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13
——记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
本刊记者 任 杰
据媒体报道,我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肝癌患者占全球的55%,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针对肝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防治肝癌带来了新的希望。
侯晋,2005年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曹雪涛院士,毕业后任职于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亦师亦友的智慧
2010年,刚刚毕业的侯晋通过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师资岗前培训,开始正式走上讲台,承担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上课前,他认真备课;课堂上,他耐心指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他与学生年龄差别不大,再加上课堂风格比较活泼,他的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因此,他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像师生,更像朋友。
作为一名新教师,侯晋非常努力,他的年均教学量为51学时,大于教研室人年均教学量(25学时),他撰写的教案获2011年基础部优秀教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侯晋在课堂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教学层次,他在八年制08、09级中,进行了文献汇报PBL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他在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广泛开展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改革。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更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与学生亦师亦友的智慧。
科研新星的执著
侯晋不仅是一名优秀教师,在科研方面他更是成果突出。近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的指导下,侯晋和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肿瘤学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基因治疗和诊断治疗分子靶标等研究上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突破,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肝癌是我国的重大疾病,已有研究表明部分microRNA能够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但是目前以发现的肝癌相关microRNA的报道不一,结果较为复杂,很难判断哪些microRNA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最重要作用。microRNA组学研究是目前深度研究microRNA在某一特定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新方法。但是正常肝脏、肝炎肝脏以及肝细胞癌中的microRNA组尚无报道。
侯晋承担了以上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清华大学医学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等10家合作单位联合攻关,先通过深度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组织的microRNA组数据,应用生物信息技术分析了患癌肝脏与正常肝脏microRNA基因组的差别,发现人正常肝脏有高丰度表达的microRNA-199基因,而患癌肝脏则显著降低,进一步通过4个独立的肝癌患者临床队列分析证明,microRNA-199基因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在microRNA-199作用机制研究上,侯晋课题组发现microRNA-199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证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从而起到抑制肝癌生长的效果。这为肝癌的预后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目前的研究表明,microRNA-199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在实验室里,通过microRNA-199基因治疗,能显著延长肝癌荷瘤裸鼠的生存期。
这一创新性发现刊登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Cancer Cell》(《癌细胞》)杂志上,侯晋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执笔人之一。这表明我国科学家在肝癌研究上的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鉴于此项研究的理论突破及现实意义,该成果与“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突破5000米”和“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等研究成果同时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为后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为肝癌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取得了以上的辉煌成果后,侯晋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肝癌防治方面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2014年1月15日,侯晋在最新一期《癌细胞》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新的肝癌转化医学研究论文,报道了其发现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肝癌预后判断、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和肝癌发生尤其是男性高发中的作用和机制。该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工作为肝癌预后判断和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提出了新的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并发现了RIG-I基因在调控肝癌发生尤其是男性高发中的新机制。
干扰素治疗是临床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对于干扰素治疗敏感性较差,目前尚缺乏干扰素疗效预判行之有效的分子标志物,使得干扰素临床治疗肝癌面临重大瓶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指导下,课题组侯晋、周烨和郑媛媛通过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香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长征医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仁济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发现维甲酸诱导基因RIG-I在肝癌中发生了显著的表达降低,并与肝癌患者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因而提出了肝癌预后判断的新靶点。同时,干扰素治疗对于肝癌组织中RIG-I表达较高者有较好疗效,而表达较低者干扰素治疗无效,据此提出了有效的肝癌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的分子标志物。分子机制研究发现,RIG-I能够抑制磷酸酶SHP1对干扰素下游效应JAK-STAT信号中STAT1磷酸化活化的负向调控作用,因而增强了干扰素的下游效应信号以维持干扰素长期疗效。此外,课题组还进一步研究了RIG-I在肝癌发生尤其是男性高发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RIG-I在男性肝脏中表达较女性低,而RIG-I缺陷小鼠在肝癌诱导模型中肝癌发生和进展显著加剧,因此提出了RIG-I在肝癌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抑癌基因作用,而男性肝脏RIG-I表达较低可能是肝癌高发于男性的新机制。由此,课题组的该项肝癌转化医学研究提出了RIG-I是肝癌预后判断和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的有效分子标志物,并发现了RIG-I在肝癌发生和男性高发中的新机制。
此研究工作是该课题组继2011年发现microRNA-199是肝癌预后判断和基因治疗新靶点之后第二次在肝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这次工作同样面向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医学界目前普遍重视的转化医学研究,在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该项目是集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和临床实验研究等多家单位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为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干扰素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由于突出的科研成果,侯晋获得了“校学习成才标兵个人”、“校优秀青年学者”的光荣称号,并入选校“5511”优秀青年人才库和全球杰出青年社区,被评为上海市晨光学者、中国免疫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在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愈演愈烈的今天,侯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在未来的研究中,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使人类早日脱离肝癌的危害。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