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李晓文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5-11-04
“中西医结合,才是当代中医发展之道”,75岁高龄的肖承悰在采访中向记者强调。在50余年的中医妇科生涯中,她始终持有异于常人般的毅力,攻克诸多妇科疑难杂症命题;她崇尚中医经典,与时代同步,把中医宏观理论与西医微观思想相结合,坚持辩证论治,打磨出一个个承古宜今的治疗妇科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她家学渊源,初心不改,热衷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记者面前的她,亲切温和、平易近人,周身仿佛被一种平和宁静的自然之光所笼罩。
传承创新 一世人生
肖承悰,著名妇科中医专家,其祖父乃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萧龙友先生自幼熟读经史,聪慧绝顶,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因母重病而自己研读中医经典著述,中医理论知识日渐丰富。后为清时拔贡,历经仕途官场数十年,后又弃官从医。回顾萧老先生一生,弱冠之年以治“川中霍乱”而扬名,人送封号“万家生佛”。后因精湛医术、精诚医德、热心教育位居京城四大名医之冠,被后人广为称赞。
谈及自己的祖父,作为嫡孙的肖承悰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是1940年出生的,时逢抗战,华北沦陷,父亲先离开北京南下,母亲在我出生半年后把我留给祖父母照顾也追随父亲南下。我自幼成长于祖父母庇护之下,直到1960年萧龙友老先生过世。”肖承悰说,“自己整整跟随祖父身旁20年”。受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从小就立志做个医生,救人于伤痛。祖父一生淡泊名利,为发展中医事业,披荆斩棘,诚恳待人,是肖承悰传承的最佳榜样。
“我祖父作为一代晚清官员,拳拳爱国心支撑他走至民国,深感于国无益,继而弃官从医,大力拓展中医宏图,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一起在1930年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医文化”,得益于家庭熏陶,肖承悰于1959年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完成了祖父夙愿,同时也开启了属于她一生的中医生涯。“那时候学中医的地方很少,1954年,祖父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成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很快得到政府采纳,两年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热爱中医文化及中医学术的人们开始有了‘家’”。
大学前两年学习最基本的中医理论,三年级下半学期后开始跟随几位德高望重的妇科老大夫临床见习,其中刘鹗之子刘涵九先生对肖承悰的影响较大,她逐渐发现自己对妇科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六年系统学习结束毕业留在东直门医院工作,正逢毛泽东主席对医疗卫生系统的“626指示”,其中即有“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响应国家号召,肖承悰作为知识分子下乡到延庆,开始了“骑着自行车,拿着上环包,去农民家里在炕头上直接开启上环模式”的赤脚医生时代,“那时候负责计划生育工作,胆子大,只有短期临床进修经历就敢上手操作”,正是胆大心细,让肖承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妇科疾病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与农村建立了深厚感情。
下乡归来的肖承悰,回到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一待就是一世春秋。
大医精诚 主张中西医结合
肖承悰力荐“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很多疑难杂症治愈的希望很渺茫,女人作为一种天生敏感的生物,若很久见不到疗效,难免会有崩溃之感。“与人为善,心正意诚”这是肖承悰的从医理念,“医德最重要”。从医多年,肖承悰始终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善于和她们沟通,“可以舒缓患者的压抑心情”,“情绪很重要,在中药调理过程中尤其关键”。开药时疗效一样的药只拣便宜的开……这是家风,也是肖承悰的行为准则,但她开方严格辨证、病证结合,疗效甚佳。
在东直门医院妇科医生的岗位上历经风雨五十年,凭借高超的医术与医德,慕名前来找她的病患数不胜数,且多是疑难病症。“可我不是神仙,我要实事求是”。
随着国学文化的日益昌盛,中医中的治疗方子不再作为土偏方广受诟病,而作为另一种“国粹”被人们所信赖。肖承悰认为,当代女性受工作、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罕见的妇科病症逐渐高发转为常见病,尤其不孕不育患者日渐增高。很多女性患者是去看了西医后无法解决自身问题,再辗转找到中医,渴望被肖承悰一摸脉,病立马就能好。
“在妇科疾病中,中医治疗确实是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必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临床诊疗设备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病理状态,把西医中的微观思维与中医的宏观理念相结合,辨证论治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肖承悰认为,对于一些妇科疑难杂症,不要胡乱相信“中医包治百病”的滑稽之言。一个病症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组织器官疾病所引起的,比如一些宫腔粘连、输卵管堵塞等常见病只依靠吃中药是难以根治的,必须借助于西医中现代化高端诊疗设备作出精确判断,必要时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同时一些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内分泌不调引起的不孕不育等,就要利用中药调理以固本清源。
诚然,中西医结合是时代所趋,也是医学创新发展的前提。“西医有它的独特性,必须要把西医理论的原理搞清楚了,才能把中医理论融合进去,才能辨证诊治,精确治疗。”这也是秉承其祖父萧龙友老先生有关“医学本无中西,均为救人而设”的观点。
著书立说 桃李满天
