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记暨南大学教授何凌云
本刊记者 迟艳艳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然而高速发展的科技也常常让人产生迷惘:未来的科技究竟何去何从,科学本身将如何发展?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新科学: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有人预测,复杂性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科学,因为它不仅仅从科学技术上指明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而且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完美的、均衡的世界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复杂性的增长和混沌边缘的繁荣。自上而下的还原论方法曾经在几千年的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威力,然而复杂性科学却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涌现方法。数学无疑是人类理性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然而面对庞大的非线性系统,常规的、传统的数学推理往往不能胜任,复杂性科学开始大量运用计算机模拟来分析科学对象。
这门横跨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新兴学科,对研究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凌云,正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从本科学习英语专业,随后跨专业进入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习阶段,再到后来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的每一步跨越都在试图打通各个细分学科的藩篱,试图从复杂系统科学和计算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宏观经济管理、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等领域的诸多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重大科学问题,如今已在上述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开花结果。
学术:着眼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研究政策脱轨效应
随着中国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费导致的排放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来源于交通领域的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对居民健康福利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然而,现有道路交通能源环境政策往往仅聚焦于“节能”或“减碳”政策目标,而忽视了污染气体排放对居民健康福利的短期、中期、长期和累积影响。
那么,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问题,如何针对居民、厂商和区域等不同层次交通能源需求系统进行复杂系统建模,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视角,定量评估不同道路交通能源环境政策对居民健康福利水平的影响,力求为能源环境政策评估提供一个基于居民健康福利视角的研究框架,是何凌云及其团队长期关注的事情。他们的目标是,以提高居民健康福利为落脚点,通过不同的政策情景仿真,以期提出更有效且更具可操作性的道路交通能源环境政策优化、制度设计方案和政策建议。
在何凌云看来,气候、环境与经济,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二者需要统一谋划、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不可偏废。当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更多老百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时,发展经济,毋庸置疑。但是,污染的GDP,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兼顾能源约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如何将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作为一项指标纳入经济发展进行考量?这就是何凌云及其团队的研究旨趣所在。十几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博士后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发改委专项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其中,“基于经济人异质性的石油市场多重分形特征的动力学形成机制研究”是2010年由何凌云主持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于市场参与人的异质性,参与人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石油市场成为典型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实证研究发现,石油市场具有多重分形特征。然而,常见的多重分形两大来源“非线性相关性”和“非高斯概率分布”不足以涵盖多重分形特征的全部动力学原因,经济人异质性可能是多重分形的另一重要来源。何凌云和他的团队他们采用打乱机制和相位随机化处理,破坏时间序列相关性和概率分布的非高斯性后,分析多重分形是否依然存在,并比较多重分形强度的变化,探索石油市场多重分形特征的动力学来源。在此基础上,引入石油市场参与人的异质性,建立异质多主体市场模型,确定多重分形特征与异质性之间的定性影响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宏观政策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能不能满足政策初衷和预期?如何评价和进一步优化?在能源环境金融及宏观政策、计算经济学、大宗商品市场,如能源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复杂性等领域。只要提起研究,何凌云总是很兴奋。从“村镇公共设建设”到“农产品现货价格指数”再到“能源、资源战略研究”,从农业到工业再到第三产业,都有他和他的团队的身影。不过,在何凌云的心底,更关注的是一些接地气的研究。如,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进行的各国能源资源战略比较研究,资源价格和战略研究,以及受广东省委托对“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分解、执行等。
筚路蓝缕、执着前行。10多年来,何凌云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多篇研究论文被重要国际期刊广泛引用,在上述学术成果中提炼出的一些学术思想,已经被政府部门采用,并转化为实际经济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政策影响。
研究: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
说起何凌云和他的团队的研究,还得从何凌云的学生时代讲起,因为他跨越了无数座外人看来很难翻越的山头,从英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到现在的科技政策与管理领域。
1997年从南昌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何凌云顺利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既得做文字翻译,还得做现场翻译,而翻译的内容多涉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学校读书期间,何凌云接触更多的是英语语言文学,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等都是他经常阅读和学习的对象。所以,项目中涉及计算机网络、通讯、雷达等设备及其背后的科学、工程理论和知识,何凌云完全摸不到头脑。“双方说的东西,很多时候听不懂,只能按字面意思,硬着头皮翻译。”何凌云说。
