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万程: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发育和分子病理机制课题组组长李万程研究员

作者:李晓文    发布时间:2021-02-25

导读:  “做科学研究的人最忌夸夸其谈,我不敢说我将来会给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带来多大的成就,但凭借在国外多年脚踏实地的研究积累,认认真真做研究的态度,再加上中心近年来为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在引进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努力,我相信有这么多秉持同样认真态度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山眼科中心会迎来飞跃的发展。”30余年埋首眼睛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走过多个大大小小的世界科学研究殿堂,经历过无数场学术交流与辩论,李万程的经历正应了著名诗人李白的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96年5月,一架从美国飞来的波音747客机降落广州白云机场,阔别家乡10年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生物化学助理教授李万程终于踏上了故土。他此番回国有两个目的:一是探望父母家人、恩师和故交好友;二是接受母校湖南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发育生物学教授的聘书。回家之前,他顺道看望在美国相识、已经回国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朋友。两人在一起吃饭时,李万程开玩笑说,如果哪天选择回国工作,就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来。没想到戏语成真。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新泽西医科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医科大学任教20多年后,如今的李万程已关掉在美国的实验室,正式成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眼发育和分子病理机制课题组组长。

  作为眼睛晶状体研究领域首位获得美国眼科学基金会白内障研究杰出成就奖的华人,李万程的加盟,无疑将把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眼睛晶状体发育和眼睛重大眼疾之一——白内障的分子机制基础研究推向国际最前沿,并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入国际双一流注入强劲动力。
  “做科学研究的人最忌夸夸其谈,我不敢说我将来会给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带来多大的成就,但凭借在国外多年脚踏实地的研究积累,认认真真做研究的态度,再加上中心近年来为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在引进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努力,我相信有这么多秉持同样认真态度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山眼科中心会迎来飞跃式的发展。”30余年埋首眼睛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走过多个大大小小的世界科学研究殿堂,经历过无数场学术交流与辩论,李万程的经历正应了著名诗人李白的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万程1960年出生于湖南衡山一个农民家庭。他能完成中学的学业,除了仰仗父母亲和姐姐的辛勤劳动,姑母和舅母等人的经济支持,还得益于多位尊师(刘德象、黄周秀、李炎明、戴清海、聂东楚、胡粹娥、尹立雁等)的帮助。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时,李万程再一次得益于他的尊师们(刘德象、黄周秀、黄乾辉和旷怡珍等)的大力支持,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从此开启了与生物学研究近40年的情缘。
  在大学的4年里,李万程完全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老师们都常看到李万程在教室里学习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前3年,他每一科的成绩,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到细胞生物学,都名列年级前茅。1982年本科毕业后,他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刘筠教授(时任副校长,1995年当选为院士)的实验室,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刘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雌、雄两性能育,遗传性状稳定的异源四倍体鲫鲤和三倍体湘云鲫(鲤)的研究,为推动我国鱼类和特种水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刘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李万程开始了对岳鲤及其双亲的形态特征,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同工酶的研究。为了学习国内最先进的研究技术,在硕士期间他先后访学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宏溪研究员和吴清江研究员及武汉大学熊前沫和周敦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细胞核移植、同工酶分析和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技术。3年的深入探究让他完成了岳鲤及其双亲的生物学标准的制定,并在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遗传学报》和《水生生物集刊》发表了相关研究篇论5篇,奠定了丰富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期间他还帮助刘院士建立起了当时规模在国内数一数二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室,在相关方面的工作成果为后来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做了起始的积累。
  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李万程从海外归来寻根的舅公——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教授唐自东博士的出现为他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他萌生了想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冲动。于是从本科4年级至硕士期间,李万程就留心在为出国做准备。1985年,在完成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陈宏溪研究员主持的硕士论文答辩后,他应邀赴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动物系任发育生物学助教。1986年,他如愿接到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动物系系主任Charles Laird教授的邀请,成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从此踏上了在美国长达30余年的学习、工作成长历程。
