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吴沛宏是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界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也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开拓者。作为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导师,从医、从教近40年,他始终坚守着一名医者、一名教授的责任与担当,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为医学教育服务。他将肿瘤微创与生物免疫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有机结合,大力倡导并践行建设性的肿瘤治疗理念、模式和策略,即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或避免大创、巨创及过度治疗,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与患者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吴沛宏是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界的学术带头人,也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开拓者。作为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导师,从医、从教近40年,他始终坚守着一名医者、一名教授的责任与担当,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为医学教育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吴沛宏身先士卒、忘我工作,为数万例的肿瘤病人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手术。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多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将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他还将微创介入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与其他综合治疗有机结合,明显提高了肿瘤病人治疗效果及病人的生存质量;他大力倡导并践行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建设性的肿瘤治疗模式和策略;他兢兢业业,心系患者健康,关爱学生和同事,即使是休息日也一刻都放不下病人及他所热爱的肿瘤微创介入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用实际行动坚定践行做一名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医路无悔,坚定地做一名好医生
吴沛宏是“文革”后开放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谈及求学往事,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考试的场景:那是在1977年12月的冬天,在没有窗户、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考场教室里,北方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家都裹得严严实实的,答题过程中要靠不断地呵气搓手来取暖,让手不至于冻得没有知觉。吴沛宏抓住国家恢复高考的政策机遇,凭借优异成绩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被视为中国最好的医学殿堂之一的中山医学院(先后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而在此之前,1973年高中毕业后,吴沛宏加入下乡知青行列中并担任不脱产的兼职赤脚医生,随后他在北京医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基地进修过一年多,作为知青被分配在当地商业局的职工医院工作过,在此期间吴沛宏对患者的痛苦和需求产生了恻隐之心,加上同为医务工作者的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这一路走来让他与医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
1982年毕业后,吴沛宏随即进入当时的中山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工作。3年临床轮科让他接触了更多的医学知识,吴沛宏考取了肿瘤学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肿瘤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期间,医学影像导引下的微创介入治疗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恩师郑国樑、曾其祥、林浩皋等教授的引导下,吴沛宏了解到在这一领域里,曾经有多位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CT和MRI发明者,以及介入学专家,他们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怀着在微创介入治疗领域有所作为、大展身手的梦想,从此他选择了医学影像引导下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这个他一生与之相依相伴的专业。
入职不久,吴沛宏即以敏锐的学科发展眼光意识到:肿瘤的治疗必须走破立结合的新路子,他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国内乃至国际医疗界刚刚起步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领域。1985年,由于当时医院没有DSA设备,吴沛宏与腹部外科张亚奇医师一起利用外科手术中肝动脉插管对肝内解剖结构及肿瘤病灶行美兰显影,并与CT影像印证,顺利地完成13例肝癌动脉碘油化学栓塞治疗,使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微创中心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肝癌HACE和TACE治疗的单位之一。那段时间,吴沛宏经常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下班后,只感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但无论是工作之后的疲惫,还是学术上的困惑和同行的质疑,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坚定探索的步伐。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是他唯一的心愿!
