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药安全性的客观评价者

    发布时间:2017-01-16

——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梁爱华

本刊记者  杜月娇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尚未为人们所清楚地了解,由于有些中药本身有毒性,或者有时用药不合理,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多次曝出中药安全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毒性或不良反应事件,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较大影响。

  另外,由于中药安全性信息提供不足,导致人们对中药的用药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忧。中药安全性问题容易被不当炒作,甚至酿成影响广泛的风波,如2013?2014年间的四磨汤、云南白药等中成药事件,对中药的临床使用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中药安全性问题也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最大障碍之一,几大草药进口国频频对中药亮起红灯,中药产品召回案例时有发生,使得我国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严重受阻。如何科学地认识、客观地评价中药安全性并合理地使用中药,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任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紧紧围绕这一任务,深入探索中药不良反应特点和产生机理,开展了大量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从外行到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1985年,梁爱华自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她学的是西医临床,对中医中药完全不懂,在中医药领域是一个十足的外行。然而,她被分配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毫无基础的她只能边干边学。

  三十余年来,她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毒理,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一方面,她带领团队建设规范化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取得了国家GLP认证;另一方面,她着力于创建适合于中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大类20余种全面评价中药安全性的试验方法,可满足中药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的需求,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药安全性提供了平台。

她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不仅获得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资助,还与国内国际多家机构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大量的合作项目。她共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项目16项,作为骨干参加项目20余项。曾与他人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省部级奖5项,获得专利授权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作为副主编编写《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还参编著作6部。她还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

 

为中药安全性保驾护航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既有药效,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关键在于了解毒性特点和机理,以及如何防止毒性发生。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性较低,不容易发现,毒性检测尤为困难。而研制新药时,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安全性,才能被批准上市。因此,怎样正确评价中药的安全性,对中药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频频发生,制约了产业发展。从我国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来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

  梁爱华表示,关于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研究,主要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很复杂,引起过敏的原因不清楚,过敏物质也不清楚;二是由于目前缺乏可靠的检测方法,过敏反应检测很困难,假阴性过高,这也是国际性难题。

  梁爱华带领团队不断钻研和探索,创建了适用于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的多种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在注射剂致敏性检测方法学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反复的科学研究和验证,提出中药注射剂的超敏反应是以类过敏反应为主的新观点,纠正了长期以来将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当成过敏反应的错误认识,在理论认识上具有重大创新。之后,团队又创建了一套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技术,在国内首次从中药注射液剂复杂的成分中筛选和确认出致敏成分,在中药注射剂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这项技术对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查、建立确保安全性的工艺、以及上市后产品技术改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安全性检测,她的团队又建立了快速、简便的注射剂类过敏检测方法,用于多家企业,提升了产品风险控制水平,该方法也填补了领域的空白。上述技术和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中药注射剂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生产。这些成果不仅对中药注射剂适用,也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

  除此之外,梁爱华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青霉素这种著名抗菌药的非致敏性超敏反应新机制,提出有些青霉素患者的过敏不一定是真正的过敏反应而是类过敏反应。其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Scientific Report上,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七十多年来对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传统认识,为解决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针对中药肝、肾毒性慢性、隐匿发展的特点,她和团队建立了一套很有特色的靶向基因-蛋白-代谢组学与毒理、植化相结合的中药肝、肾毒性系统评价、毒性早期检测技术,对几大类社会广泛关注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包括含重金属、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中药的毒性、传统无毒中药的潜在慢性隐匿毒性、联合用药安全性等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她认为,朱砂、雄黄一个是硫化汞,一个是二硫化二砷,二者都是很难溶解的矿物质,难以被机体吸收。只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加工,按照合理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使用,毒性是相当低的,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毒性那么大。但是,由于微量的汞、砷吸收后清除较慢,应该避免长期使用,以免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另外,她还发现有些中药(如千里光)在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妊娠禁忌,但是经过现代研究发现对动物胚胎有毒性,因此,这样的药物妊娠期应该避免使用。

梁爱华认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中药潜在不良作用的可知性,了解药物的潜在毒性、毒性靶器官、产生毒性的剂量和时间、毒性机理以及如何预防毒性发生等。按照合理的用药方案使用,是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如果一发现某中药有毒性就把它一禁了之,这是极不科学的。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药毒副作用夸大的做法也是很不客观的。

 

一切为了人民的用药安全

 

  梁爱华表示,“对于中药安全性,我们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数据做支撑。”因此,未来,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包括研究适合于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和方法,使得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更为科学和客观;对常用中药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为中药的使用提供充分的安全性信息,以支持临床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等。目前梁爱华负责的“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用药风险评控技术”项目于2015年获得科技重大专项经费支持,这个项目就是要联合全国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力量开展上述相关研究。

  现在中药的使用很广泛,很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老百姓可以自行购买和使用。但是,老百姓对中药安全性普遍缺乏认识。梁爱华说:“由于中药安全性研究的系统性不够,说明书上缺乏必要的安全性信息,这可能使得民众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何首乌本身是很安全的中药,但是近年来有些人为了治疗脱发或者白发,长期或者超剂量吃何首乌,而导致肝脏毒性。”除此之外,也有些中药在传统使用上并没有毒性,但是由于现代提取方法和使用方法的改变,使得其在安全性方面产生了变化。

梁爱华呼吁,中医药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要结合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使用方法以及制药技术等,对中药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以获得充分的安全性数据,使中药说明书具有详细的不良反应信息,为中药的使用提供参考。只有这样,中药在临床使用上才能更为安全。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