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高分子材料世界的辛勤耕耘者

    发布时间:2015-12-11

——祝贺华南理工大学贾德民教授从教五十周年
  
本刊记者  肖贞林
  
  1965年,24岁的贾德民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坐标便定格在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轨迹上。今年是他在华南理工大学从教的第50个年头。
  1965年,高分子科学与工业在中国刚刚兴起,“高分子”在人们心目中还遮盖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怀揣着为祖国高分子材料事业做贡献的理想,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育和科研工作中。这一干就是50年。如今,年逾古稀,他不仅见证了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业从起步到跻身世界前沿的宏伟历程,也成就了自己在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的累累硕果。为此,记者专访了这位在高分子材料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的老专家。
  
  矢志不渝,寄情学科锦鲤跃
  
  1962年,贾德民以优异成绩被跨专业录取为华南工学院高分子化工专业的研究生(后转为橡胶工学专业)。走入全新的专业领域,横亘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必须从头修读高分子方面的专业课程。凭借良好的基础和自学习惯以及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贾德民犹如逢春的草木,一路蓬勃滋长。三年的刻苦攻读,他被高分子科学的美妙理论和有趣的实验现象深深吸引住了,从此坚定了为中国高分子材料事业奋斗的决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让他为之倾心、终生不悔呢?
  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复合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等都是高分子材料??从穿的衣服,吃的淀粉、蛋白质,住的房子,出行的车船和飞机,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作为当代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琳琅满目的电器离不开具有光电磁等功能的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离不开轻质高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缓释、靶向功能的高分子药物和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组织器官离不开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汽车、飞机、高铁等现代交通工具离不开轮胎和各种高分子零部件??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许多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走进高分子材料世界的贾德民愈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分子材料对国民经济和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洞悉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前景,贾德民深信,高分子材料品种多种多样,结构错综复杂,性能千变万化,为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值得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为之终身奋斗。
  一年一年,岁月流逝,贾德民坚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无论是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讲授引人入胜的专业知识,还是在实验室孜孜不倦地进行艰苦却有趣的科学实验,无论是深夜一个人面对书本或电脑的苦苦求索,抑或是与研究生一起讨论趣味盎然的科研课题,都使他越来越热爱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甚至在年逾古稀的今天,作为一位退休返聘教授,他仍然放不下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在采访中,他感慨道,“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继续选择高分子材料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创新转化,献身科研鲲鹏志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而对贾德民来说,不仅于此。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励着贾德民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科学研究。他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数十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科研的道路上,贾德民十分重视创新性基础研究。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聚合物共混物——互穿聚合物网络(IPN)。80年代初,贾德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始进行IPN的基础研究,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IPN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共轭三组分IPN和界面共轭互穿的新概念,并研究了其在胶粉改性、粘合、橡胶增强、塑料增韧等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丰富了关于IPN的理论,推动了IPN技术的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出现了以“绿色轮胎”为代表的高性能轮胎。这类轮胎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有低滚动阻力、高抗湿滑性和高耐磨性,因而具有节省燃油、减少尾气污染、安全、耐用等优点。贾德民敏锐地意识到高性能轮胎代表了世界轮胎工业的发展方向,1999年他带领团队申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轮胎的基础研究”。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他们提出了高性能轮胎用弹性体合金复合材料的概念,制备了多种兼有低滚动阻力和高抗湿滑性的弹性体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白炭黑、炭黑和多种纳米填料的改性及其对弹性体合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从而开了我国高性能轮胎基础研究的先河。
  新世纪初,贾德民和一位青年教师一起发现了一种天然纳米材料——埃洛石纳米管(HNTs)对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具有显著的增强和改性作用。这是一个前人没有涉及过的研究领域。没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他们立即抓紧对聚合物/HNTs纳米复合材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该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引起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研究组跟进研究,并得到30多个国家的权威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大量正面引用和评述。
  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贾德民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改革开放初期,他与广州新华球厂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球体中层材料——纤维增强微孔橡胶复合材料,使该厂生产的比赛用皮排球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跃居甲等第一名。该技术还推广应用于篮球、足球,改革了我国比赛用皮质球的生产技术;20世纪80年代,他开展了聚氨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弹性体改性的研究,推动了广东和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90年代,他在国内外率先研制出粉末丁苯橡胶,获得3项发明专利,该技术转让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与广东省建材研究院合作,研究成功聚羧酸减水剂,并在有关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获得了201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0年来,贾德民从事的研究项目,大多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或属于学科前沿的创新性基础研究。贾德民常常深感责任重大。科学研究的成败,民族产业的兴衰,骤然在高分子网络中狭路相逢、浑然难分,唯有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向一个个重大科研项目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师恩厚重,教书育人满园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醉心于科研,贾德民也为自己的心灵找了另一块净土,他会静下心来沉迷于育人花园之中。从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贾德民共招收和培养了研究生146人,其中49人获得博士学位,92人获得硕士学位。此外,还指导博士后16人,协助其他老师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人,先后有近千名研究生选修过他讲授的课程。
  为人师表,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半个世纪以前恩师们的言传身教,特别是他的两位导师——有机化学家罗雄才教授和高分子材料科学家王孟钟教授对他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在工作中还有幸接触到一些著名高分子科学家,如钱人元院士、徐僖院士、程熔时院士、林尚安院士等人,他们为中国高分子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们平易近人,大力扶持后辈,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精神,也使他深受感动。
  这种影响和感动,犹如燎原的星火,照亮了“学子贾德民”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成长坦途,也伴随“教师贾德民”的传承和延续,培育起犹自烂漫的满天桃李。
  “辨忽微于毫芒,察迹象于疑似”,成功的教学往往在于细微处见精神显功力。贾德民在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上世纪80年代初,他根据国内外刚刚兴起的高分子改性的发展趋势,开了《聚合物改性原理》和《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技术》两门研究生新课程,既系统讲述高分子改性的基本原理,又训练有关的实验技术,还融入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体会,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生动,深得研究生们欢迎。有几位80年代后期毕业的研究生,9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办了改性塑料和胶粘剂等企业,年产值发展到数亿元。他们不无感慨地说:“之所以较早进入这些新兴产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获益于当年贾教授讲授的关于聚合物改性的两门全新课程。”
  贾德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强调创新,勇于探索。他常说:“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没有创新,科学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许多创新性成果,都是他指导研究生一起完成的。研究生们通过完成学位论文,不仅学会了如何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研创新意识。
  此外,他还强调严谨治学,认真做事。他要求研究生刻苦攻读,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概况;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合理的具有创新性的结论;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规范撰写和发表论文,做到一丝不苟;要求他们端正学风,保证数据的原创性和准确性,严禁伪造数据,严禁抄袭或变相抄袭。有一位博士生,现在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初贾教授给他修改论文的草稿。他说当年贾老师修改论文非常严谨,逐字逐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使他深受感动,是他终生的学习榜样,他自己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也是按照贾老师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
  贾德民始终相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力量。他对研究生总是满腔热情,充满爱心,不仅在学业上指导他们,还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他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师道尊严”,不会训斥学生,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常常是通过讨论和指导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使学生从中受到具体的教育。
  他重视教书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鼓励研究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国家民族努力学习,为科学事业献身。他要求研究生刻苦钻研专业,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上取得优良成绩,同时也鼓励他们适当参加社会工作和公益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培养的研究生中,许多人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其中包括一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市公司的总工程师和教授级高工,民营企业的老总,跨国公司的技术总监或技术骨干,也有的成为厅长、处长,还有许多年轻博士、硕士正在茁壮成长,正在为中华崛起和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把普通分子比喻成一个个小球,那么高分子就是小球彼此相连的长链,有些长链之间还通过横键连结成网状。半个世纪前,青年学者贾德民,怀揣着憧憬与梦想,毫不犹豫地进入了这个未知的世界。盘根错节的高分子网络并未羁绊住他,反而给他开拓了一片辛勤耕耘和探索的天地。因为对于目标明确的探秘者与引领者,只要信仰坚固,结局在出发时就早已写下。
  贾德民深谙,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是由无数高分子链聚集而成的。在长期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学术氛围中,在他的“传帮带”精神鼓舞下,贾德民身边凝聚起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团队。在他看来,充分发掘每一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团队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团结创新,学科建设结硕果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贾德民教授还担任过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系主任(1989~1995)和材料学院首任院长(1995~2003),前后历经14年。他以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和创新求实的精神,在学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贾德民深知,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他在学科建设中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和首要的任务。一方面,他大力引进程熔时、曹镛、姜中宏等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厚的中科院院士或高水平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突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一方面,他大力加强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注意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和培养他们,给他们压担子,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工作中受到锻炼和提高,脱颖而出。
  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结合的、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炼就而成,促进了学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学科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不仅传统优势学科方向如橡胶、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得到巩固和发展,还形成了几个处于学科前沿、有重要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研究方向,如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工程、光通信材料等。学院还抓住“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等多种机遇,充实和新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为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贾德民担任院长期间,材料学院的“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进入了全国同类学科先进前列。
  无私奉献、不谋私利、重视团结、大力创新、踏实认真,贾德民做科研、任院长、带学生带给大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三寸粉笔三尺讲台育花苗,一颗丹心一生秉烛献春华。贾德民用半个世纪的年华,在高分子材料世界留下夺目的光辉。
  
