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李 冲 特约记者 李五洲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5-09-16
两年前,当《解放军报》再次在教师节专栏中报道都基焱教授事迹后,本刊记者就产生了强烈的采访愿望。然而,从第一次与都教授通话预约到第一次见面采访,竟然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除了采访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外,都教授繁忙的工作任务、紧张的工作节奏,使接受采访事宜一再推迟。
2014年10月,当记者第一次来到都基焱教授办公室时,一幅自然而生动的工作画面正好被捕捉下来。在随后的采访中,儒雅而刚毅、睿智而谦虚是这位国家教学名师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意外录取,开启军校生涯
1978年9月,庄河高中收到第一批高考录取通知书,16岁的在校生都基焱被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录取。这位原本因视力不好,不敢奢望当兵,而一心梦想成为天文学家的懵懂少年,在略带遗憾、忐忑,而又好奇、兴奋中踏入了军校大门。
虽然没能如愿投身自己喜欢的天文学专业,但他一直保持着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入学时,他带着珍藏的几本天文学书籍和星座图来到了学校,并从仅有的6元津贴费中省出钱来,继续订阅《天文爱好者》《飞碟探索》等杂志。同时,在都基焱看来,对于天文的爱好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不影响他的正常学业,因为自然科学的原理是相通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更与自己掌握的天文知识是相互贯通与促进的。
大三分专业时,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小玩笑。机缘巧合下,都基焱学习了雷达专业,从此他又对射电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考研究生时,本欲报考紫金山天文台射电天文专业,但招生办老师说只招毕业后留台工作的学生,作为军人的都基焱只能再次与钟爱的专业擦肩而过。
从少年中学生到青年大学生,从普通老百姓到革命军人,4年多紧张有序的军校生活,不仅使他丰富了文化知识、走进了科学殿堂,更培养了他严谨治学的作风和坚毅果敢的性格。
1982年,都基焱以全优成绩毕业留校,20岁的他成为一名军校教官。从学员到教员,他深知这不只是称呼上的变化,更承载着前辈的寄托,承载着国家和军队的期望。从宣布命令的第一天起,他就暗自定下目标:做最好的教员,培养最好的人才。
为上好第一堂课,他虚心向冯继成、周曙光等老教员请教,并主动提出了“不废一句话、不差一分钟”的备课标准,仔细斟酌教案中的每一个字,精心准备幻灯中的每一幅图,在雷达教研室组织的第一次新教员试讲中,他得到了全体教员的一致喝彩;为熟练掌握教学装备,他为自己定下了“走通每一根线路,熟记每一点波形”的要求,三个月时间,他奇迹般地记住了某型雷达的上千根线路编号、近万个元器件型号;为准确把握授课对象情况,他以年龄相仿的优势与本专业学员朝夕相处、情同兄弟,第一次走上讲台,他便能对50余名学员直接点名提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1984年,22岁的都基焱被评为本专业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员,并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教学组长;198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他成为学院最年轻的优秀教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孜孜不倦,实现自我超越
初出茅庐,都基焱便成为青年教员的佼佼者,然而他既没有因为工作成绩而自满,更没有停止超越自我的步伐。为适应军队院校编制体制及教学任务的调整,他又先后攻读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硕士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光学专业博士学位。对科学知识的不断汲取,使他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多面手,并逐步成长为学术技术带头人。
1992年,恰逢都基焱从事雷达、通信等专业教学工作整整十年之际,一项更富挑战性的任务摆在了面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培养我军高素质无人机指挥与技术军官,在合肥炮兵学院开设全军第一个四年制无人机专业。以其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科研能力,30岁的都基焱被任命为无人机教研室副主任。
面对全新的任务和全新的领域,都基焱不仅没有因困难而退缩,反而激发了其勇攀高峰的热情。在学院领导以及戴润身主任等老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超前的思维方式、超强的协调能力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带领仅有的11名团队成员,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出色完成了无人机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实验室、专业教室建设,以及无人机教学保障分队建设等重大任务。
1993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成为学院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1996年,他第一个走上无人机专业课教学的讲台,同年被任命为无人机教研室主任;1998年,作为无人机专业首席专家,他所率领的团队成功地完成了我军第一批无人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2001年,他主持的“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发展”项目获军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的团队又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精品课等一系列高等级奖励;2004年,在出任我军第一个无人机系主任的同时,都基焱教授又被遴选为学院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系列成果和荣誉,诠释了一位军校教员的智慧与境界,更见证了他勇于创新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坚韧不拔,打造强军团队
“上过战场的军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经历实战的教员,更懂得肩负的使命。”回忆一段段往事,都基焱教授深有感触。
1984年,作为带教教官和地炮雷达技师,都基焱主动报名参加了“老山、者阴山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前线,他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在出色完成带教任务的同时,确保了参战部队雷达装备的良好工作状态,受到了前线指挥部的通令嘉奖。