  在美国这30余年,凭借勤奋努力,李万程从一名语言听不懂、口语都说不好的留学生,到入门分子细胞生物学,再到在白内障研究领域提出非遗传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科学学说,一步步走到科学研究的前沿,研究论文和研究基金不断突破,科学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也得到了跨越式地提升,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用清晰的思维去思考科学问题。同时在自由激荡的环境下平等、自由地与导师和同行畅所欲言地沟通交流,尽情地去学习和吸取他人的长处,表达学术观点的同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难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6年时光,李万程在那里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入学的第一天,从普林斯顿大学来的Whiteley教授领着他参观了整个校园,同时告诉他,华盛顿大学动物系培养的第一个中国博士生时任加拿大亚伯达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生院院长。作为第二个中国来的研究生,教授们对李万程的期盼给了他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接受李万程进入动物系的Aimee Bakken教授在他完成第一学期的轮转学习后告诉他,Lynn M Riddiford教授实验室是最适合他完成博士论文的地方。Riddiford教授是美国文理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过美国动物学协会、美国昆虫学协会、美国内分泌学协会和美国生理学协会的主席,在昆虫发育生物学、内分泌和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随后的5年里,李万程受到Lynn M Riddiford教授的严格指导。
  华盛顿大学是一所国际著名的学府。曾经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该校生物医学教授们从美国卫生研究院申请获得的科研项目居于全美高校之首。要完成该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学习有多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必须完成48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次,必须在星期五港实验室(Friday Harbor Laboratory)完成为期10周与本校之外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训练;随后,必须完成3门不同方向课程的学习,每门课需要通过主管教授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完成博士资格候选人的口头考试(通常是5位教授从4个方面考核学生,每位教授问一个小时的问题);最后,完成博士论文(通常需要发表至少3篇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这里每一项要求如果失败,都有可能让留学生失去奖学金或被研究生院劝退。李万程回忆:“记得学校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学期都有多门课程要修,而我的导师和任课教授们也会告诉我们这些留学生,他们不会因为我们听不懂而有特殊的照顾,唯有更加刻苦努力地去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早年的学习极为艰辛,在语言尚未过关的情况下,为保证完全消化课堂内容,李万程每次上课都会带着一个小录音机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将老师的课堂内容录下来,回去反复播听,逐个理解达到巩固。寒窗苦读虽然劳累,但让李万程最开心的是在那里得以感受院士导师探求自然生命科学的严谨执着及淳朴的生活态度,聆听来自世界各地名家大师的讲课和讲座,也有机会在各种国际会议及其他交流场所自由碰撞……沐浴在学风严谨、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里,李万程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6年时间里,他先后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全面阐明了昆虫幼虫绿色素基因Insecticyanin的结构、表达及调控机制。
  1991年,凭借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扎实基础和熟练技术,以及出色的博士论文研究,李万程在当年的全美细胞生物学年会上所提交的博士后申请迎来了6位教授的青睐。1992年,美国卫生研究院眼科研究院(NIH/NEI)开始从各个著名大学挑选具备分子生物学背景的博士毕业生作为眼科基础研究人才。李万程幸运地获得了NEI的奖学金,在波士顿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Woodshole Laboratory)与其他19名学生接受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约翰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20多所著名大学的32位杰出教授的培训。随后,他选择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物理系及哈克尼斯眼科中心从事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Abraham Spector讲席教授。也就是在那里,他开启了分子眼科学的研究。
  Abraham Spector教授1976年从哈佛大学的浩威实验室(Howe Laboratory)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一直引领着哈克尼斯眼科中心的基础研究。他曾担任美国眼视光协会(ARVO)主席,并获得ARVO最高奖——PROCTOR AWRARD。当时,Spector教授给李万程提出的研究课题是:白内障病人眼睛的房水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的过氧化氢水平,体外实验表明过氧化氢等氧化物能引起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产生白内障。然而,氧化物究竟以何种机制诱导白内障则是Spector教授想知道的。带着这个问题,李万程首先从分子水平发现,像其他组织一样,过氧化氢能在30~60分钟内激活晶状体一系列早期反应基因(Early response gene)的表达,这包括c-Jun和c-Fos。然而他发现除了这种早期反应外,c-Fos的表达在过氧化氢处理5个小时后,出现第二个更大的上调高峰,这个高峰出现的生理意义何在成了他随后陷入沉思的问题。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著名c-Fos研究科学家Tom Curren教授的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c-Fos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文章。