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王青:半生倾注治震颤 早期诊疗助康复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青教授

作者:本刊记者 张 姝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7-06-16

导读:  王青的办公地点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综合楼的十楼,数平米的办公室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墙上的壁画及两侧的对联略增了书香气息。两张桌子和书柜满满的书籍和相关资料,还有数张与业界前辈合影的照片,彰显着办公室主人的专家学者身份。

 

  简单、朴素,不得不说办公室主人王青的工作、生活就如这里的陈设一样让人感觉舒心、自然。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副主任,王青每天就是在这里学习、工作、思考,寻找更多解除病患伤痛的方法,确定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制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近在咫尺却被视而不见的世界性难题

  与王青初次相见,恰遇他在查房,记者便在门外稍等片刻。窥探病房,只见病人在家人的帮助下,艰难而又缓缓地坐了起来,如铅管样的身体僵硬无比,并伴随着右手不停地震颤,如完全不受控制一样。王青一边轻柔地检查病人手脚,一边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嘱咐他们在日常照料中要注意的事项,言语中流露着对病人的关爱,同时,在交谈中也可感受到病人对王青的信任与尊敬。

  查房完毕,王青大步流星地走向办公室,记者在身后小步紧跟着,顷刻间便感受到了他的雷厉风行。在办公室里与王青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刚才看到的是一位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的帕金森病人,昨日因摔跤再次入院。王青对病人的情况娓娓道来,言语中充满了担忧。

  在交谈中,王青向记者普及道:“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以老年为高发人群,中青年发病相对较少,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且无法治愈。多数帕金森患者在疾病早期尚可继续工作,但在数年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到疾病晚期时,由于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终至不能起床,最后死于肺炎等各种并发症。”

  说到此时,王青的声音变得沉重了。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他深深地了解帕金森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从医以来,王青一直就有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向临床医生和国人普及帕金森疾病,能够找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帕金森病早期预警/早期诊断的体系,以此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其给家属带来的沉重负担。为了这个心愿,王青一直在执着前进。

 

绞尽脑汁思创新 废寝忘食做科研

 

  带着“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初心,多年来,王青一直在致力于帕金森病的学习与研究,梦寐以求能早日攻克帕金森病这一治疗难题。

  2001年,王青在李光耀全额奖学金的资助下,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启了自己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博士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帕金森疾病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他汀药物对中枢多巴胺系统及帕金森氏病的影响,并发表了7SCI论文。凭借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王青屡获殊荣。20039月,在第7届新加坡科学年会上,王青获得了“青年科学家奖”。20042月,他在香港的第6届亚太地区神经化学年会上,获得了旅行奖。这一系列奖项的获得,并没有让王青沉浸于此,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探索帕金森疾病的欲望……

  博士毕业以后,王青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发现:许多神经变性系统疾病都无法根治,目前的治疗都是缓解临床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要从根本上治愈疾病,还是得回归本质——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进一步深造,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研究所从事以神经炎性机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为专项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工作结束后,他又选择到澳洲卧龙岗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物研究中心继续从事帕金森氏病的研究工作。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王青始终在奔跑着。

  在国外学习、研究期间,王青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发表了19SCI论文(5分以上的有4篇),也曾多次在神经病学领域中的重要大会上作学术汇报,其中在2006年美国亚特兰大的世界神经科学年会中,他所撰写的《神经炎性机制在脑中风中的作用》一文成功发表在了Press Book上(全球4万人参加,仅3份关于脑中风的论文被Press Book收录)。这一切成果的获得,都给王青以后的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赋予了他更加执着向前的动力。

2009年,恰逢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招聘,王青觉得走得再远,自己仍是炎黄子孙。于是,他决定带着自己在国外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所得,回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始在神经科担任副主任医师,一边在临床工作,一边以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接收学生,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在治疗帕金森疾病的路上注入能量!

 

从医从教 是良医亦是良师

 

  在外亦是归国,王青从没有忘记过自己身为一名神经科医生的使命。

  带着国外满满的收获回国后,王青凭借自己对帕金森病知识的深入掌握,在临床工作中巧妙用药。在多年的治疗经验的帮助下,他用极其小剂量的药物便可极大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痛苦。为此,王青深受患者爱戴,有着自己的忠实“粉丝”。

  作为一名医生之外,王青还是一位传道授业的良师。每个学期,他都会给本科生上《帕金森病》这一门课,因王青讲课非常生动且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在日常的查房中,他也会针对病人的病情提问学生问题并给他们传授临床知识。此外,王青还带着自己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曾经中山三院最年轻的博导,王青至今已经有13名学生,其中在读博士4人,毕业博士4人,在读硕士2人,毕业硕士3人。

