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02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朱建军
本刊记者 吴应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工艺,常常被称为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之母”。
“雷达制造,也需要工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首席专家朱建军强调了工艺之于雷达制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果把设计比作电影的剧本,那么工艺就是拍摄电影的脚本。电影好不好,全看制作演绎的过程好不好,而雷达制作得好不好,重在加工到做成成品的过程。“工艺就是这个实施的过程,在过程中研究实施的方法。”他说。
工艺到底有多重要?有人说,“在企业生产中,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对于应用到军工国防领域的雷达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好的工艺,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产品性能,保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而合理的工艺必是经过反复实验和正确设计得来的。
正是在这种不断反复、探索、创新中,朱建军默默走过了30载,在雷达工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突破,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探测预警”“保驾护航”。作为一名军工人,他始终秉承着十四所的“军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
不求“惊天动地” 甘为无名军工人
“雷达工艺不好干,涉及多个工艺专业,专业面宽,必须了解大量信息,熟悉大量工艺。”朱建军直言。结构和工艺不仅是雷达研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而且是雷达性能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虽然“不好干”,但从1987年进入十四所以来,朱建军在这里走过了近30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变成了到对雷达工艺全面掌握的“通才”,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了今天带领十四所整个雷达工艺团队不断创新前进的首席专家,他默默坚守,甘于奉献。
朱建军总是强调自己“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的工作几乎都一样:“哪里出了问题,就去哪里解决问题;每天都会碰到困难,每天都在克服困难。”而这些在朱建军眼里再平常不过的工作,却是保障我国国防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朱建军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满足设计需要,实现设计,满足国家和部队的产品需求,让解放军用得起用得上。”当记者试问:“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您不会觉得枯燥吗?”这时朱建军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案:“从不觉得枯燥,我觉得很有意思。解决困难的过程虽然苦点儿,但找到原因后则会让人很兴奋。”
1980年时,才上高二的朱建军就凭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来到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选择学习工科。因为在朱建军看来,“只有工科才能与实际生活接触比较大,只有搞工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从小,朱建军就觉得和机械有关的东西都很强大,能干得了人干不了的活,但“阴差阳错”,他却学了也算和机械相关的铸造专业。既选之则安之,本科毕业后,朱建军又转到了材料系继续攻读硕士,做新材料开发。1987年研究生毕业,看似误打误撞,朱建军来到了十四所——中国工业雷达的发源地。
“雷达和材料学也是挂钩的”朱建军说,“但当时的工作也不是十分对口,和原来的专业有一点联系,但大部分都是不相关的。”即使这样,朱建军通过自学,努力补习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直到今天全面了解并掌握了雷达相关工艺。凭着出色的工作和勤奋刻苦,朱建军一路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科研成员成长为研究室室主任、研究部副主任、研究所首席专家,负责十四所所有雷达产品的工艺。作为十四所首席专家,除了精通雷达各种工艺,更要懂得管理,朱建军说:“要抓方案抓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推进工程的进展。”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思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所有的军工人都一样,干好自己工作的‘小事’,才能推进整个国防事业的‘大事’。”
重点攻关“自力更生” 引领雷达新工艺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朱建军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十四所的雷达工艺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由于工艺技术不稳定,工艺手段相对较低,更没有数控技术,做3副天线只有1副能达到合格。而今天通过攻坚克难,朱建军说,现在研制的雷达天线合格率已从过去的30%提高到了90%以上,已从上一代的“投三保一”实现了今天保质保量的“批量生产”,不但节省了巨大成本和资金,还大力满足了国防军工需求。
近年来,作为雷达工艺分管负责人,朱建军组织开展了多项地面情报、精密测控、机载预警、机载火控等雷达的制造工艺开发工作,突破了多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型号产品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空警2000研制过程中,他组织产品工艺师系统,针对T/R组件、相控阵天线、大型天线罩装配等重点难点,开展工艺攻关。攻克了多项制造工艺技术,保障了空警2000雷达顺利研制。在机载PD火控雷达的批生产中,他又围绕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开展工艺攻关。攻克平板裂缝天线密封钎焊工艺、微波密封窗软钎焊工艺、攻克铝合金阶梯钎焊工艺。这些工艺也成功应用在后续机载火控相控阵雷达中。
作为首席专家,朱建军还擅于瞄准工艺技术最新发展,结合新型雷达的制造需求,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任务。他开展了军用电子装备天线制造技术、机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结构功能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功能部件工艺集成技术等研究工作,突破了多项新工艺,促进了雷达工艺技术的进步。
为提升雷达数字化制造水平,朱建军还完成了多项国防基础科研数字化技术研究任务,组织研制出数字化制造管理系统,促进了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车间作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使工序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幻,“自力更生”永不过时,更是军工人的精神之粮。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必须自主研发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军工能力体系,才能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占领科技制高点,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朱建军深谙其中道理。针对进口材料的禁运风险,他作为技术总指挥,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项目研究,已取得一批技术成果。相关成果为实现我国雷达系统自主保障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1987年进入十四所以来,朱建军默默奉献30载,在雷达工艺研究和工程实践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在他看来,“每天的工作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满足国家、部队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他带领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管理创新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作为个人,他先后获部级优秀科技青年、省级青年科技标兵、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部级军工电子建设项目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十二五”规划中,朱建军作为国防配套科研信息功能材料专业组长,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任务。在已拉开大幕的“十三五”规划中,朱建军仍担任国防配套信息功能材料专业组成员,负责互联材料规划论证,并已完成互联材料规划论证,这将为国防配套科研“十三五”规划提供支撑。
“为雷达制造提供更多的工艺手段,让设计更方便,让我们的解放军用得起。”这是朱建军最简单朴素的理想。几十年来,他用匠人的精神坚守着一名军工人的理想。从一开始的不懂不通,到现在对雷达工艺的全面了解掌握,朱建军说,“误打误撞挺好!”他在“雷达工艺”的路上孜孜以求,并将继续追求下去。
采访还未结束,朱建军办公室的电话再次响起,又有新的难题在等着他去解决……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