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施文正:留住自然的气息

    发布时间:2015-09-15

本刊记者  张春壮

   海带鱼肉丸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鱼肉香肠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海带鱼香肠及制备方法……这些方法是来自专利发明人施文正,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一名食品专业的科研人员,施文正的发明不是菜谱,而是水产品食材的批量加工方法。他在水产品保鲜、加工和食品风味研究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使人们能更好地享受水产品的天然风味。
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施文正最值得骄傲的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1998年,施文正本科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像众多的河北毕业生一样,施文正选择了到北京去求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科研。就这样,在工作2年后,施文正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功课,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继续努力。2001年,施文正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国内第一所设立设立食品专业的院校——上海海洋大学(当时称为上海水产大学)录取,师从水产品加工专家汪之和教授,从此开启了在水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
   2007年,施文正考取了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2011年12月,他随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的“连兴海”号赴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船上保鲜与加工研究,作为水产品加工专业研究人员首次也是国内唯一一次对南极磷虾进行船上预处理加工及保鲜研究,期间经历晕船、实验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历时近120天,圆满了完成了项目既定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浙江大学食品学院何国庆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国内骨干教师访问学者研究计划。
   通过不断的努力,施文正业已成长为学院的中坚力量,研究方向为水产品保鲜、加工及风味化学,《现代食品科技》《食品科学》《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等食品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在生活面前,施文正没有选择平庸,他坚定地开启了通向自己人生理想的大门,在不断的科研与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又一次的升华。 

要做就做到最好

   2004年,施文正留校后开始承担水产品加工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留校初期,除了参与学科评估工作、科研工作及理论教学工作,他还承担了较多的实验课程。虽是实验课程,但施文正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地备课;讲课前,每个实验自己都亲手做三次以上。为了上好仪器分析理论课程,他自己不仅听学院老教师的课程,还参考了国内各大高校的相关课程课件及相关参考书。为了准备一节45分钟的课程,往往要准备二三十个小时进行资料查阅、教案及课件撰写,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施文正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大事小事,做一件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否则寝食难安。正是这种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为他今后更好的从事科研工作也打下很好的基础。
   食品学院相对来说专业老师较多,而专业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学院没有什么专业课程供新教师来承担。但是作为教师,独立承担开设课程是必需的,结合自己数学基础较好,数据分析又是科研工作必需的工具之一,而类似课程食品类专业则没有开设,因此独立在国内食品类院校中较早开始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类似课程,该课程开设后,即被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06年设为专业必修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于2009年设为专业必修课程。

留住大自然的气息

   施文正人生的又一个亮点出现在2007年。那一年,他考取了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食品专家王锡昌教授。从此,他明确了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更多的科研成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和风味要求越来越高,食品风味研究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因此,他选择了水产品风味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施文正以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鱼—草鱼为研究对象,对草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首次通过SPME-GC-MS方法并结合气味活度值法确定了养殖草鱼背肉、腹肉、红肉、鱼皮、鱼肠和鱼鳃等部位的特征挥发成分,并结合电子鼻分析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间的差异;首次研究各生长条件对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得出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为饲料(食物)、生长温度(季节)和鱼龄;风味改善中,抽血致死可以明显改善草鱼风味,暂养可以改善草鱼风味,但影响不大;并且首次提出各因素主要影响草鱼的白色肉(背肉和腹肉)部分的风味,而对红肉部分影响较小或无影响;在草鱼深加工中,首次提出草鱼加工前抽血处理的风味改善措施、建议草鱼鱼糜生产中漂洗采用两次、草鱼贮藏过程中不超过7天的情况下冷藏比冻藏好;通过实验证明鱼腐败气味中除了传统认为的吲哚、乙酸、三甲胺和硫化物外,苯酚在腐败气味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此方面,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次。
   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0%以上都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而我国目前水产品加工比例在35%左右,大宗淡水产品的加工比率更只有12%左右,而鱼糜及其制品是有效解决淡水鱼深加工比例低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可有效解决鲜活水产品集中上市与均衡消费的矛盾,为水产养殖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加产量提供更为广阔发展空间,为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多年来,施文正通过参与“国家863计划”及上海市农委、湖北省科委、江苏省科技厅项目等,对我国主要淡水鱼如白鲢鱼、草鱼、鳙鱼及低值海水鱼等鱼糜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加工工艺的优化、抗冻剂的筛选、冷冻过程中鱼糜品质的变化及其不同添加剂对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新型鱼糜制品开发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我国淡水鱼的精深加工尤其是淡水鱼鱼糜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在此方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据统计,南极磷虾每年的可捕获量达1亿吨,这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每年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的总和(0.99亿吨),是现已查明的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蛋白源,形成巨大的潜在渔业资源。我国从2010年第一次开始对南极磷虾资源进行探捕研究,从2011年开始,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和上海水产集团开始每年到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的捕捞与加工生产,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我国的第一个南极磷虾加工项目—国家“863”主题项目“南极磷虾快速分离与深加工关键技术”。为了更好的完成该项目,他亲自和硕士研究生邸向乾随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的“连兴海”号赴南极海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南极磷虾船上保鲜与加工研究,期间对南极磷虾船上冷冻保鲜技术、南极磷虾体内氟迁移情况、南极磷虾虾糜、虾粉等制品开发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同时对陆上南极磷虾深加工、综合利用、氟安全性评价等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为我国全面开发利用南极磷虾这一宝贵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方面目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
   除上述研究外,施文正还在传统水产品工艺改进、水产品保活保鲜、海藻制品开发、水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并获得地市级科学进步奖三等奖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企合作课题。
   施文正以不悔的选择,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奉献社会,完善自我,是施文正的追求,也是像他一样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