  王青是严师,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其中一名在读博士发表了两篇5分以上的SCI论文,因此连续两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其中另一名已毕业博士发表了一篇13分的SCI论文,因此也获得了中山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首届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中大医科当年仅5人获得)。截止到现在,王青一共有4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很多已毕业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并在各大医院任职。相信不久的将来,王青也会桃李满天下。

如今进入不惑之年的王青,其实还有很多时间在医学这条道路拼搏努力。他想在科研上做出更多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阐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从源头上根治帕金森病;想寻找更多早期确诊帕金森病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帕金森病早期诊疗的体系,让广大帕金森病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适当的药物治疗;想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日后将自己的事业承接下去。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单纯而又伟大的心愿让王青的内心充满着力量。也许对他而言,在医学这条道路上不懈探索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追求下一个突破

 

  王青说,安于现状是可怕的,人生在于不断突破进取。他始终认为要把科研和临床工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帕金森的治疗发挥更好的作用。做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会让医学工作者们在这条路上更有方向感、更加从容。

  据报道,中国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数在200万左右,但是大多数帕金森病人对这种病的认知度低,很多帕金森病人因没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少病人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作为中国众多年轻的“科学家”代表,王青认为自己有责任为此做些什么。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到了探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贡献力量。

  2013年,王青和他的团队成员所研究的“帕金森氏病早期预警体系的建立”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们致力于通过项目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起对帕金森早中期诊断的预警体系,包括周围血的炎性预警性生物学标记,大脑影像学的预警标识,以及早中期的基因筛查。

通过证实相关炎症因子及其相关通路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机制在帕金森小鼠中病理发展过程的作用,评估不同炎症因子和受体变化情况与帕金森小鼠的感觉、运动、记忆力和认知方面的相关性;检测不同时期帕金森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不同炎症因子,大脑中的不同受体与多巴胺载体的变化情况等,使基础研究到神经内科临床预警体系评估在一条主线思路而进行,从而为下游的治疗提供早期基础,对今后帕金森疾病的治疗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 一直在路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青深知整个帕金森研究体系就像庞大浩瀚的宇宙,要想完全攻克是很难的。但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此付出努力,即使他目前正在做的工作能为帕金森的治疗贡献一点点力量,也仍旧是值得的。

  帕金森起病隐匿,尽管目前研究者还不清楚引发帕金森疾病的确切原因,但大量积累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帕金森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大脑能够利用toll样受体(TLR)来检测病变情况,并且调节免疫力缺乏引发的炎症,激活TLR的后果就是引发α-突触核蛋白的产生,而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及核周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它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它的主要成分路易小体就是帕金森疾病的标志物。

  2015年,王青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项目:胞外泌性a-synuclein oligomer-TLR2/4介导的炎性机制对帕金森氏病的病理作用,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以探讨a-synuclein oligomer-TLR2/4在帕金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着眼于证实a-synuclein oligomer-TLR2/4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机制在帕金森小鼠中病理发展过程的作用,其二者的关系,并探讨其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情况;在a-synuclein TLR2/4 knockout 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中,评估a-synucleinTLR2/4基因的敲除对下游信号通路和不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a-synucleinTLR2/4 knockout 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与基因未敲除的帕金森小鼠在感觉、运动、记忆力和认知方面的差异,及该差异与基因敲除的相关性。以此来确立a-synuclein oligomer-TLR2/4是否能作为帕金森生物学标识,为开发毒性小、特异性高、治疗作用强的帕金森生物药物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展望未来 永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络绎不绝的病人充斥着王青的生活,普通人的休闲、娱乐对王青来说都近乎奢侈。但即便是这样,对于王青而言,他每天仍旧充满着幸福感。

  2016年,王青成功入选了“2016年度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称号,他和自己的团队所研究的“a-synuclein异常聚集介导线粒体过度自噬在多巴胺神经元凋亡及帕金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成功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在该项目中,王青致力于研究 a-synuclein异常聚集介导的Nur77-Bcl-2调控线粒体自噬通路引起线粒体自噬障碍在多巴胺神经元凋亡中的机制,并以探讨Nur77激活及线粒体转位在a-synuclein聚集介导线粒体自噬障碍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凋亡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明确线粒体自噬通路关键分子 parkin与凋Bcl-2家族蛋白Bax相互作用。他以受损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导致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为着眼点,为未来针对线粒体自噬障碍的PD药物开发的靶点。

  2017年,王青还将紧跟时间的脚步和他的团队伙伴们投身于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对外合作专项:“Cystatin CPD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性机制及在疾病评估体系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对于接下来的挑战,王青信心满满。

  光阴似箭,转眼间王青与医学结缘已20余年。一路走来,有艰辛、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欣慰是满足。未来,他还将在帕金森疾病的相关研究中继续前行,用自己的不懈努力造福于帕金森病人的明天。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更是王青一生无悔的选择!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