他们的结果表明长时间c-Fos的表达预示未来细胞走向凋亡。这一结果让李万程兴奋不已,他的脑海立即浮现出过氧化氢诱导c-Fos表达,激活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程序,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白内障发生的病理过程。随后的几个星期,李万程夜以继日,开展了所有可能的实验验证。令人喜出望外的结果终于来了,环境因子过氧化氢、紫外线和高糖都能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走向凋亡并伴随白内障的形成。这些结果印证了他的设想。第一篇关于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环境应激因子诱导下发生凋亡,导致随后白内障发生的科学论文于1995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刊物Journal of Cell Biology(1995;130:169-181)上发表。这一成果自发表以来已被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400多次,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经典和权威的论文。他的研究奠定了非遗传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开创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这个领域开创以来,已有700多篇论文从全球多个实验室发表,为白内障的药物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随后的3年,李万程获得了美国卫生研究院NIH/NEI的独立博士后基金。在眼科和生物医学领域SCI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进一步阐明和论正这一科学学说,还先后应邀赴德国自然科学院、英国生物化学协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上作学术报告。1996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哈克尼斯眼科研究院年轻的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可终身化助理教授), 带领从德国和南美洲来的两个博士后继续展开白内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和共同负责人,李万程从NIH/NEI获得了第二个研究项目Young Investigator Career Award(R29,相当于国内的优秀青年基金)和第三个研究项目(R01)。同时也得到大洋彼岸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的青睐,邀请他担任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这是他阔别10年后回国的初衷之一。
  1998年,李万程博士在新泽西医科大学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迎来了3位青年才俊:向华博士后、毛英伟和王娟两位研究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助手(他们后来成为中、美的知名教授和公司的技术专家)。他们在分子眼科学领域深入探讨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以及透明晶状体如何保护自身抑制应激因子引起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年轻的科研团队充满了活力和自由探索的氛围。短短3年半时间,他们完成了多个原创性的发现。首先是阐明晶状体自身的结构蛋白α-晶体蛋白能够保护自身免于应激因子引起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α-晶体蛋白通过与BCL家族促凋亡蛋白BAX和BCL-Xs相互作用,阻断BAX和BCL-Xs进入线粒体,从而抑制因线粒体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细胞凋亡,这一结果在细胞凋亡领域的权威刊物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自发表以后,已被国际同行在Nature、Blood和PNA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200多次,是同类论文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少数几篇论文之一;其次他们与美国著名凋亡专家Stanley Korsmeyer院士合作,阐明BCL-2的家族蛋白抗凋亡因子具有调控基因表达、促凋亡的功能;再次首次证明了人源染色体端粒酶与动物(牛和兔子)的RNA模板能形成有功能的端粒酶复合体,调节端粒酶以外的多种功能。这些结果以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经典的国际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Oncogene、JBC和IOVS上。
  2002年,受明尼苏达大学荷美研究所所长的邀请,李万程加盟研究所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组的主任。在那里,他带领4名来自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两名美国学生中,一人成为内科医生,另一人成为牙科医生;而两名中国学生中,一人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另一人成为美国杜克大学教师),继续开展分子眼科学领域晶状体分子病理学的国际前沿原创性研究。他们与美国著名肿瘤生物学家John Reed合作,首次发现晶状体不发生自然肿瘤的信号通路机制;首次阐明调节人类配对盒基因(Paired Box Gene,简称Pax6)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其间,李万程与法国著名的热休克蛋白专家Andre Patrick Arrigo教授受欧洲眼科学协会邀请在西班牙共同组织了热休克蛋白调控眼晶体上皮凋亡分子机制的专题报告会。
  2003年,李万程被湖南省政府评选为首批首位生物学领域的芙蓉学者,受聘为母校湖南师范大学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细胞生物学学位点负责人。2004年,他与张键教授和吴秀山教授一起组织了湖南师范大学第一届生命科学论坛,参加论坛的演讲嘉宾包括发现磷酸化信号通路的诺贝尔奖得主、华盛顿大学的Edmond Fisher院士和发现血液凝固过程及其调节因子的Davie院士。还有耶鲁大学的遗传学家,Alan Garen院士和时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朱作炎院士。在湖南师大任职芙蓉学者和后来的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的15年里,李万程培养了冯浩、肖亚梅和刘文彬3位青年教授和数十名优秀的研究生(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也为后来省部共建中国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其负责人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2006年是李万程学术生涯值得纪念的一年。