  专家简介
  
  贾德民,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1962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有机化工系燃料化学专业,随即考取华南工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罗雄才教授,后转到高分子化工专业和橡胶工学专业,师从著名高分子和橡胶专家王孟钟教授。196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9年晋升教授。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9~1995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系主任,1995~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多年兼任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教育厅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及高分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以及《合成橡胶工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弹性体》《特种橡胶制品》《广州化学》《广东橡胶》《广州橡胶》等学术刊物编委。
  先后讲授过本科生课程《橡胶化学与物理》《高分子进展》等,硕士研究生课程《聚合物改性原理》《聚合物合成与改性技术》《高分子进展》等,博士生课程《高分子改性进展》《聚合物表面与界面》《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等。自1982年以来,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4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49人,硕士学位92人。教学上富于创新,教学内容既反映了学科的最新进展,也融会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语言清晰,教学效果优良,深得学生好评。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橡胶塑料、高分子改性与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40多项,横向项目20多项。在国际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50多篇,SCI他引超过2500次。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聚合物共混物与合金》《橡胶工业手册:试验与检验》《巧夺天工造奇材》《高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Advances in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Biodegradable polymer blends and composite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等6本,译著《塑料聚合物科学与工艺学(上下册)》《橡胶技术:配合与性能测试》等2本。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3项。多项成果经专家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多项科研成果在生产中获得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担任系主任和院长期间,在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学术方向、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999年被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橡胶协会联合表彰为“对中国橡胶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2015年被授予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终身委员。曾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杰出教工”等称号。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