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发布时间:2017-11-03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许多科技界人士和创新领域的专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仍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首要问题。事实上,科技与产业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国内,科技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除了体制机制的因素外,还依赖于关键技术的提升、工艺流程的完善以及产业化的目标等许多环节。因此,未来应当完善市场机制和完善成果转化的资金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当前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但同样也与关键技术的提升、工艺流程的完善以及产业化的目标等有关系。在这些环节当中,政府的投入一般有限,包括国家的星火计划等,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我认为应该靠完善市场机制和成果转化的资金链。否则,中国的很多科技成果在经过评审得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评价后,最后不得不束之高阁。而企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只能靠国外引进,但这些专利技术和生产线往往都是过气的。这就遏制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发挥,难以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并且导致我们往往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产业。这就成为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往往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因此,我们一定要和科技界、金融界形成合力,必须将科技与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走改革之路,走创新之路。
  
夏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
  我国是一个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污染和水生态等多方面水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安全问题愈来愈凸显,其中不仅有保障水资源需求的供水安全、减少水灾害的防洪安全,还有日益突出的水质安全、水生态安全以及与跨境河流联系的国家安全等。
  面向国家“十三五”水安全战略和更长远的水安全保障的战略规划,无论是全球还是我们国家,将不得不思考和应对来自不断变化环境下的水安全需求问题,并探索它们背后的科学问题,包括:水与人类未来、水需求的驱动机制、全球变化与水管理、水与环境健康、水与城市化、水与粮食安全、水与能源、未来的水变化以及水安全战略与对策。水科学的研究与知识创新将更多面向不断变化环境的水安全问题与科学体系。
  因此,国家“十三五”以及“十四五”地球系统水循环和水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科学规划和研究“水与气候”“水与生态”“水与环境”“水与社会”以及以水为纽带将这些部分联系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球和流域水系统科学理论。它们包括:强调水循环联系的“水文物理过程”、与水相关的“生物及地球化学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管理联系的“人文过程”,亦称为三大过程变化的观测与机理研究,揭示水系统演变规律;强调水循环联系的三大过程作用与反馈的水系统“耦合—解耦”多尺度模型研究及其综合系统的行为与响应规律研究;强调服务于国家水安全保障、良性水循环的系统调控、适应性管理与对策研究,维系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袁东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富碳农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社会的命脉是经济,自然生态的命脉则是碳。自然万物的生长和繁衍,实际上是碳循环的不同表观形式。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几百年工业化的蓬勃发展,过量积累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的祸因,人们对碳排放产生了妖魔化的理解。低碳和节能减排是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的主要对策。然而这个对策只能缓解,并不能根治。
  在解决碳的泛滥和治理温室气体的问题上,中国的鲧禹治水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教训,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变废为宝:应通过不同维度的整体论证变废为宝,给多余的二氧化碳找到出路,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变为农作物生长原料,而不是纯粹地减少或者掩埋它们。
  我们团队认为,运用碳捕集技术,发展富碳农业,平衡碳的泛滥,修复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达到碳的循环和利用,可有效解决将二氧化碳由有害气体物质变为一种资源和能源的路径,造福人类。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实现“三个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载体,已超越了其自身范畴,不能单纯地将其仅看作一个产业来对待,要将其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
  近年来,科技部等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发展,围绕再生资源拆解分选、有价组分提取、二次污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科技创新部署。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仍滞后于产业发展与资源供给的需求,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消纳量有限、再生产品市场效益小、专业人才与创新型企业缺乏等问题。
  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是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明显不足;第二是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不完善;第三是企业创新技术缺乏,资源回收效率低;第四是再生资源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亟须培养和培育一批企业专业技能人才。
  为提升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针对再生资源产业“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强对中央财政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把握好发展方向,以推动再生资源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并且尽快启动与再生资源科技相关的重点专项,支持构建再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再生金属产业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再生资源科技创新与应用人才培养战略。科
  
  (内容源自科学网)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