在5月举行的美国眼视光协会眼科年会上,他荣获美国眼科学基金会授予的白内障研究杰出成就奖,该奖表彰他提出的不同环境应激因子诱导的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非遗传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的科学学说。紧接着,应欧洲眼科协会的邀请,在西班牙召开的眼科年会上,他组织了题为“控制晶状体发育和病理发生的信号途径”的专题报告会,且邀请了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Karin教授、全球生物信号传导的顶级专家作主题报告。在这次会上,他遇到了中华医学协会眼科分会主席赵家良教授并认真聆听了他汇报的中国眼科学发展的状况,由此萌发了回国工作的初想。这一年,应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校友、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系主任Judy Christman讲席教授和眼科系系主任Carl Cammas教授的邀请,李万程成为内布拉斯加医科大学生化和眼科系的双职教授,并在眼科系建立了分子眼科学实验室,迎来崭新、十分宽敞的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一群优秀的年轻人进入他的实验室成为博士研究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成为访问研究生(他们中多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和知名大学的教授)。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李万程成功获得了NIH/NEI研究项目(R01)及内布拉斯加州的资助项目,并借此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分子眼科学的原创性研究工作。
  一系列原创成果得以在李万程的实验室中诞生。他们发现在晶状体发育过程中,蛋白质SUMO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ax6是控制眼睛和大脑发育的关键基因(Master Gene)。Pax6缺失导致胚胎发育严重异常,眼睛和鼻子缺失、大脑残缺。由于Pax6突变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表达水平改变则导致一系列眼睛疾病包括虹膜缺失、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发育不良、视网膜母细胞成瘤、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和WAGR综合征等。因此,对Pax6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是了解上述各种眼睛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为这些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十分重要的帮助,在临床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与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7年,李万程带领团队首次证明了蛋白磷酸酶1(PP-1)介导的Pax6去磷酸化负性调节Pax-6的功能。2010年,他们首次发现P32 Pax-6的激活需要经过蛋白质SUMO化修饰,SUMO1介导的SUMO化是激活P32 Pax-6的必要步骤。这些结果阐明了调控Pax6功能的崭新机制。随后,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小鼠眼睛发育过程中,SUMO小分子蛋白、SUMO1和SUMO2/3在晶状体出现明显的分化表达模式。SUMO1具有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分化的功能,而SUMO2/3则能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SUMO1和SUMO2/3对晶体上皮细胞分化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是通过对同一底物因子或不同底物的功能进行修饰来完成的。SUMO1介导的K16位点的SUMO化增强SP-1对β-crystallin基因的调节功能,因为SUMO1介导的K16 SUMO化促进SP-1与共同激活因子(co-activator)P300相互作用,从而使其紧密结合到β-crystallin基因启动子上,排除SP-3抑制因子的结合;而被SUMO2介导的SP-1K16位点的SUMO化促进SP-1降解。此外,在SUMO2/3特异性位点K683基团上发生的SUMO化使得SP-1与P300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SP-1与β-crystallin基因启动子结合被弱化,故而被抑制因子SP-3取代。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阐明了调控晶状体发育的重要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此外,他们还证明了PP-1能通过去磷酸化直接调节AKT信号通路来控制晶体上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凋亡,为眼睛疾病和癌症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的切入点;首次发现在胰腺中,αA-晶体蛋白能抑制胰癌的发生;首次报道蛋白磷酸酸PP-2A是茶叶碱抗癌的靶分子之一。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Proc.Natl.Acad.Sci.USA、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ancer Research和JBC上,发表以来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引用。
  从懵懂的青涩学生到在眼睛晶状体研究方向奠定自己的研究领域,李万程在北美先后求学三十余年,完成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志向:求学北美振华夏,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李万程因为在专业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已被大众所认识,为同行所信服。他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过多个NIH的研究项目,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任组委成员、分会主席等。2011年—2020年间他担任国际实验医学知名刊物Curr Mol Med主编,先后应邀到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等地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100多次。2008年起,他开始担任亚洲白内障协会和美-日白内障协会理事……
  
游子归来中华情
