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张欣浪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4-03-24
“21世纪的中国,像一个城市大家庭;往来穿梭的高铁,是一趟趟流动的公交车,拉近了距离,远去了颠簸的不眠夜”;“神州锦绣河山间,一列列精灵般的动车组,忽如一夜春风来,催生了一个新时代速度……”
在我们尽情讴歌中国铁路建设给人们带去的便利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隐身于喧嚣热闹的场景背后,用无悔青春,默默托举着“中国速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郭志勇是其中“不得不说”的代表人物。
青丝变白发 两鬓染霜白
——献身铁路三十年
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里,有一种星辰,不因岁月的逝去而消沉,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泯灭,他们就是曾经为国家奉献青春和智慧的人。
1983年,当意气风发的郭志勇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不顾一切抛弃繁华上海都市,一头扎进地处江城武汉人生地不熟的铁四院的时候,凭的就是这一股子誓为中国铁路建设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勇气和决心。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风雨兼程。30年的时间里,郭志勇融入到中国铁路事业的拼搏过程中,亲身见证和参与了多条重要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埋首耕耘、奉献智慧的同时,他由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作者成长为一位业内著名的高速铁路研究专家。
到铁四院工作的头几年,他先后参加了芜湖枢纽、金温铁路、广茂铁路、漳泉铁路、京九铁路商丘至阜阳段等项目的勘察设计。他是幸运的,在事业起步阶段,得到了铁四院老一辈专家以及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原铁四院总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陈应先,就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刚走上工作岗位年轻大学生们进行专题培训,手把手地逐一指导,这让郭志勇受益匪浅。现任铁四院总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王玉泽,比郭志勇早一年到铁四院工作,他们相互勉励,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科学名人牛顿一席话揭示了科学传承的重要性。对郭志勇来说,人生最值得庆幸的是遇上了这些良师益友,他们对对自己的关怀和指导,如影,相伴相随;如灯,指明方向。更加坚定了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和信念。
1990年,郭志勇参加编制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方案,这是他与高速铁路的初次接触。此后20年,他与高速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同的岗位上先后参加过武广客专、陇海铁路郑徐电化提速改造、郑徐客专、郑西客专、宁杭铁路、沪宁城际、沪杭客专等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
从1996年开始,郭志勇先后担任了京沪高铁徐州至南京段、徐州至上海段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在开辟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组织实施铁道部技术攻关课题及主要技术标准、工程设计方案的国际咨询;参与编制《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研究,为后续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些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各条铁路客运专线的勘察设计之中。从京沪高速铁路规划研究、勘察设计一直干到配合施工,郭志勇曾经的一头青丝,现已两鬓染霜。
梅花香自苦寒来,郭志勇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人生的积累。他把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和挑战当成是进步的阶梯,不断攀爬的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果实”:由他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高速铁路研究领域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较好地指导了诸多客运专线的设计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他先后获得铁四院首届“优秀总体”、首届专业技术带头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志勇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荣誉的最高奖台。这是祖国和人民对他,对高铁人的最高褒奖!
铁路飞虹划长空
——披肝沥胆 攻坚克难
光环背后,总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科研奋斗历程。
京沪高铁的总体设计是郭志勇科研生涯中的“浓重一笔”。作为这条高铁名副其实的“催生者”和建设者,郭志勇胸中有丘壑,协调顾大局的总体把控能力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在勘察设计阶段,不断遇到新的难题。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建设用地选址等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勘察设计对外协调工作量和难度也不断加大。以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为例,此区段所经地区城市规划要求高、建筑密集,仅与高速铁路相交的等级公路就有373条。由于京沪高速铁路从早期勘察到2006年批准立项,历经10多年,导致以前签过的一些道路立交等协议因时过境迁,又要推倒重来。为早日确定线位及站位方案,确保各项工程方案合理可行,郭志勇带领团队与建设单位人员一起,无数次往返于徐沪段沿线城市。在代表国家签订协议过程中,他恪守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带领团队耐心细致地与各方协商沟通,为早日确定设计方案创造了条件。“郭总是个出色的协调者,多难的问题也能摆平”。这是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勘察设计的同事们的对他的评价。郑徐客专在河南商丘地区选线时,地方上出现分歧,甚为棘手。已担任院副总工程师、负责多条线路技术管理工作的郭志勇,在武汉与商丘之间往返多次,带着总体组一起与地方反复磋商,最后筛选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郑西高速铁路是郭志勇及其团队共同谱写的又一“赞歌”,该铁路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谁又能了解其中的艰辛历程?郑西高速铁路90%的线路处于黄土覆盖区,其中90%又处在湿陷性黄土地层。如何使长达近400公里的湿陷性黄土保持稳定,特别是如何确保铺设无砟轨道的沉降控制要求,成为郑西高速铁路建设成败的关键。针对这一世界级难题,在铁道部组织下,郭志勇与总体组一起分段选取代表性工点,开展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为此,《科技日报》专门刊文指出:“郑西高铁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以自主创新化解了世界级施工难题,更通过精心组织设计,保护了沿途丰富珍贵的历史古迹。”
