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赖绍聪:发现地质之美

作者:本刊记者 徐芳芳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6-04-13

导读:  1965年,一部讲述地质工作者工作与生活的电影《年轻的一代》曾经感染了一批人,电影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更是在今后的数十年中被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传唱至今。1963年出生的西北大学教授赖绍聪作为这部电影的同龄人,坦言自己最爱的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在命运的指引下,他一步步踏上了发现地球的科研旅程,在科研中感悟地质之美。
  1965年,一部讲述地质工作者工作与生活的电影《年轻的一代》曾经感染了一批人,电影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更是在今后的数十年中被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传唱至今。1963年出生的西北大学教授赖绍聪作为这部电影的同龄人,坦言自己最爱的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在命运的指引下,他一步步踏上了发现地球的科研旅程,在科研中感悟地质之美。
  
平坦求学路
  
  1983年,赖绍聪本科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矿物岩石专业,并留校任教。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之时,他选择继续攀登学术高峰,于1988年在母校获地球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他又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专业研究生,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赖绍聪在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进入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在西北大学,赖绍聪曾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副系主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曾兼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2007~2010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他目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求学,研究,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的领域里不断深入,在一所大学耕耘至今……赖绍聪的经历如同一条简单地向上延伸的直线,然而,这样始终如一坚持科研的经历,在当时一代人看来却十分难得。
  
投身地质30年
  
  岩石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物质,岩石学是地球科学领域最为基础的学科领域之一。岩石是地质作用发展历史的记录,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为探索和了解地壳乃至整个岩石圈与地球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提供重要依据。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支柱之一。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分配、富集、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演化规律是当前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
  据赖绍聪介绍,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30多年来,他在这条科研道路上不断深入钻研,如今科研的树已经枝繁叶茂。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研究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及其对大洋和气候变化影响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几十年来吸引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从事其相关研究,赖绍聪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多年的研究,他对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阿尔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方面有了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赖绍聪论述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是以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岩浆活动为主体,它们起源于加厚的陆壳底部或壳幔混和带,以及直接来源于地幔岩的局部熔融;通过对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第三系火山岩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个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辉岩质下地壳类型;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中关于巨晶的报道很少,赖绍聪对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发现的透长石及石榴子石巨晶,利用衍射及探针等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与他人合作,参与了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对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研究等。
  青藏高原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研究只是赖绍聪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在其他领域,赖绍聪同样有出色的科研成果产出。在秦岭造山带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方面,赖绍聪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物理化学及相平衡理论多学科共同约束,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火山岩系列组合、岩浆起源及其演化、源区物质组成及其上地幔类型,提出了造山带深部过程动力学的岩石地球化学约束,论证了蛇绿岩类型及其大地构造含义,从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区内不同岩石构造组合的板块构造环境与过程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反演和再造古老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提出了勉略缝合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模型。
  无论勉略缝合带抑或勉略蛇绿岩的发现和厘定,均属近年来秦岭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业内专业人士认为,上述发现使得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沿商丹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转变为华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等三个板块沿商丹带和勉略带碰撞的构造体制。勉略带蛇绿岩的厘定和精细解析,为秦岭大别第二条缝合带的存在及其东延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研究也关系到中国大陆造山带基本特性、特征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外,在云南三江地区高黎贡带构造岩浆演化、腾冲板块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等研究领域,赖绍聪都有重要科研成果诞生。系列研究成果不断引起国内外同仁高度重视。
  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1项、重点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22项。曾获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奖”,科学中国人基础科学研究领域(2014)年度人物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在《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Gondwana Research》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58篇论文被SCI收录,2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3部。
  地质科学研究让赖绍聪踏遍五湖四海,尝遍风霜艰辛,同时也带给他丰硕的成果、成功的喜悦。他说自己最喜欢《勘探队员之歌》,并将歌中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风餐露宿、四海为家、无私奉献,为祖国地质矿产事业奉献热血和青春的人格魅力带到了工作中。从前如是,今后亦如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赖绍聪从事地质科研的30多年,同时也是他从事高等教育的30多年。除了户外勘探和实验室,他把自己其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中。
  在育人上,赖绍聪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和创新能力。学生眼中的赖绍聪,是课堂上激情饱满、知识渊博的老师。他的每堂课都是一次学术与激情的完美融合,知识与智慧的生动合作,新意与心意的真情传递,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潜能,是一种精彩又成功的引导。
  在教学中,赖绍聪如同他在科研工作中一样,总是努力探索教学的创新模式。为了提高基地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往的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岩石现象形态的描述。他在新的岩浆岩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原来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实习教学中只提供基本岩石素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岩石样品/薄片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岩石鉴定及分析报告。
  在指导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过程中,赖绍聪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野外和室内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对于创新能力、科学道德、严谨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对于不同的学生,赖绍聪坚持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正是这样的坚持,他的育人卓有成效。由他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在硕博连读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Lithos、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学术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并获“挑战杯”科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赖绍聪说,培养出一名优秀人才的那种喜悦不亚于产出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学生成为他最大的骄傲。
  结合多年的科研与教学经验,赖绍聪不断在思考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改革。由于地质学地域特性制约,使得长期以来矿物岩石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视野,知识老化,前沿科研成果融入不足,教学方法传统、落后,严重制约了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重大问题,赖绍聪带领“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76年来矿物岩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积累为基础,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发展趋势,努力统筹矿物岩石课程群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重新梳理优化课程群基础教学核心知识,实质性地形成了特色鲜明、与国际接轨的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四层次”矿物岩石学课程群理论课程教学新体系。
  他带领团队首创了符合当代地质学发展趋势、含课程群实践教学全部核心知识、导航整个矿物岩石学基础实践教学知识地图的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探索创新“三维度”矿物岩石课程群信息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同时,为积极应对当前研究型大学所普遍面临的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以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抓手,自主开发研制、创新性地建成了晶体三维结构3D可视化教学平台、全球典型矿物岩石信息库平台、虚拟偏光显微镜教学平台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等含资源、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四平台”。
  这一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的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新体系,实质性地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地质学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2年来先后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单位输送了大批本科毕业生,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
  赖绍聪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30多年的辛勤耕耘,使他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
  尽管科研与教学工作已经占据了赖绍聪的全部时间,但他却始终不知疲倦地寻求发展之路,即便这样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压力。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赖绍聪担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深知肩负责任的重大。他带领全系教职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秉承历届地质学系领导和70多年形成的光荣传统,把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
  他组织实施地质学科“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并取得重大进展,西北大学地质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Top1%行列,2000?2010年间西北大学的地学论文单引数位居国内地学单位第一;地质学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地质学系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地质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6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系列举措大幅度提高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人才培养质量,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学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赖绍聪常说: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奉献,为人类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奉献中享受最快乐的人生。为学科奠基,为教育铺路,赖绍聪一直在奉献。在这份奉献中,他收获了欣慰与喜悦,他说,这就足矣。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