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吴唯佳:伟大时代下的蓝图绘制
——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吴唯佳

作者:王 涵    发布时间:2020-12-15

导读:  在选择回国这二十五六年的时间里,吴唯佳作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核心学术骨干和主要战略研究成员,系统地参加、负责和执行完成了这一时期承担的几乎所有重大科研项目,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城市)战略研究、世界城市地区、人居战略等人居科学理论创建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感谢这个伟大时代,令我把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我的研究工作拥有了时代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吴唯佳
  
  坐在记者面前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教授面带倦色,翻开他的工作日程你就能明白这种疲倦从何而来,各种项目会议、研讨、教学、考察,把他的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让他像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辗转在各个工作环境之下。
  不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人对他们充满了误解,认为搞城市规划的人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对着电脑,比比划划,畅想未来的一群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假,畅想未来也不假,因为“城市规划”恰恰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但也正因为关系到一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的未来前途,所以规划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千钧重任和职责,使得他们夜以继日,精益求精,不敢有一丝懈怠。另外,这些“知识分子”也经常干起“农民工”的工作,到各处实地考察,风吹日晒、风餐露宿皆是家常便饭。
  吴唯佳并不愿多谈他的辛苦,在他看来,与他的恩师吴良镛院士比起来,自己还差得远:“当年在滇西北规划研究的过程中,吴先生白天布置任务、讨论,我们抓紧工作,晚上形成草稿塞到他的门缝里,然后他清晨4点多起床,在草稿上加工,当天再布置新任务,真正的是‘连轴转’。”
  吴唯佳谈得更多的是感谢。感谢他的专业启蒙母校天津大学,感谢导师沈玉麟先生;感谢他事业的起点清华大学,感谢恩师吴良镛院士;感谢他在德国留学时给予过帮助的朋友和老师们。当然,他更要感谢这个时代。吴唯佳有时候总在假设,如果当年留在德国的话,今天自己会在做什么?“最多是在故纸堆里翻翻书,写点理论文章什么的吧!”但是在选择回国的这二十五六年的时间里,吴唯佳作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核心学术骨干和主要战略研究成员,系统地参加、负责和执行完成了这一时期承担的几乎所有重大科研项目,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城市)战略研究、世界城市地区、人居战略等人居科学理论创建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能参与到这样一场宏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事业洪流中,还能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这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吴唯佳感慨,“所以还是要感谢,感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跳出北京看北京
  吴唯佳是南方人,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对于北京也别有一番感情。在吴唯佳看来,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首都,能有一套山水相间的生态资源,放眼世界,北京也是独一份。城内的文物古迹、市井民居,城外的山区绿地,包括长城、运河、永定河、潮白河,北京周边的生态资源非常宏伟,确属世界一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与历史上的其他国家一样,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城市病”问题。总体人居环境质量并未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得到提高。
  早在20多年前,吴唯佳就强烈意识到,以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点,为此他和同事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时期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执行负责人,吴唯佳带领团队开展了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封闭性研究,提出以北京为核心建设世界城市地区的建议。
  随后,吴唯佳带领研究所的同事开展了北京、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参加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顺利完成了《京津冀城乡空间规划研究报告》,成为学界之中对京津冀一体化最早、最著名的研究。报告内容成为自然科学“九五”重点项目的核心内容,研究成果得到北京、天津、河北、建设部、发改委等有关城市和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引发后续北京市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世界城市”“首都圈规划”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吴唯佳等人在吴良镛院士领导下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居理论基本理论和典型范例”。
  在吴唯佳看来,城市就是人们集聚的地方。集聚是城市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正因为集聚,才使人们信息充分交流,才有这么多的机会。但是集聚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当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集聚,那么这个城市会越来越拥堵,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差。吴唯佳指出,要解决这些,光靠一个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很难。它需要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层面上进行统筹安排。要“跳出北京看北京”,能够从京津冀协同角度来考虑,能够从天津、河北和北京的合作角度来考虑。
  吴唯佳说:“北京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选择,需要开展长期战略的研究。”从国际上看,中长期发展战略是这个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有许多重要学术机构,包括英国工程及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英国皇家工程院、德国教育科技部、美国2050国家委员会等都支持从国家、世界城市和大区域角度进行科学研究。
  作为中国的首都,吴唯佳和研究所的同事们都认为北京必须要进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为此,2006年,吴唯佳利用在清华承担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群建设的机遇,作为执行负责人,协调统筹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内的4个单位多个学科,领导开展了跨院校、跨学科的“北京2049”战略研究,对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北京城市发展前景开展长期战略研究。
  “北京2049”针对人口、环境、交通、城镇布局等问题,发展了“情景分析+空间模拟+科学共同体”超长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方法,对研究认识大城市的规模、布局、资源条件和措施等长期性问题有重要科学意义,对我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变革有重要影响。学科群项目发展了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多学科合作方法,对北京与周边地区区域发展提出了系列战略建议,直接运用于相关城市和区域规划之中。
  吴唯佳指出,北京要提升在全球城市地区的竞争能力,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目标。他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区域解决,北京需要发展“大北京”地区;二是功能提升,北京是首都,需要考虑怎么来进一步完善首都职能,以城市区域应对全球竞争。
  作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的执笔人,吴唯佳明确建议选择北京新机场周边的大兴南部、廊坊市区、固安、永清、涿州、武清等地区,成立跨省市边界的“畿辅新区”,疏解首都政治文化功能。它们之间通过轨道交通连起来,用绿地进行分割,中间有新机场和高铁车站,方便居民出行。由于它本身布局是分开的,所以就不会形成像北京中心城区那样一个“大饼”压在那里、“麻绳”一般搅在一起。吴唯佳认定,科学建设“畿辅新区”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在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后,极为关切首都北京的未来发展问题。习总书记于2013年到河北视察、2014年到北京视察,特别提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想法,要给北京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空间。
  吴唯佳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要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还有一个更为高远的目标,就是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城市不是孤立的,总是和区域在一起,所以城市的整体规划非常重要,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没有大中小不同的城市体系,除了北京、天津,其他都是小城市,而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发育和完善,推动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集聚,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形成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堪比当年的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果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吴唯佳指出,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逐渐真正成为北京、天津、河北合作的一个平台。这是目前来看,世界上人口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跨区域合作和协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条件,北京的未来必将有着一个更好的前景。
  