1997年,参加华北某地举行的全军兵种新战法实兵实弹演习,都基焱在演习队伍出发前不慎踝骨骨折,作为无人机大队长的他,拒绝了静养治疗的医嘱,全程参加了为期3个多月的演习任务,打着石膏、拄着双拐的指挥官俨然成为演习现场一道特殊风景;2005年,华南某地举行的全军新装备检验演习,他率领所属的无人机队转战广东、广西多地,顶风雨、战酷暑,不辞劳苦、不分昼夜地工作,圆满完成了各种实战环境下的装备检验任务,他的指挥车三个月内累计行程两万七千多公里;2007年,为完成北京奥运安保某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和任务部队总指挥,他承受了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等重重压力,突破了装备研制中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克服了备勤工作中的一系列生活困难,确保了所承担奥运安保任务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团队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16类37项关键技术,科研成果也荣获了2009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然而,不满50岁的他却在两年内脱落了9颗牙齿……
艰辛,磨砺了这位共和国军人的风骨,更铸就了他所带领团队的意志。在谈到建设团队经验时,都基焱教授坚定地说:“作为军队院校的教学科研团队,必须始终坚持‘以军人特有的风格工作,以科学务实的作风建队’,更必须突出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现代军人的使命、不屈不挠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突破、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他所率领的团队一直被公认为全军最强的无人机教学科研团队,由该团队培养的毕业学员一直被公认为最受部队欢迎的的无人机指挥与技术军官。在他的团队中,还涌现了一等功荣立者,中共十八大代表钱立志教授;全军优秀士官、全国人大代表巨孝成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为人师表,培育国防英才
从教30多年来,都基焱教授为雷达、通信、无人机、军事情报学、作战指挥学等多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4000余学时,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员90余名。谈到培养学生,都基焱教授有着自己的心得:以国家的事业激励学生,以军人的作风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行动感召学生。
采访中记者冒昧地问及:“您已年过半百,有必要亲力亲为地工作在一线吗?”都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疏于自律的指挥官,带不出纪律严明的军队;无精打采的教师,培养不出朝气蓬勃的学生。”
为更深入了解都基焱的工作与生活,记者走访了他曾工作过的单位、他曾指导过的学生,以及他曾带过的团队成员,所有受访者无不为其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其率先垂范的风格所叹服。在走访原炮兵学院任富兴院长时,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充满自豪和赞赏地说,都基焱是他几十年领导生涯中遇到的最敬业、最得力、最放心的爱将之一,也是一位知识渊博而虚心好学、治学严谨而勇于创新的学术界难得人才;多名已经在军内担任师团职领导工作或从事军队重要部门技术工作的学生,在受邀用一句话描述对都教授的印象时,都纷纷以“谦逊的学者”“睿智的军人”“学生的楷模”“辛勤的园丁”表达他们由衷的敬仰之情;陆军军官学院与都基焱教授一起工作、一起战斗过的同事们,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一个个难忘的场景……
为按时完成某型模拟训练器研制工作,他曾经整整一周没出实验室,有吸烟嗜好的他在“弹尽粮绝”之时,竟然与刘皓飞教员抽起了用烟蒂再造的手工卷烟;为进行某新概念雷达接收机的调试工作,他曾两天两夜没合眼,在其他学生已处于半梦半醒之时,他与胡军博士一起调通了最后一块电路板;为将无人机地面站信息传送至演习指挥部,他亲自率领汪阳博士、卢金星参谋,趟荆棘、爬峭壁,将微波传输系统架设至最佳位置;在进行某攻击型无人机爆炸效果试验中,他规定在每次无人机起飞前,必须由他和王立明博士一道,进行最后一项也是最危险的引信安装工作;为完成北京奥运安保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他更是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熬过了数不清的通宵……
2014年,为加强我军陆航无人机装备和人才建设,都基焱教授被选调至陆军航空兵学院,授命组建陆航无人机教学科研团队。伴随着责任感和紧迫感,他每天都处于紧张而兴奋之中,更新、更重的任务展现在面前,让他更加珍惜每一刻、每一秒的工作时间。在陆航部领导和陆航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凭借丰富的经验、缜密的思考以及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短短一年时间,一套深谋远虑、特色鲜明的建设规划制定出台,两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论证完成,多项军内重点科研和装备预研项目通过了立项审批。更令人鼓舞的是,又一个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教学科研团队迅速成长起来。
后记
跨年度的采访,让记者意犹未尽。在采访行将结束之际,记者再次提出了问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可谓是硕果累累,也获得了众多的鲜花和荣誉,是什么促使您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更加的奋力向前呢?都基焱教授毫不犹豫地给出了4个简朴的理由:从一名天文爱好者的角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充分认识世界、努力创造世界,才不辜负这一难得的机会;从一名军人的角度,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安宁必须始终铭记在心,为国家和军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本职所在、义不容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知识无止境、科技发展无止境,一切成果、一切荣誉都只是过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最大乐趣;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认真审视自己,是否对得起这一荣誉,更应为这一荣誉增光添彩。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