肖承悰除了是一位一线妇科医生外,还是一名教师。“中医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一定要有传承,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秉承祖父当年立院育人的理念,肖承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担负着著书育人的重任。“我有很多优秀的弟子及学生”,这令肖承悰颇为自豪。
“中医和西医不一样,中医讲究‘跟师临床’”,肖承悰认为自己这点本事,大多数都是跟老师学到的。“读中医学院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家,他们拥有很多的实际临床经验,而且跟随在他们身边,临摩、观察、学习、总结,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学中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长时间的跟师,是很难有所成就”。多年来,肖承悰所带领的硕士、博士已达数十人,分散在北京等全国各个医院及医学类高校。另外,每年还会接收慕名前来进修的地方级医师。“我有下乡经验,有过贫困山区生活的经历,对他们的到来总是感到很亲切,恨不得把自己所会的一股脑儿地全部教给他们,让他们回去发展地方中医”。
在谈及教育传承这一话题时,肖承悰显得有些激动,“除了当医生外,我很喜欢教育工作,当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传达给他人、帮助到他人时,那种幸福感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在育人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熟读经典,把最基础的中医理论要研读透彻。最主要的是把前辈们的经验、学术思想传承下来,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与西医发展形势作创新,整个医学的发展前途才会日益明朗”。在采访中,同室弟子感慨地告诉记者,“肖老师是一个特别热心肠的人,都是手把手地教,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肖承悰认为,祖父当年虽名满京城,但一生致力于医学实践,并未把其毕生所学撰文成书以供后人研读,不免遗憾。
“看病人看好一个就是一个,把经验与知识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传承下来,是惠及后人的一种体现”。国内各大高校妇科类相关书籍的编著,肖承悰都积极参与,研发讲义、编写教学计划、凝炼PPT,以最精练的语言把自己一生的医学思想传递给热爱医学的人,希望能够作一盏他人路途中的指明灯。
肖承悰主编及参加编写十余部专著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并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中医妇产科学》一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现代中医妇科治疗学》一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如今,由她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等都是目前高校在用教材。
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太太
时至今日,在学术界虽已是德高望重,但甘为人梯、尊老扶幼的肖承悰对自己的评价依然渺小,“我就是个平凡的医生,活的很接地气儿”。少年时家境优越,让她不知愁滋味;成年时下乡行医,让她看到了贫困地区的生活面貌;文革遭遇,让她苦不堪言……数十年的人生跌宕起伏,造就了今日她淡然宁静的心态。
她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与农民兄弟一起蹲在地上吃饭,画面毫不违和;与女性患者聊天,似邻家阿姨;与学生们在一起,像亲如一家的姐妹。很难想像,这位老教授把自己的身段放的如此之低。由于太低调,曾被门卫误认为是看病的普通老太太,因开门时间未到被拒之门外。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妇科医生,从参与1984年成立的全国妇科学会以来到现在,一直未停歇,为学术的发展默默地耕耘。“作为元老级人物,看到学会这么多年发展的很好,颇感欣慰,但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几乎没有周末的她,仍然会抽时间与自己的小孙子玩上一会,与普通老太太一样享受天伦之乐。
一线医生、教师、著书者、学会领头人……虽身兼数职,扮演社会多个角色,多年来肖承悰游刃有余时也总感到如履薄冰,“一定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领域所落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办公桌上的眼镜盒里有很多小纸条,“医学每天都在发展,我不得不学习一些前沿的知识理论,但人老了记忆力差了,就借助于笔头”,肖承悰不好意思地讲道。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疏于学习,而眼前这位老人,采取了这样一种最笨的方式,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虽已年过古稀,但肖承悰还保持着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早上听听广播,看看报纸。“我喜欢听一听国家新闻、国际资讯、《中国之声》、《非常道》之类的节目,了解下当今政治时事,我认为一个人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正是源于爱国这一家风,必须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2011年她将家族珍藏至今近200年道光年间的阿胶捐赠给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被收藏于中国阿胶博物馆,供业内人士做科研及游客参观。“放在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要比放在家里大的多”,肖承悰如此认为。
肖承悰的父亲是一位北师大中文学系教授,是著名语言学家,也许是受父亲所影响,她至今仍保留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文字是很美的,平时很爱看文学类的东西,关注音乐,关注艺术”。很难想像,这个面色激动、神采飞扬地在面前谈论音乐、文学艺术的女人已年过七旬。
这位普通又不普通的老人,因牙疼而常常睡不着觉;因骨关节炎手指变形而把脉时手指疼痛难忍;因深谙痛哭流涕的患者而早已成为患家的“知心大姐”……若让她再选择一次人生,“我仍然选择做一名医生,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喜欢教书当老师”,肖承悰笑着说道。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