“这么下去,不仅是一两天的痛苦,有可能这个过程会一直伴随着翻译生涯”。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何凌云开始有意识地自学大学数学和计算机课程,编程、算法、操作系统、软件、网络、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何凌云坚持下来了。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收获不仅来自慢慢开始进入角色、适应技术翻译工作,更重要的是开始认识到,“英语作为一个工具,应该被英语专业人才应用到各个领域。只有了解了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在技术上平等对话,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自学过程中,何凌云对计算机软件和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攻读了计算机硕士,开启了对启发性算法、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在硕士研究阶段,他发现计算机算法的大量应用,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如果孤立地去研究其中某个现象,往往会偏离问题的本质,在实践中引起系统性错误,引发灾难性后果,“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些对于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观测和思考,引起了何凌云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复杂系统及复杂性问题的浓厚学术兴趣。于是,何凌云2004年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研究,研究的领域是典型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石油市场,研究的切入点是石油价格动力学问题。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让何凌云感触颇深。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生命中的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这个过程不会令人失望,会让你的生命与众不同”。
思考、探究、求索,在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峰的时候,何凌云按照个人的学术志趣,以长期的求学和探索为线,把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片段串成了美丽的花环。外语的训练,让他在不同于中文环境的历练中成长,练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视角、多个侧面探索同一个问题。计算机的学习,让他在基础科研中掌握了必要的科研工具,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出现的复杂性科学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路径进行探究。
“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的动力,就是爱和理想。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爱你所从事的事业,它就是你的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一定要找到自己钟爱的事。如果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去找!”上下求索时的挫折和苦痛,现在已然成为何凌云人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为师:率性自然只求不要耽误了人才
谈起求学到从教、科研的一路历程,何凌云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老师。
魏一鸣教授是何凌云的博士生导师,面对从英语和计算机跨专业的学生,在面临科研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时,没有指责和批评,只有悉心教导和淳淳教诲。何凌云回忆起自己记忆最深的一次讨论:“当时我进入博士阶段不久,在学术选题上遇到了困难。为了帮助我理清思路,魏老师安排了我的同门师兄师姐,还有相关领域的同仁,在咖啡馆这个轻松的环境里,聊学术、谈科研。魏老师引导大家谈自己科研选题中遇到的困难,和当初自己是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每个人都提出了个性化的、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解决了很多我个人在选题上的具体困难,可谓受益匪浅。但是,魏老师并没有说破,这次聊天是专门为了帮助我,他希望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中科院院士郭雷研究员是何凌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要想成为合格的人才、未来的科学大家,首先要有品德”,“欲成才,先有德,有了良好的品德,其次才是知识,然后是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导师的谆谆教诲,何凌云没敢忘记。他们的结缘要从2007年说起。博士毕业后的何凌云,感觉自己在研究领域的视角和视野还是不够开阔,便联系到郭雷院士,并加入了他的团队。多年的师生情谊中,最让何凌云钦佩的是,他无论多晚发出去的邮件,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郭老师那么忙,但是所有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反馈,解决我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何凌云感叹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在学问上,在人品上,郭老师都是我一辈子的楷模。”
学术,薪火相传。在从事教育的生涯里,何凌云不遗余力,传承学术,也传承学人精神。由他指导的本科生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接受学术训练,多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生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生等奖励;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多人次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最高奖励“校长奖学金”、北京市级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等重要奖项;指导的许多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和国内《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等权威期刊论文多篇,并多人次被特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专题学术报告。2013年,发表于Transport Policy的一篇文章,被评为2014~2016年度“(期刊)全世界前五最高被引论文”,就是他和指导的一位本科生的合作研究成果。
在从学生到老师的实践中,何凌云总是将自己在特定领域的思考有机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这个过程,“甄别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为他们配备学术条件,营造学术氛围,让他们有所收获”。2016年,何凌云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暨南大学。现在,他的团队有博士、硕士、青年老师、副教授和讲师。谈及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何凌云更愿意用兴趣来解释,“科研面临的问题,都是尚未解决的、人类的未知领域。而这些问题,又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想想都非常兴奋。基于兴趣,研究就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满足,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换了那么多单位和专业,就想找到这样的一种事业,过这样的一种人生。当工作成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你热爱的事业时,工作的本身就成为享受。”
在闲暇的时光里,何凌云也会调侃自己“不做无益之事,怎度有涯之生?”他喜欢用动画片、体育赛事、音乐或者文学作品来填充人生。谈起未来的规划,何凌云又显得很随性:“就这样干下去,保持住这种热爱就好”、“没有强制性规划,只是把科研当作人生的一部分。”他希望,在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科研领域,希望能把科研事业带来的美好感觉一直保持到人生的尽头。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