的技术工人们,这样一支接地气、干实事的队伍,为肇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及周边辐射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构建高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新产品技术的研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及其制造技术,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
  如今,身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英俊已近花甲之年,事无巨细,公务繁忙,而刚刚年过四十的陈庆华,也由于夜以继日的操劳,两鬓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在肇庆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他们依然坚定地在服务校企之间“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越走越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好的局面。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陈英俊与陈庆华都并不愿多谈他们的辛苦,他们谈及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们这些年来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说,肇庆学院历来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特派员”的制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才走进生产第一线,将创新的动能送进企业、带到田间。同时,更应该感谢的是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一次产学研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和速度。“能参与到这样一场宏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事业洪流中,还能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这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陈英俊和陈庆华异口同声地表示。
  
专家简介  
  陈英俊,肇庆学院教授,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近年来,在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15项。发表论文13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件,参与制定企业标准2项;协助企业建设国家检测中心1个,主持建设省级工程中心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获得肇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肇庆学院研究团队奖2项,科技奖励4项,获得肇庆学院科研十佳称号。
  陈庆华,肇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毕业。主要研究领域是微光机电系统与传感器集成系统技术,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维多态闭锁技术的MEMS光通讯器件研究”的主持人,是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近几年,在光学MEMS方面取得了一批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4项,以第一作者和合作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荣获肇庆市拔尖技术人才奖以及肇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