1998年,吴沛宏作为肿瘤医院专科代表之一在全球最著名的肿瘤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并于1999年至2000年在该中心进修学习,全面开拓了肿瘤诊治的视野。在RSNA北美放射学大会上,全美影像引导下治疗学会主席、哈佛大学教授Ferenc A Jolesz,将影像导引下的肿瘤治疗比作继手术外科、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大手段。吴沛宏颇有感触地说:“影像导引下的微创介入治疗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以及临床医学、肿瘤学、医学影像学、微创介入诊治、生物医学和管理病人的知识,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专科医生。”复合的医学背景让吴沛宏具备了学科建设的开拓性的工作基础,他在中国率先建立五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其所带领的团队及所做病例的种类、技术水平、治疗理念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由此树立起行业标杆。对此,吴沛宏自豪地说:“我们提出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和微创介入学科应形成‘五位一体’:包括医学影像诊断、门诊、微创介入治疗病房、微创介入手术室以及医学影像和微创介入实验室,这是和国际一流学科接轨的学科建设。它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微创介入医生的培养、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有利于对病人的合理诊治。”
吴沛宏和他的团队还创造了多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并连续13届担任学会主委,极大推动了肿瘤微创治疗发展;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肿瘤消融治疗学会,开拓并推动肿瘤消融治疗(包括化学消融治疗)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连续19年受邀为中国肿瘤消融大会主席,主办了19届中国肿瘤消融治疗大会;第一个创建肿瘤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专业学会,并首先提出免疫细胞治疗适应证:即在充分去除肿瘤负荷或最大程度灭活肿瘤的前提下,联合应用免疫细胞治疗,以预防或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为了验证某些免疫细胞的安全性,他不惜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肿瘤放射粒子治疗专业学组,开拓并推动中国粒子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第一个在中国成立甲状腺瘤消融专业学组,率先成功进行甲状脉微小癌射频消融治疗;第一个进行超导高磁场MR实时导航微波消融动物实验和肝癌特别是邻近膈顶的肝癌患者实时动态消融治疗,制定了相关参数,确保安全有效;第一个进行肝癌TACE序贯消融治疗和联合免疫细胞治疗;率先成功进行大肾癌TACE联合消融和免疫治疗;率先成功进行乳腺癌消融联合综合治疗;他也是中国率先开展肺癌消融治疗以及多种实体肿瘤冷冻消融治疗的专家之一。
在中国,吴沛宏是第一位开始进行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的临床医生,自2010年以来,他在多场学术会议上阐述这一治疗方法的原理及特点,在灭活肿瘤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神经、血管、胆胰管道及输尿管尿道等的损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自2012年开始,他和他的博士及同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业界的空白。此后,吴沛宏与其他专家合作,在中国率先进行了肝癌、胰腺癌、前列腺患者的纳米刀消融治疗,并率先进行了难度极大的第一例胰尾部纳米刀消融。很多患者在失去手术或者其他治疗机会的情况下,纳米刀治疗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已被医院告知生存时间只有一个月的情况下,患者家属怀着一丝希望找到吴沛宏,吴沛宏及其团队应用纳米刀消融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患者术后第二天剧烈疼痛消失,胰腺肿瘤坏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得到很大提升。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他们还率先发表了多篇国内外纳米刀治疗论文,并将其实验与临床资料汇集,201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不可逆电穿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专著,在业内引发了巨大关注和讨论。
从事肿瘤微创介入医疗事业近40年,吴沛宏始终牢记着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他一心扑在医疗事业上,对病人一视同仁,亲自完成了数万例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术,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也吸引了国内外包括美国、日本、东南亚,中国港澳台、北京、上海及其他地区众多患者慕名而来就诊就医。他曾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及中央保健委会诊和治疗,他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医者仁心,致力于肿瘤的建设性治疗模式与策略
亲历了近40年的第一线临床工作,吴沛宏从一个科班出身的传统的肿瘤治疗医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理性的、具有创新性肿瘤治疗理念的领军者,他首先提出并践行建设性的肿瘤治疗理念、模式与策略,即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或避免大创、巨创或过度治疗。
吴沛宏一再强调:“我们的治疗理念是尽量解除或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因为追求好的生活质量是每个患者的共同心愿。”因此,他始终不遗余力地提倡建设性的肿瘤治疗理念。吴沛宏主张中西医有机结合,他认为,中医的治疗理念对肿瘤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中医主张去邪扶正,不伤元气;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标是指表面的病症,本是指引发病灶的源头。外科手术、放疗或者微创介入治疗清除或灭活肿瘤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去除病因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免疫环境才是治本。至今,肿瘤治疗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清除或灭活肿瘤是治本,这是标本颠倒。肿瘤手术、放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后最大的问题是复发和转移,标本兼治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吴沛宏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多种肿瘤微创介入及生物免疫综合治疗,在肝癌、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肾癌、乳腺癌、子宫颈癌、子宫肌瘤等多种肿瘤的微创综合治疗方面,其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设性治疗的理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20年前一位刚退休的职工,因患舌癌根治性治疗切除了大半舌头,并进行了放化疗,半年后复发淋巴转移,这位患者用手写的方式告诉吴沛宏:“我过去是一个乐观自信、爱说爱唱、热爱生活的乐天派,但如今我却过得生不如死啊!”这位患者的无助和对生活的绝望深深地印刻在吴沛宏的脑海中,时刻提醒着他治疗肿瘤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多为患者生活质量考虑,要具备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建设性的治疗理念和思维。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病例,更加坚定了吴沛宏推广建设性治疗的理念,用建设性的方法进行多学科治疗的决心。
10年前一位来自深圳的33岁舌癌患者,MR显示肿瘤已侵犯超过了舌头中线,意味着他的舌头的一多半将被切除,他焦急地对吴沛宏说:“我是一个靠说话工作的人,没有舌头我如何工作,我和家人如何生活?我不能没有舌头啊!”看着患者痛苦的表情,吴沛宏特别耐心地安慰他,介绍了一些之前成功的病例,并向他推荐微创介入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该患者经过治疗,保住了舌头,至今已健在10余年。每次复查,这位患者都会说是吴医生救了他,也救了他全家。吴沛宏常常对他的同事和学生说:“没有生理功能、没有生活质量、没有尊严地活着,对很多患者来说是一种煎熬,甚至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对患者生理功能不可逆的大创和巨创的方法,不应该作为首选。过度的放化疗,伤了病人元气,吃不好睡不好,不可能有好的疗效!”