毕生为谋万家居
  吴唯佳的恩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拜万人师,谋万家居”是吴良镛一生心系人居的写照。作为吴先生的得意门生,吴唯佳自然传承了老师毕生追求的“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情怀与理想。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城市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目标,这在北京还是第一次。但在吴唯佳看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进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人多地少就往外再加一环,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而由于政治、经济、第三产业等功能大多都集中在中心老城区,外环住宅楼林立却没有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体系。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开发,新城区缺乏产业支持,导致人们“城内上班,城外睡觉”,每天大量的长距离通勤让交通难堪重负。
  京津冀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与我国特殊城镇化密切关联,当然也跟北京的特殊性有关,而且人口仍会继续膨胀。当时吴唯佳在做研究时,预估到2049年,这一带可能出现人口倍增的情况,北京、天津,包括廊坊等地区,会从当时的3400万人增加到6000万人,到那个时刻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使得这个区域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就会生病的。我们总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理想。但在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各种“难”,入托难、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停车难等,不一而足。如果人的健康、舒适、便利等最基本的诉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那么城镇化的进程一定出现了问题。
  吴唯佳表示,“大城市病”是一种成长的烦恼,每个国家城镇化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只不过这样的问题可能随着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共识提高后,会有一些解决办法。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由于规模非常大,所以城市病可能相对更严重一些,解决的难度会大一点。
  习总书记一直重视城市规划。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就需要进一步发展人居科学。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的人居,人居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这也为以吴唯佳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路径,我们迫切需要发展人居科学,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文明的进度也到了一定水平,国家的建设和规划不再像原来光顾着发展的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创造条件、谋取福利上,要给老百姓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吴唯佳指出,虽然大规模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城乡建设和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主要包括加强城市增长管理与提升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加强城市竞争力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化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社会多元化与规划管理体制制度化的统筹协调,以及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论建设的问题等。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划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吴唯佳坚定地表示。为了推动规划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规划设计工作者们殚精竭虑,群策群力,汇众智,凝共识。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吴唯佳作为执笔人提交了一份关于“人居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首先就提到了要探索理论,完善制度,推动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吴唯佳表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高质量的生活,也包括高质量的治理。高水平的发展与高质量的治理紧密相关,为此应当研究具体举措,健全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和相关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扬科学民主精神,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其次,《建议》中还提到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试点和实践。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应当尽快地从认识论走向方法论。为此要辩证地认识城乡发展问题、理性地开展规划工作,发现真情况、研究真问题、做好真规划,加强规划对建设活动的科学指导。
  这是一份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充满了“毕生为谋万家居”的理想与目标的建议书。吴唯佳表示,只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科学规划,运用合理的规划技术方法和人文关怀精神,不断提升城乡发展品质,才能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追随恩师济后生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这是吴良镛院士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成立10周年时挥毫泼墨写下的书法,笔墨落在纸上,更落在弟子们的心上。
  吴唯佳回忆,吴良镛院士常常告诫他们,“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要走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亲身体验和了解,才能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研究、拿出对策”。