正是由于郭志勇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多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铸就了一座座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丰碑。
在铁四院,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2004年8月,铁道部在北京进行京沪高速铁路初步设计预审查,郭志勇代表集团公司汇报。为了一次性通过预审,郭志勇与总体组成员连续奋战一周,有时一昼夜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夜以继日下来人人身心疲惫,面容憔悴,无暇顾及修理边幅,显得狼狈不堪,临汇报前一小时,郭志勇被大家快速“美容”打扮,他强迫自己振作精神汇报,由于准备充分,初步设计获得审查组一致通过。2008年4月18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开工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开工现场为工程奠基,此时郭志勇与同事们满眼充满泪水,他们的努力为京沪高铁早日开工赢得了时间,为四院争得了荣誉。
作为一名工程设计人员,郭志勇常说,最重要的是深知笔下千金,勘察中的一脚一步,设计中的一笔一划,都要心细如发。在京九铁路工作期间,衡商、商阜、南浔段等400多公里线路勘测设计,每跑一次工地,他的眼睛就像测量仪,总是在现场精确地扫描,大脑就是CPU,总是在不断交换、思考。正是靠这种细致观察与思考,他推荐实施的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投资……
在郭志勇长达二十几年的高铁生涯中,类似这样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总结起来,是胸中有丘壑,协调顾大局的总体意识;是不畏艰险,披肝沥胆攻克难关的斗志和决心;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帮助他完成了人生一个又一个挑战,最终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胜利果实:多年来,郭志勇所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高速铁路研究领域空白。主持完成的《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主持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方案与轮轨技术方案综合分析对比报告》,为国家采用轮轨技术和磁悬浮技术方案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铁四院也因此走在了我国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前沿。
“无情”未必真豪杰
——真情演绎动人赞歌
这是一曲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赞歌。
在郭志勇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背后,默默支撑其前行的,是他的家人。
1984年初,正值大京九铁路建设前期勘察时期,郭志勇与队友们要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商丘至阜阳段定测工作。临从武汉赴商丘前,他从家人口中得知父亲患上胃癌晚期。闻此消息的他恨不得长一双翅膀即刻飞到从小到大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父亲身旁,以尽人子之孝。恰巧在此时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年迈的父亲知道儿子干的是铁路建设,是国家的大事,在信中告诉儿子,自己身体一时无碍,勉励他安心工作,为国家多做事情。恰逢当时定测工期紧、任务重,郭志勇纵有千般不舍,他还是把泪水深埋心底,带着父亲的叮嘱,奔走在冰天雪地的勘测工地上??父亲对儿子还是隐瞒了病情。5月的一天,噩耗传来,郭志勇收到“父病危,速归”的电报。当他连衣服也没换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家中时,父亲已于前一天过世,他没能为父亲送终!
每每想起这一遗憾,郭志勇心中总是无尽的自责与愧疚。无情未必真豪杰,他无意演绎“高尚”,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四院人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
妻子孙艳芳说,老郭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他对生活就是一个马虎混沌的人,做什么吃什么,买什么穿什么。”郭志勇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出差,在家的时间晚上也常常在办公室加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孙艳芳已经习惯了,家里什么事都不能指望老郭。让他做家务,就好比“大象闯进瓷器店”,帮不了忙,还添乱。
2008年,郭志勇的孩子高考,正值京沪高铁供图最为紧张的时刻,郭志勇硬是一天都没请假来帮助孩子,作为父亲其愧疚之情毋庸言表。
相比较之下,郭志勇对他所热爱的高铁事业总是投注以十分的精力:2003年5月中旬,铁四院接到铁道部通知,抽调部分同志到北京参加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论证。当时正是非典肆虐之际,北京作为主要疫区让人闻之色变。就在领导还在考虑派谁去的时候,郭志勇挺身而出,主动要求赴京参会。在北京的一个多星期,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多角度、多方面研究京沪高速铁路方案,每天都与同事们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年近50的郭志勇患上了胃病、颈椎病、白内障,但他全然不顾这些。吃完晚饭,他总是习惯性地走进办公室里,拧开灯,打开电脑,一头扎进图纸里面……
“人民养育了我,国家培养了我,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对自己的所言所行,郭志勇用最朴素的语言做了注脚。这不仅是这位为祖国高铁奉献三十年青春的“高铁人”的谦虚襟怀,更是他的人生观、奉献观。埋首不记年华过,笑对白发忆红颜。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