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鞍钢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4-06-18
怎样写好文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还是一个从古至今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正如“文若其人”,一篇文章就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既代表其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其风格和个性。
王梦奎同志曾编辑过一本小册子,即《怎样写文章》一书,2我曾在90年代末认真读过。后到了2009年,该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以原名正式出版。现在有必要再重读此书,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使关于读书的体会“常读而常新”。为此,从“怎样写文章”的主题说开去,我想进一步谈一谈“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这里我参照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结合我个人的写作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决定文章的写法。
对此,毛泽东曾有过很形象的论述:“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也是如此。”3不同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就是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读者,因而就要唱不同的“歌”,写不同的文章。当写文章时,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此文最重要的读者是谁?他们更关心什么问题?进而决定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我自己先后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报刊杂志写过不同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文章风格也各异。多数情况下,我更擅长撰写短篇评论文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论者的文章,主要是以我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团队研究成果——如一项国情研究课题的详细提要或摘要,甚至一部专题著作的提要——为基础。如我的《中国“集体总统制”比“个人总统制”要民主》一文,4就是我的《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的摘要。5
第二.如何选择文章的主题和题目?
我的文章选题,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争论点,这些“点”就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它们会随着所处时期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一篇文章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还要有一个核心观点。也要问一问自己:什么是当前中国的核心问题?谁更关心这个问题?通过不同时期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正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即中国发展决定了我的观察、研究、思考和意识,也反映了我对中国发展热点与难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成为观察中国走向的“风向标”。附表显示了2005-2014年间我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的共计30篇文章和标题,只要看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
第三.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
我的做法是:从文章选题出发,先构建全文的框架,再形成逻辑板块的各个部分,最后给出小结。一篇文章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诚如毛泽东所言: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6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观察问题,即在极其纷繁复杂的中国国情中抓住包含着有价值问题的端倪、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是提出问题,即是将发人深省的、甚至很有争议的问题从现象中抽取出来,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是分析问题,即借助科学的方法,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准确的、专业化的研究;最后是解决问题,即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地回答问题,提出务实可行的、中看更中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如何处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写好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其实不然。写文章本身就是一项研究,确切地讲,是先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没有研究的写作,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有限;只有从深入的扎实的研究中产生的文章,才是货真价实、含金量高的好文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篇好文章,其实就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五.如何表达文章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许多人问我,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好文章,好就好在有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文章中提出并阐述具有思想价值的观点,使文章字里行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体现出思想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文章具有“四性”:一是具有哲理性,让人读了意味无穷;二是具有启发性,让人感悟,引发共鸣;三是具有指导性,即具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四是具有前瞻性,所见所言能够为后来的实践所检验、为未来的时间所证明。
第六.如何凸显文章的风格?
这就要求一篇文章比较好地做到“五有”:一是要“言之有据”,重要的结论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数据要有来源。二是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充实,不讲空话、废话、啰嗦话。三是“言之有理”,要讲道理,有至理名言,又能以理服人。四是“言之有度”,不仅讲究有理,还要讲究有节,不讲过头话、偏激话。即便是一篇短文,也有很丰富的信息量,数据与结论相结合,事实与评论相结合,文章内容立得住,经得起质疑和推敲,尽管文章观点或结论为部分人所反对,但他们也必须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将其驳倒。五是“言之有法”,即以生动活泼、吸引人的字句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做到言之得法,言之成趣,文质皆美。毛泽东讲过,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那么如何学习语言呢?他还提出三个方面,即“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以及“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7这是“三位一体”的语言学,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集成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三大原则的集大成。
第七.如何快速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不断酝酿、不断思考、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因此,一旦有了好的选题、好的思想,就要先动笔写下来,形成底稿,写出初稿,为进一步写成“好文章”进行积累,做好准备。写好文章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先从好的想法到文章底稿,再到文章初稿,再到成稿;然后进入修改阶段,不断地修改和取舍,打磨抛光;最后定稿。当然,写好文章的快慢也是相对而言,即便再短小的文章、再快的行文速度,也需要经过足够的酝酿、思考和修改。
第八.如何修改出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好文章如同一件艺术品,是通过反复修改“琢磨”出来的。对此,毛泽东还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8毛泽东还从认识论的视角谈及修改文章的道理:“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9我的体会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突破自己、修正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有时我会对一些文章做“冷处理”,文稿初成之后先搁置一段时间,不急于发表,其中有的是因为还不够满意,有的是因为未能“水到渠成”,本质上还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清晰,核心观点还不够突出,行文逻辑还不够严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冷思考”再回过头来修改,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或论文时,有时也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有的文稿反复修改十几次,最终尽可能臻于精品。
当然,“文以质彰”。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好的选题,且需要以专业化的深度研究为基础,表述新发现、新思想,从而体现个人风格,做到“文若其人”。能够写出好文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写出的文章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依据。写好文章的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历练出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就如同爬山,只有爬得多、爬得久,才能爬得高;同样,好文章也是一篇一篇写出来的,写得多了,也才能够写出经验来、写出能力来、写出自己来,才能领略学术之路、写文之路上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
附 胡鞍钢教授在《人民论坛》发表的文章(2005-2014)
1."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2005年第11期
2.审视中国人口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2006年第04B期
3.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中国特色的赶超模式 2006年第12A期
4.现有理论为何难以解释中国奇迹 2008年第4期
5.中国应当对人类发展作出五大贡献 2008年第18期
6.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模式 2008年第24期
7.渐进主义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结果 2008年第24期
8.“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 2010年第13期
9.“十二五”如何消解“发展悖论”—从“黑猫”到“绿猫” 2010年第18期
10.胡鞍钢解读:五中全会要点——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 2010年第21期
11.不同思潮激荡下的中国之路 2011年第1期
12.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 2011年第4期
13.“十一五”答卷:86分 2011年第5期
14.毛泽东“超美”时间表:启示与借鉴 2011年第10期
15.从六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国情变化 2011年第11期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内涵—中国的制度优势何在 2011年第14期
17.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情况 2011年第15期
18.中国道路的四个优越性 2011年第16期
19.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 2011年第23期
20.“绿色”GDP,低碳发展 2012年第1期
21.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第6期
22.展现中国学派 传递中国声音 2012年第8期
23.警惕GDP升级大战架空中央战略 2012年第14期
24.对中国20年发展目标的中期评估 2012年第22期
25.“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 2013年第3期
26.如何实现领导人的新老交替 2013年第7期
27.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和合文明的复兴 2013年第11期
28.集体领导体制的政治优势 2013年第17期
29.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第22期
30.大国外交的“中国风范”透析 2014年第4期
注释:
1.此稿写于2014年3月13日,作者2014年5月4日又作了修改。
2.1997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王梦奎为指导青年人写好文章而编辑的一份材料,名为《怎样写文章》,仅印了100册,供内部学习使用。
3.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4.《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日。
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6.《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第1547页。
7.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8.引自吕臻:《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党的文献》,2013年7月30日。
9.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