吴沛宏是乳腺癌无创与微创及综合治疗的发起人之一,他积极推动乳腺癌的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建设性的治疗模式。在日本学术交流时,吴沛宏曾经遇到一位29岁患乳腺癌的未婚女护士,医院的初步方案是用传统的“根治术”切除整个乳房,继以放、化疗,患者拿到病理报告4个星期,迟迟不肯接受治疗,院方十分为难。日本专家热情邀请吴沛宏参与会诊,经过认真评估,吴沛宏提出了微创联合生物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案,在灭活肿瘤的同时,保护病人的乳腺和生活质量。患者听后高兴地马上决定去广州治疗。来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后,吴沛宏团队为她采用局部灭活、区域性治疗与全身生物免疫治疗的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后多年来享受着正常人的生活。
对于患有宫颈癌的女性患者来说,“根治术”常常意味着切除整个子宫,吴沛宏常常根据病情有的放矢、细致耐心地将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介绍给患者及家属,尊重病人自主选择的权利。一位在北京就医的42岁宋女士患有宫颈癌,锥形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在北京、天津等5家医院会诊,给出的方案是宫颈癌“根治术”联合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方案,宋女士非常关注术后的生活质量,这关系到她和一家人的幸福啊!经过再三考虑,她拒绝了这一传统方案。经朋友介绍她找到吴沛宏,经过充分的信任沟通后选择了微创介入联合生物免疫的治疗方案,完全消除了肿瘤,保全了子宫和宫颈,如今已7年,家庭幸福生活美满,这让吴沛宏感到非常欣慰。
吴沛宏于2000年首创的肝癌微创介入联合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新模式(即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细胞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其治疗理念和方法领先韩国、日本等亚洲高发肝癌国家5至10年,其相关研究论文及专著也早于他们的研究5至10年发表。一位从政的患者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罹患肝癌,在走访北京、上海众多名院名医后毅然选择了吴沛宏所在的团队就医,通过前述的治疗方案,肝内肿瘤和乙肝病毒复制都得到完全灭活,至今已健在18年,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都没有受到影响。许许多多经吴沛宏团队治疗的5至10年以上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都仍然健在,最长健在患者已超过20多年。
回顾治疗理念的转变,吴沛宏的思路十分清晰,他强调作为肿瘤学科的医生一定要学习好基础的治疗指南,但指南不应作为教条来应用,因为它是对过去经验或“证据”的总结,且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比如性别、年龄、病情、体质等不尽相同。“作为国家级团队,我们应该遵循建设性治疗理念,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对指南加以创新。”吴沛宏回忆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提出了肝癌介入治疗模式转变,即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创伤小、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2000年后,他又提出了TACE序贯联合RFA和生物治疗的新模式。早在2005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先后聘请吴沛宏作为客座教授的授聘仪式上,他应邀作“肿瘤的微创治疗与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肝癌的TACE序贯联合消融和生物免疫细胞治疗”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众多专家的提问,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学术交流,国外专家对吴沛宏团队的微创介入治疗成就及理念十分敬佩,双方还多次组织了微创治疗及综合治疗学术研讨会。吴沛宏还先后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作为特邀嘉宾,就“肿瘤微创介入治疗”、“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与策略”及“肝癌的微创与综合治疗广州共识”进行交流,受到众多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赞同。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当吴沛宏结束报告发言,前世界肿瘤介入大会主席Dupy教授紧紧握着吴沛宏的手诚恳地说:“我非常认同你的肿瘤建设性治疗理念,这需要我们一起去推动,去改变。”
目前,吴沛宏团队提出的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和策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与患者认可并接受,吴沛宏继而指出:“推广建设性治疗模式和策略,不但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且需要我们广泛宣传和倡导,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对人体生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大创和巨创的手术不应作为一线治疗选择,过度的放射和化学治疗在杀灭肿瘤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组织和健康细胞。肿瘤建设性治疗保护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降低了并发症风险,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医理论知识,驱邪扶正,标本兼治,让肿瘤患者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愉快的生存。
医者担当,一刻也放不下热爱的肿瘤微创介入事业
与国内其他医院的团队相比,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的起步与发展称得上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从1985年至今,吴沛宏及其团队为科室发展建设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为学科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和他的团队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微创介入治疗发展的道路。
