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鹰:应势而上 领军“物联”
记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分院、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鹰

作者:本刊记者 黄 健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6-11-21

导读:  作为中国物联网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李鹰在专业领域内创下的战绩不胜枚举: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实用技术研发,在主持科研项目中学习国际经验并实现自主创新,将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应用和产业化推广,面向行业发展开展公共服务……

 
  下过乡,教过书,留过洋;从政府部门,到上市公司,再到科研机构;从空间信息技术深入实践,到“物联网”先行先试,再到“大数据”智慧布局;从“数字广东”,到“数字中国”,再到“未来城市”;从科技攻关,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发展;从杭州出生、广州长大,到兰州求学、长沙执教、广州从政,再到香港读博、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对李鹰的采访,让人多维地感受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足迹,以及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精神的诠释。
  作为中国物联网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李鹰在专业领域内创下的战绩不胜枚举: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开展实用应用研发,在自主创新主项目中学习国际经验,在产业化和行业发展中定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他所领导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分院暨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团队,勠力同心,勇于担当,起到了“政府助手,企业帮手,行业推手,创新能手、国际化旗手”的角色,实现了“共享经济、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的发展模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早读书。”上世纪70年代末,能读书对李鹰来说是最大的追求。从小爱读书的他,虽然经历了下乡的磨练,但他紧紧抓住读书机会,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习和探索成为他终身的习惯,即使在工作中,也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
  李鹰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国统一考试的第一批大学生。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毕业后到长沙执教;1985年考取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城市规划局工作。他的专业特长在城市规划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得以发挥:他参加的系统建设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最早引入信息系统来管理城市规划的单位”,他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两个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和处级岗位的副主任。
  好学的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不断潜行深造。1989年,他成功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资格,但由于当时特殊原因没能出国。但机会又给他开了另外一扇天窗: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李鹰曾经的学术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教务总长张佑啓教授看中,并被邀请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李鹰在香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最终获得英国皇家博士学位。
  此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夕。经广州市组织部考察推荐,李鹰受命派驻香港在市政府的窗口上市公司工作,从事地产规划和科技组建的工作。2004年外派结束后,他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科技和信息事业的发展。期间,李鹰还兼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导师、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华侨外事委专业小组成员等职务。
  几十年来,无论从事哪一领域,李鹰都认真和努力做到最好,不断创下佳绩:1990年,参与的“周期结构分析中的U变换方法及应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主持的“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参与主持的“广州市大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参与的“广东省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获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参与的“数字广东遥感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示范建设”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以来,李鹰还在中国《城市规划》《地球化学》《新技术应用》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索引3篇),国际会议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5部包括《信息化十讲》《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广州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实践》《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年度报告》等和专题研究报告10余篇。
  因为学习更新,所以敢于创新。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依旧在原领域耕耘,可他却一直跟上时代潮流,预见前沿、创新求变、探索模式、弄潮当下。熟悉李鹰的同学和同事曾笑称他为“踏着浪尖前进的人”。如果说个人基因和外部环境决定了人生的长度,那么宽度则被自己掌握。李鹰就是一个在人生的“宽度”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人。
  
敢为人先,率先引入“物联网”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国际上第一次正式推出“物联网”概念。恰好2005年李鹰留学归国,与美国硅谷工程师访问团的几位海归博士参加深圳高交会,介绍“物联网”进入中国。2006年3月24日,在国家无委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指导下,他发起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产业联盟——“粤港RFID产业联盟”并担任主席。同年8月8日,在省信产厅的批准下,他发起组建了广东省RFID/物联网公共技术支持中心并担任首席主任和总架构师。敢于先行先试,将物联网技术的培训、试点和应用引入广东。2008年,在信产厅领导和他的努力下,“物联网”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最早纳入行动计划。2009年,《信息化十讲》一书出版,李鹰在专著中负责“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章节的编写,这是国内较早专门论述和介绍物联网的专业书籍。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发展物联网,国家才正式启动“物联网”发展战略。201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同志,在李鹰参与主笔的《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年度报告》中批示到:广东的物联网发展“见势早,起步早,势头良好,应乘势而上。”
  物联网为什么能在广东先行先试?李鹰总结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和‘世界加工厂’,最早感应到国际供应链在粤港合作中物联网的需求压力和挑战。广东正是把挑战变成机遇,敢于为新、顺势联动,才率先又务实地发展起了物联网及其产业落地。”先行先试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李鹰带领的团队,承接国际产业落地,承担科技研发,以应用为导向、以试点为手段,积极探索创新。“因为坚持技术投入和应用持续创新,我们一直走在产业规模和行业应用的前沿。”李鹰说:“每年我们都在承担国家和省市地区的项目,在这些过程中务实应用、积累成长。”我们来盘点一下他们的足迹:
  2006年,承担国家“十一五”期间“863”项目“面向物流应用的电子标签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李鹰作为项目带头人,提出了RFID公共平台建设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并应用于电子关锁和供港生猪检验检疫电子耳标等项目中;
  2007年,承担广东省产业技术创新项目“915MHz RFID手持机开发”;
  2007?2008年,担任“汕头市车辆射频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项目专家组长;
  2008年,承担了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广东省 RFID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项目;
  2008?2009年,承担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RFID 信息公共服务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8?2012年,配合省检验检疫局和香港LSCM,承担广东省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安全追溯与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10年,承担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进口食品(燕窝、活鸡和生猪等)安全认证追踪溯源平台的信息来源”,实现供港和国际食品安全追溯管理;
  2012年,承担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统一物品编码解析与搜索平台及应用”;
  2012?2013年,承担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服务于客运与物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2013年,承担工信部组织的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面向智慧城市综合停车收费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
  2015年,将原发起成立的粤港RFID产业联盟拓展为广东省物联网及互联网+产业联盟,李鹰任秘书长。据李鹰介绍,目前广东省是物联网产业和应用规模第一大省,其物联网产业规模达2800亿、约占全国规模的40%。
  2016年,李鹰主持的“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营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该项目倾注了他多年的投入:2010年5月,广东省数字研究院主持申报的“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入选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并列入国家发改委《珠三角规划纲要》重大专项。在历经五年多开发和五千多万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南方平台实现了5大服务:统一编码解析服务、全程物流追溯服务、政务公开便民服务、行业指标权威发布、国际化的互联互通服务。按照省政府联系会议要求,该项目运营计划3年上市。
  “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快,在产业能力、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等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核心芯片技术、传感器性能和行业标准国际化等前沿课题研发上还相对滞后。”李鹰说,这也是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李鹰及其团队和行业许多同行一起,还在不断努力和挑战未来。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又得到一个好消息,一个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通过考察和交流,决定把其第三个国际产品认证中心(亚太地区)正式落户李鹰的机构。该国际标准组织目前只在美国和欧洲设有相同的认证机构。
  
