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徐匡一:以硬件技术服务中国互联网发展
——记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徐匡一

作者:本刊记者 祝传海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7-01-16

导读:   一副大框眼镜架在鼻梁之上,眉宇间多了几分祥和,风度儒雅的徐匡一坐在记者对面。他声音浑厚低沉,沉稳而踏实。如今转型做教授的他,1952年在台湾出生,25岁赴美,此后在美国一待就是30多年,从事通信系统设计。在国外,他用顽强和汗水书写下一张星光熠熠的长卷:主持、设计实现过20多个通信设备,多为先驱系统的硬件设计;创立过三家start-up,获2项美国专利;曾任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core、Lucent研究员前后约10年,1991年获贝尔实验室研究副总Dr.Penzias(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研发奖……

 

 

立足专长 见证通信业变迁

 

  徐匡一是位饱经岁月洗礼的智者,他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我见证了30多年来的通信发展史,自1982年初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经历了从PDHSONET/SDH,从双绞线传输到光纤传输,从卫星传输的没落到光纤传输的兴起。看到移动电话的萌芽、崛起到成为今日的霸主,看到数据交换、传输、以太网络的成长,看到LAN10/100/1000/10Gwifi,b,a,g,n的兴起。看到了local loop从只传输模拟电话进而到设计出Modem,再到ADSL,再到VDSL,再到FTTx来传输电话、数据和电视。看到了on-line,以太网络的兴起,经历了快速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新星ATM火红的崛起,但敌不过庞大的IP与能高速处理IP芯片的崛起而迅速陨落。看到了数字交换机的全盛时期到衰落,看到了VoIP媒体网关和软交换取代了数字交换机,看到了数据中心的崛起,也曾亲身见证了贝尔电话王朝的全盛到分割到没落。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徐匡一的经历也附和着时代变迁的脚步,经历了巅峰,也坠入过低谷,但他坚守如一。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如今,已过顺耳之年的徐匡一,回首望去,身后是一条布满坚实脚印的路。

  1990年前,电话在电信网络中占大多数的流量,所以核心网的设备都是围绕以语音为核心展开的设计,数据传输与交换则是在语音设备上另加模块来实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多种on-line应用的问世,数据流量成指数级增长,在可预期的未来数据流量将远超过语音流量,在1996年徐匡一就自忖“那为何不改为用数据的方式来传输与交换语音?”这无疑是个革命性的想法。话说起来简单,但语音与数据天生就不同类,改变可谓是相当复杂,“尤其是电信核心网的设备,要改变、兼容、设计、接受等过程困难巨大”。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徐匡一属于前者。他于19987月加入Sancom担任研发副总,并与其它成员合作规划VoIP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与软交换(soft Switch)来取代传统的数字交换机,19993Sancom成功筹措到第一轮融资一千二百万美元,成立Santera System Inc,他们是全世界第二个做这件事情的团队,第一的团队比他们早半年成立。

1999年,徐匡一成为美国Santera公司(后并入Genband)的创始成员并担任公司硬件总监,全面负责核心网大型VoATMVoIP媒体网关的硬件研发,此后,他一直从事媒体网关的设计达13年之久。

传统的电话网络交换机房占地面积有几十间普通房子那么大,装满了设备,其缺陷不言而喻。但换用Genband设计的媒体网关后,空间缩小近30,先后被Alcatel-LucentNokia-Siemens NetworkOEM,销至T-MobileVerizonBT、中国移动等,市场占有率为同期产品之冠。徐匡一获得2008Genband第一届最佳领导才能奖。2012927日,华尔街日报从5900多家私有企业中选出最佳前景的50start-upGenband排名第一。在美国的30年间,徐匡一见证了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许是在国外待久了,他想为中国做点事。

 

报效祖国 扎根西南大学

 

  2012年,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向徐匡一伸出橄榄枝,作为硬件总监,徐匡一开始了新的研究旅程。

  随着内地与港澳的交流日益密切,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地区的人员剧增,香港政府着手启动电子港澳通行证和加快机场快速通关,并增加人脸识别功能。2014年初,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香港机场快速通关项目(ICONS catageory A),成为项目总承包商并负责研发与集成新的人员快速通关系统。徐匡一负责了该项目的英文技术审核工作。据悉,从“旅客自助查验通道”走,需要经过两道门,第一道门检验证件的真实性,第二道门自动拍照和系统中照片进行比对,验证指纹和系统中存储指纹进行比对,两道门都通过了才能通关。

  3年后,徐匡一计划转战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的西南大学。重庆素以汽车产量多而闻名,总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装配的汽车数就多达几百万辆。研究通讯的徐匡一与这个汽车之城间究竟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答案很多,智慧交通、车联网、无人驾驶、车载电子设备、车联网网关……

  201511月,徐匡一受聘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在这里,他计划成立联网智能创新与产业化中心,并带领师生打造独具特色的计算机强势学科。徐匡一的远大理想并不是凭空而生,从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国内计算机硬件因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其创新及发展速度正日趋缓慢,这成为西南大学发展计算机学科硬件领域的契机。

  此次加盟,他一方面要为西南大学打造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西南大学硬件研发技术与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借助其多年间所积累的工业界经验,尤其是工业级产品的研发经验,他希望促成学校计算机硬件学科由单一的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制”科技创新全链条拓展,真正实现以高层次教育支撑高水平研发、以高水平研发推动高回报产品、以高回报产品反哺研发与教育的“Research-Education-DevelopmentRED)”特色发展模式,进而打造海内外知名、以硬件为特色的计算机强势学科。徐匡一将创新中心关注的方向聚焦为互联网+硬件技术、车联网网关、车载电子、智能手执终端、数据中心与通信核心网设备融合等。

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徐匡一说,自己面临着两个全新的挑战:一是要组建具有研究、创新与设计的团队;二是要提高学院师生硬件的设计能力。所有的困难与艰辛在他的一句“我喜欢挑战”前显得微不足道。徐匡一希望在退休前再最大限度地发挥余热。

 

面向未来 从大国到强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徐匡一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由各行业联合积累而来,是由点、面、体、群发展而来的”。在他看来,我国有丰富的科技成就,其中不少行业已达到世界顶尖地位,但大都是“点”与“面”的层次,仍有待全国人民的全面水准推高才能达到“体”与群”的国力提升。

  “看到政府大力辅导留学生回国是件非常可喜的事,可惜未看到有规模的组织来整合这股力量”,徐匡一期盼除了在辅导个人的基础上, 能成立大型的国家或产业基地,从而有规划地号召高层的科技管理人才和团队回国。

  我国有足够、蓬勃的市场,同时也更为了国家安全,应发展出自有的关键性技术,如成立CPU、电脑操作系统、汽车发动机等产业基地。在国外多年与各国人才共事,徐匡一得出总结:各民族之间没有智力差异的存在,事情的成败主要决定于领导人的决心、意志与领导力。因此,他认为寻觅高阶的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管理者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更具高瞻远瞩,他们的工作就是依照需求寻找匹配的科技人才,这样的好处是经其整合后的团队在国家的支持下能以最优化的结构投入科技研发工作。若只是零星引入科技人才,“点”很难形成“体”,发展也就略显后劲不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未来,徐匡一更多的是希望扮演一位传承者的角色,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告诉年轻一代的科研者,使之成为中流砥柱,继续将我国发展为一个通讯强国。星星之火,永不泯灭。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