多年来,吴沛宏和团队培养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而今他的学生们大都已经成长为国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师生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他认为,带教、带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而且要用活生生的例子让课堂生动活泼;肿瘤的基础与临床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墨守成规,在学好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建设性肿瘤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思维,这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
回想过去,在中心微创介入病房建立之后的多年,吴沛宏一心一意只想把科室做好,每天几乎24小时都全身心地扎在科里和病房里。团队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着。一开始,整个病区只有吴沛宏和黄金华两名医生,两个人要管20多张床位,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在此期间,由于设备短缺,长达6年多的时间,团队都只能在夜间通宵达旦借用CT室等其他影像设备进行微创介入手术,而这种不畏艰辛、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微创介入中心代代传承,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科室文化。
微创病区每年工作量呈二位数以上递增,微创介入诊疗部年微创介入手术量已达上万人次,开展各种微创介入诊疗项目40余项。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加上长期接受放射线后导致的免疫力减退,科室不少医生都容易患上感冒肺炎等疾病。科室有位医生得了数次肺炎及肝脓疡,吴沛宏急出一身冷汗来,吴沛宏与他聊天,这位同事说:“既然我选择了这门职业,就要把它干好。”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吴沛宏,因此他对团队每个成员都愈加佩服、理解和爱护。他动情地说:“在为病人进行某些微创介入治疗时,医生也要接受放射线的伤害,我和同事们真的就像蜡烛一样在燃烧自己,去照亮患者的生命。这是一种事业心!一种献身精神!”
如今,吴沛宏的日程安排依然十分紧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亲自带医疗组,带教,亲力亲为地坚守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安排了门诊、手术、查房,教学和带教,即使是休息及病休日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近几年他先后十余次受邀为国际、国内大会主席或共同主席主持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在他心中,一刻也放不下热爱的肿瘤微创介入事业!
回望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吴沛宏感慨万千,他说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室每一位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从考入中山医学院至今,吴沛宏的医者初心从未改变,他始终将患者的健康福祉放在第一位,坚定地做一名好医生!作为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带领科室团队走在国内前列,他用自己的独特贡献,见证了中国肿瘤微创介入事业的发展壮大!科
专家简介
吴沛宏,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导师、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2018健康中国十大人物,中山大学首批名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并获羊城名医,岭南名医,中国专科名医百强榜TOP10,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学会微创介入专委会创始人,现任主委。亚太影像导引肿瘤微创治疗学会轮值主席、常务理事;亚洲肿瘤消融治疗学会轮值主席,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创始人、前主委、终身名誉主委,肝癌微创与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主委,肿瘤微创与生物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老年保健学会副理事长。国内外多个杂志编委、常务编委。作为肿瘤微创治疗序贯免疫治疗奠基者,首先提出肿瘤建设性的治疗模式,即有效灭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在方法选择上尽可能地首选微创或无创,通过综合治疗避免或减少巨创和大创。首创肝癌的微创介入联合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新模式(即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明显提高了肝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期。率先开展多种肿瘤微创介入综合治疗,如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消融治疗、氩氦冷冻消融、HIFU(高强度聚集超声)、纳米刀肿瘤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栓塞化疗、动脉灌注、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等;所带领的微创介入团队在肝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肾癌、鼻咽癌、脑癌、子宫肌瘤等微创综合治疗方面,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获多项国际学术成就奖。主持多项省、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主审专著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