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

    发布时间:2015-08-13

本刊记者  刘 贺

 

   19岁进入电机厂,28岁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的叶云岳,如今担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数十年来,叶云岳始终关注科技前沿,研制了一批批先进的产品。目前,他完成的国家、省部、工厂企业科技项目150余项,其中已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的有22项,先后获得省部厅级科技进步奖20项,发明专利100余项。
   这位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学者,用30多年的勤奋与智慧、坚守与创新,为我国电机领域书写光辉的篇章。

开启节能电机新时代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其中,能源问题最为紧迫,除了寻找新的能源,节能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
   早在我国专利法颁布实行的第一年,叶云岳就与罗君骅申请了可用于风能的“同步—异步变速恒频发电机”发明专利,并于1986年获得了发明专利权,这是我国最早的十多项发明专利之一。叶云岳告诉记者,“它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专利,不同于普通电机仅转子可转,它为了充分利用风能,并达到变速恒频发电的目的,是一个定转子都可转的双转子电机”。这一专利的发明,促成了后来100多项类似专利的出现。
   带着节能创新的追求,1993年,叶云岳开始研究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冲压机以代替原来复杂的传动机构。叶云岳解释道,直线电机能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的传动装置,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1995年,叶云岳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直线电机冲压机。他向记者介绍,该直线电机冲压机在温州冲纽扣时,与传统冲压机相比,在同样时间里冲压的钮扣量增加了1倍,但用电仅仅是原来的1/4。这项技术在国内获得了5项相关国家专利。1999年,叶云岳在省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再次完成了智能型直线电机冲压机,2000年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0年代,叶云岳还参加了当年由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国家创新项目——“带式高速包刷分拣机”,他承担了其中的关键部分“驱动与控制”的研究。经过2年的探索,他最终研制了首条国产化高速直驱邮包分拣机。通过贵阳普天万向物流有限公司的生产,“带式高速包刷分拣机”已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新疆等省市得到了高效的应用,获得了几十亿的经济效益。
   1997年以来,一直关注油田抽油机的他奔走于国内各大油田,最早与河南油田进行了盘式电机抽油机的合作。2005年,北京一家研究机构带着难题,慕名来到浙江大学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研究所找叶云岳,“当时他们主要想解决单位功率下抽油机体积要小的问题,我给出了复合式的方案”。于是,叶云岳团队采用外转子电机与盘式电机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电机空间结构,一年后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三维永磁电机”,并大胆改进传统抽油机的系统,采用电机直接驱动抽油杆抽油。该抽油机在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等20多个油田的近千口油井应用,系统节电达60%以上。“如果复合的三维永磁电机能得到普遍应用,仅节能一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可达千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于2006年得到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00万的支持,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尽管取得这些成就,叶云岳并未满足,他仍旧在节能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奔跑。2006年至2007年,他又相继完成了国内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同步直线电机磁浮试验线和国内第一条直线电机地铁试验线。面对国内停取车速度的问题,叶云岳发明了快速直驱立体车库,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高速的停、取车方式,使得汽车每次的存取时间从120秒左右降到30秒。该立体车库涵盖了50项专利技术,其中有2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有追求就要付出”

   科研之路,总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他们会在某一设计思路上遭遇瓶颈;有时,他们需要克服艰难的实验环境;有时,他们会错过与家人的相聚??30多年来,叶云岳在追求节能创新的道路上,同样也付出许多。尽管经历过一些辛酸,但他从未后悔过,在他看来,“有追求就要付出”。
   叶云岳是我国的初中“老三届”,他19岁进入电机厂,被分配到铸造车间。叶云岳回忆道,“当时我是大炉工,几天就要开一次炉,抬铁水,浇铸件,非常忙”。一天,翻沙组的铸件遇到问题,他与几个老师傅一起研究型沙的配方,最后成功解决了此问题。叶云岳积极学习的态度与出色的表现,使他进厂不到3个月,就被调到了金工车间的车刨工组,开始学刨工。后来,厂里除生产电机外,还准备生产35吨冲床,于是,叶云岳被调到机修组,与老师傅一起,成功利用牛头刨床加工比牛刨更大的35吨冲床,受到了厂里的赞扬。叶云岳作为技术革新小组的组长在研制锥形电机时,他说:“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有过7天7夜连续不休息的经历,最后被领导强行拉去睡觉。”
   叶云岳在教书的同时,也从事着科学研究的工作。厂里的工作经历,锻炼了他坚韧的品质。1989年夏天,叶云岳与同事在金华水泥厂调试节能机,“那时天气很热,白天,我们在高温炉前调试电机,晚上住在厕所边上的一个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房间里。40多度根本无法睡,我们就跑到对面的小山上的小亭子里过夜”。近20年过去了,叶云岳谈起此事仍记忆犹新。
   从1998年到2000年,叶云岳在参加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国家创新项目“带式高速包刷分拣机”时,一年往返杭州—贵阳间达10多次以上,火车常常一坐就是近30个小时。在车上,他还不忘改当时即将出版的《直线电机原理与应用》书稿。由于贵阳铁路段的山洞较多,车上的光线一会儿亮一会儿暗,那两年后,40多岁的叶云岳就戴上了200多度的老花镜。
   最让叶云岳难忘的是,父亲去世时他没能赶到医院。作为儿子,他觉得实在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曾经答应过父亲,要带他回温州老家一趟,虽然我为课题去温州数十次,但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带父亲专程去一趟温州”。说到这儿,叶云岳的眼角不禁湿润起来,沉默了片刻,他继续说道,“妻子生病住院那天,我也不在,在医院照顾她的这段时间,我时常奔波于教室、实验室和病房之间”。 叶云岳的部分著作、论文的书稿就是在守夜护理的病房中完成的。在父亲去世、妻子住院开刀后的三个多月,他仍然按时完成了国家创新项目和浙江省的重点科技项目。那三年,他平均业绩点达15,相当于好几个人的工作量。
   从电机厂的工人到国内著名学府的教师,一路走来,叶云岳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但他认为,所有的追求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