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6
——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副教授韩丽涛
本刊记者 冯阳阳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而仅仅30年间,我国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惊人速度增长。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病例715051例,死亡169300人,其中性传播逐渐成为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男男同性性行为群体,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男同群体成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这预示着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从2002年,在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至今,韩丽涛一直致力艾滋病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把数学和生物医学相结合,深入研究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耐药株流行的数学模型及防控策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找准方法,攻坚克难
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免费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但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在药物压力下会产生耐药性,容易引起耐药株的传播和流行,给抗病毒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性传播造成的新增HIV感染人数占比从1985?2005年间的11.6%增至2015年的92.5%,成为HI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数据从0.3%激增至27.2%,增长近91倍,而同时期的异性性行为传播增长为6倍。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流行,阻止其向周围人群进一步蔓延,将会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针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耐药株传播的社会网络特点,韩丽涛和团队从2015年开始着手研究该人群,目前正在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耐药株流行的数学模型及防控策略研究”。
借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现场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韩丽涛和团队利用动力学原理、网络理论、图论、随机过程、优化控制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构建了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利用这一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便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出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耐药株流行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出对HIV耐药株传播和流行更有实质性降低作用的行为学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的集成性最优防控策略。这对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的防治应用价值。
对HIV感染者来讲,抗病毒治疗(ART)是目前唯一能够持续、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方法。经过积极的ART,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将明显下降,CD4+T淋巴细胞呈增长趋势,各种机会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但是,随着ART时间的延长,部分HIV感染者会出现耐药现象,导致治疗失败,这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随着我国接受ART的HIV感染者逐年增多,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 HIV主要毒株的流行趋势、基因变异、耐药逃逸和评估预测研究”中,韩丽涛借助数学模型对耐药性进行研究,一方面针对HIV治疗人群,构造基于群体的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耐药性的存在对群体治疗的影响,寻找出群体用药优化策略;一方面利用HIV耐药监测的数据,进行我国HIV耐药流行趋势的预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问及最满意的科研项目时,韩丽涛告诉记者:“对每一个项目都比较满意,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是自己认认真真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认真——韩丽涛说,这是做科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态度。
敢于尝试,挑战未知
牛顿、高斯、阿基米德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们同时又是伟大的数学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我真正兴趣的开始。”韩丽涛说,“很多数学方法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从应用数学到艾滋病,从一开始的茫然未知到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韩丽涛用坚持和认真证明着自己。在韩丽涛看来,做科研最大的挑战是“对于未知,怎样去学习,怎样去解决问题。”韩丽涛说:“面对未知的东西,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去挑战未知。”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韩丽涛成功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多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耐药株流行的数学模型及防控策略研究”(2015-2018);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 HIV 主要毒株的流行趋势、基因变异、耐药逃逸和评估预测研究”(2012-2015);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耐药HIV毒株发生和传播的监控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人群传播HIV/AIDS的数学模型研究”(2006-2008);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我国HIV/AIDS高危人群的数学建模及研究”(2003);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静脉吸毒人群HIV流行趋势及防治策略研究”(2004-2006)。
除此之外,韩丽涛还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有关生物数学的学术会议和高级讨论班,和国内同行以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纽芬兰纪念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那不勒斯大学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同行有长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做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未知”,但韩丽涛善于在找方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无畏未知,敢于尝试,在无形中积累创新,取得诸多成果。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习可以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而教人也可以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后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不足或理解不通的地方后便可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既搞科研又做教学的韩丽涛,更是深知其中道理,并在日常教学中时刻践行。“在教课的过程中,会体会很多东西,通过这个过程再去学很多东西。”他认真地说道。
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都被看成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总是在不停地证明定理,甚至反复再反复。而在韩丽涛看来,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学生之所以厌烦数学,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知识串在一起,缺乏连贯性。只有了解了一个概念或定理的发展脉络、背景由来、目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韩丽涛说在教数学的时候,他一定会看相关的历史,从源头上为学生解释清楚来龙去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个追根寻源的过程,也让自己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数学并不枯燥,关键是能不能用。”韩丽涛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鼓励学生去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以培养他们的兴趣。韩丽涛说,一定要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要发现数学的“有用性”。
对于未来,韩丽涛希望,“在应用数学上继续做好的东西,让自己更满意的东西。”
专家简介:
韩丽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副教授。1991?2002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参加过多项艾滋病研究项目,专门从事HIV/AIDS数学模型研究。在模型建立、性态分析、数值模拟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流行病数学模型及HIV/AIDS数学模型建模、分析方面发表论文多篇。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