  2015年3月,李万程以“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全日制受聘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至此,阔别家乡近30年的他真正回到了“梦起的中华大地”。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中国的南大门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第三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闻名遐迩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座落于此。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医师伯驾创办的眼科医局——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历经50余年发展,在几代优秀前辈的砥砺前行之下,如今的中山眼科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眼科中心,连续10年位列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眼科第一,连续五届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五十余年任重道远,五十余年继往开来。如今,以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眼科中心人正继承前辈优良传统的同时致力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目标前进。李万程加入其中,正是想要实现他青年时代求学北美振中华的志向,也感念于祖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以及中心对相关方面的重视。这里,有很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其实,李万程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渊源早已有之。1998年,由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士元教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第一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上,受邀参会的李万程作了题为“Stress-Induced Apoptosis As A Common Cellular Mechanism for Non-Congenital Cataractogenesis”的学术报告,会后他结识了来自中山大学的毛文书教授、李绍珍院士。在中山眼科中心筹建眼视光学系时,他陪李绍珍院士与加州大学伯克利视光学院的教授一起交流。此后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他与来自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同事们都有十分友好的交流,相互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在大洋彼岸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多年的老朋友传来消息:中山眼科中心在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并给李万程发去了回国访问的邀请。2010年年底,李万程造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区庄眼科科研大楼作了学术报告,并与时任党委书记的刘奕志教授、任院长的葛坚教授和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张清炯教授有了第一次的见面,深深感受到他们招聘海外学人的诚恳。2011年,李万程被中山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刘奕志院长从葛坚院长手里接下中心的接力棒以来,一直大刀阔斧地改革,引进高端人才助力中心跨越发展。2013年美国眼视光年会(ARVO)会议期间,刘奕志院长与李万程进行了认真的详谈。2013年年底,他与刘院长正式签署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协议。在刘院长大力引智引才的感召之下,李万程最终下定决心回国工作,2015年3月正式受聘于中山大学。
  受聘的5年多时间里,李万程得到了刘奕志院长的大力支持以及很多人的帮助,上至主管部门的各位领导,下至实验室的每一位科研人员。如今,李万程已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蛋白质SUMO化,基于UV照射和葡萄糖氧化酶处理的氧化应激系统和斑马鱼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3个主要研究平台;完成了眼发育与分子病理机制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立。他在晶状体发育,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子机制、眼睛衰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在国际知名SCI刊物Proc. Natl. Acad. Sci. USA、Aging Cell和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等杂志上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眼科中心任职以来,李万程多次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召开的各种学术会上作学术报告,多次在国内眼科学基础研究年会和其他学术会议上作主持、特邀或会议报告。
  作为评审专家,李万程先后为英国Wellcome基金会,中国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杰出青年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他作为资深研究生导师,先后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中国多所985和211大学的博士生评审博士论文,为50多种国际SCI刊物包括Cell Research、J. All. Clin. Invest.、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Cell Death & Differ.、Oncogene和JBC等期刊审阅论文。 
  为发挥所长,加快推进中心的国际化步伐,把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的学术地位推向世界前列,2018年4月,李万程与刘奕志院长一起共同组织了第一届题为“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Eye Development & Pathogenesis and Beyond”的国际学术专题报告会,共有来自斯坦福、耶鲁等高等学府的全球24位知名科学家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一场学术盛宴。
  最让李万程感到高兴的是,一批年轻科研人员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已经慢慢成长起来,把他们培养成为眼科学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为推动中国眼科学基础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是李万程最真切的愿望,也是他回归祖国的初心。
  现在的李万程正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探求眼科学领域眼发育和重大眼疾的分子机制。期待未来在重大眼疾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的研究领域,他们有崭新的发现并为这些重大眼疾的治疗带来福音。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