  20世纪90年代末,吴良镛率领团队进行滇西北地区人居环境的研究,他当时已近80岁高龄,却不顾大家的劝阻,亲身前往海拔3400米的中甸地区调研,结果当晚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被紧急送往医院,但他坚持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最起码看到了沿线地区的基本情况,研究时就心里有底了。这是吴院士对于科学信念的坚守,同时也给吴唯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会起到重要的影响。“能够在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同吴先生一起参加有关的政策咨询和规划,是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时刻。”这么多年,吴唯佳一直在吴良镛院士的领导下工作,参加了许多立足国家发展前沿的开创性研究。他作为核心参加了由吴良镛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建筑领域“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发达地区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围绕长三角地区持续开展了近20年的城乡统筹规划理论实践工作,为人居科学提供了早期的实践案例。撰写发表项目最终成果《发达地区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一书及其总报告,得到费孝通等专家的高度赞扬。
  作为执行负责人,吴唯佳还承担了清华大学与云南省校合作的“滇西北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总报告研究。他带领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科学共同体”合作开展问题导向的战略研究等具体建议,努力寻求与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切入点,充分落实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思考方式在之后的“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恩师的德行如同一面镜子,照射着吴唯佳前进的道路,让他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如今,吴唯佳也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不仅担任着博士生、硕士生的导师,还兼任着本科生的班主任。他把人才培养看作学科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科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要有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这样才能作为今后开展原创性的工作、深度研究的保障。”吴唯佳如是说。
  如今,吴唯佳面对的学生们几乎都是“00后”,“这批孩子们有主见,有想法,不希望你去过多干涉,他们缺的是经验和一种韧劲”。号准了学生们的脉,在前进的过程中,吴唯佳不停地鞭策和鼓励着这些年轻人,激发出团队成员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创新精神,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快速成长。在年轻人工作遇到阻碍停滞时,他又会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验为他们解忧:“不要太急功近利,从规划文本的要求到成为现实还需要极大的努力。一个好的规划并不意味着预期的结果唾手可得,规划整体性原则与实施分散性的矛盾一直存在,问题的背后往往牵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规划应该是一个持续渐进的阶段性进程。”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时代产生了新技术,也将面临新问题。前段时间,吴唯佳带领着团队做过一些智慧城市的研究。大数据对城市规划,特别是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对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确实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吴唯佳看来,从研究数据获得的知识改变不了对城市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对理论的提升,技术发展终究是为了人的决策服务的,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吴唯佳常常告诫学生们,绝不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而放松了进一步加强对规划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支撑。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个地方的特点不同,面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不同。这就给城乡规划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要能够解决不同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自己认识的局限,努力地提升战略视野,设法把好多问题放在国家战略发展前沿来看待,这是很困难的自我提升。”吴唯佳反思道,“我们背负着国家使命和学科发展使命,要从我们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同时找到国家发展需求的关键点,并提供科学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这些年来,吴唯佳跟随着老师吴良镛院士,和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同仁们一起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科研工作,包括雄安新区规划的早期工作,也包括通州副中心的规划工作,还包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崇礼规划,在所有的研究机构里面,这三项工作都参与的只有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东北考察,提出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吴唯佳又带领着研究所同事开始着手进行亚布力的发展战略研究,为东北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城乡规划是一种蓝图,是一种希望,关乎着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千秋万代,子孙福泽。以吴唯佳为代表的规划工作者们付出的是默默无闻的辛苦,换取的是国家建设的美丽与和谐。习总书记鼓励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也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科
  
专家简介  
  吴唯佳,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历史与理论、城市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自德国留学归国后参与并负责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对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城市与区域战略等城乡规划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性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人居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大城市地区环境演变与规划制度研究”“北京昌平新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等50余个项目,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