坚持不懈,从“数字”到“智慧”物联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成功要素往往就取决于努力和坚持。李鹰的成长历程也饱含磨难和失败。年轻时的他虽然“凤毛麟角”,取得了不少成绩和高级的待遇,但后来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李鹰说,“干事业不同学习,在产业化和国际化道路上有多大的成功,就同样面临多大的失败和低谷。”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具备恰当的能力和条件,关键是坚持到底,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200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打造数字广东,占领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建设数字广东的实施意见》。2009年4月19日,在广东省和北京大学“省校合作”的机制下,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分院暨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作为省级社会公共服务法人机构同时挂牌正式运作。以“咨询研究、应用推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五大任务,开展“数字广东”和“数字中国”试点建设。李鹰被选聘为常务副院长担当重任。
  “做好政府的参谋”李鹰说,“这是研究院最重要的角色。”多年来,研究院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数字广东”的发展战略研究、对策与政策探讨、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年度和专题报告编制等咨询与参谋服务。
  “研究院的定位就像托盘”李鹰介绍到,“广东虽然中小企业比较多,但真正做大的并不多,只见森林不见高山。”通过产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形成“托盘”服务和资源整合,实现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机制创新的手段。
  “研究院不同于学院,主要侧重研究、产业合作和技术转移。”李鹰说,研究院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数字广东”行业规范、标准、交换、认证等共性技术的产业链整体服务,并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区域综合应用示范工程”落户广东,形成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利用北京大学和研究院院校理事单位的培养机制,开展实用性人才培养服务,为‘数字广东’的建设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分院处于中国“南大门”和广东与港澳台毗邻的优势,开展地缘特色的国际合作和跨区域合作,推动国际化的交流和发展。
  “物联网发展下一个很大的市场就是空间信息应用。”李鹰告诉记者,“空间领域也是继大陆和海洋经济以后重大的领域方向”。2009年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数字广东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2010年广东省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计划项目“广东省卫星综合应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为推动中国“卫星应用” 区域化落地做好服务。2010年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基于三维空间仿真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继启动。李鹰带领团队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为广东亚运会的安保工作保驾护航,做到了“智慧亚运”。据李鹰介绍,目前,“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基地”正在广东启动建设。该项目基于研究院“院士工作站”计划,正聚集国内外有识之士和行业伙伴共同探索和部署之中。
  
“大数据”布局,谋“未来”发展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2016年,李克强总理参加中国(贵阳)大数据论坛时称:大数据产业是“钻石矿”,鼓励政府和行业努力挖掘和利用。李鹰也是当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采访中李鹰指出:即使是“钻石矿”,也要有分析、去除杂质的开采能力,“钻石”的价值是要挖掘的。2015年,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就参加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启动仪式,研究院建设的南方平台成为第一批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交易的项目。”2016年,他作为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发起单位和代表又参加了中国(贵阳)大数据论坛。李鹰说:“‘数字中国’搭建了大数据平台基础,未来是知识经济和智能时代,解放的不仅仅是人类的体力、能力,更是人类的智力。”因此,研究院构建的基于大数据与挖掘的模型、分析能力和指标体系,将引领未来的技术创新、产业分工和国际合作,需要提前谋划布局。
  未来的发展也是人才的发展。李鹰认为:以人力资源为导向的机构设置,构造包括院士学者、行业专家、年轻创客、海归和本地的多层次、多级别人才梯队,才是另一个重要的决胜资源。研究院已经发起促进会与产业联盟等渠道,将持续开展区域和国际人才与技术交流、研究生培养基地与联合实验室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合作。
  李鹰说,为推动人才和技术融合,他们还搭建了完善的平台。广东省物联网体验中心引进广东省物联网与智慧城市领域具代表性的15家企业及单位,总展示面积800平方米。展示在交通、医疗、农业、家居、生产、物流、市政等领域的产品、解决方案和行动案例。展示中心自2012年建立以来,被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设为定点接待处,并成为广州市泛在物联网科普基地、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科普基地等。截止目前,共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各地政府单位、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考察交流200余次,共4000余人,有效地推进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
  将帅之道,贵在伐谋、用兵。在李鹰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有着深度的创新力、宽度的融合力和快速的执行力,他们用激情和睿智,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砥砺前行,勇做物联网领域的领军人和追梦人。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