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咏梅:根立燕园 工行天下

    发布时间:2017-12-09

本刊记者  马丽娜  王 军

  
  
  工行天下,创者无涯;天下为工,兴国之道。
  博雅塔影映未名,水影天光共风云。百年北大曾见证中华民族崛起的历程。如今,重建后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将其心脏置于栖凤藏麟、大师辈出的燕南园60号楼。在这十余年发展中,工学院又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曾经在北大度过最美青春岁月的李咏梅,如今回任母校,燕园的一草一木对她来说都藏着诉不尽的情感。身为工学院助理院长,兼任院友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的李咏梅,正是从这片燕园热土汲取着营养,与工学院同呼吸、共发展,风雨兼程。
  
百年工学再崛起
  
  百年北大可谓华府贵胄,而北大工学也随之经历了百年沉浮。李咏梅介绍道,现今的北大工学院是于2005年重建的。重建一说,由何而来?这就要追溯出一段北大工学的百年史。
  早在1910年,北京大学就组织了工学院,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4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工学院建制取消。同年,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力学系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工学院师生中,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共有30人之多。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愈加处于关键地位。北京大学在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占据国内首屈一指地位的同时,面向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学科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家需求、经济建设相结合,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帮助基础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产业转化,为祖国建设服务,就成了摆在北大面前的重要使命;而要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则必须在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占有一席之地。应这些需求,北大开始大力发展工程学科。2005年2月,在校友的呼吁下,北京大学决定重建工学院。
  李咏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伟蓝图:工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是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以培育核心创造能力为中心,优中求精。
  短短十余年,北大工学院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2005年建院之初尚不为人所知,2010年时已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工程类第25名,2017最新排名中则位居第18名,在国内仅在清华大学之后。李咏梅是与工学院共同成长的一份子,2009年,她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回到母校,致力于工学院的起步发展。她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用做事业的态度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当时百废待兴,条件欠缺,但团队中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因为,他们相信这里是一个能够成就梦想的地方,也希望追随前辈工学人的脚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用世界的智慧与力量办世界一流工学院”是工学院的办学理念。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学体系是学院的特色。李咏梅介绍,工学院成立了由知名科学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领袖、地方政府领导等组成的理事会,为学院发展献计出力。同时,学院创新机制,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及联合研究机构,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顺利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重建的工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李咏梅的娓娓道来中,百年工学的传承画卷徐徐展开。
  
创新创业教育:为人才扬帆助航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实现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健康发展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需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支撑。2011年,北京大学工学院专门设立创新教育中心,作为学院教学和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学院的创新创业具有科技密集型的特征,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创业企业作为成熟企业的前一个生命环节,而创新人才则是创业企业的前一个生命环节。”李咏梅表示:“创新创业问题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双创教育,正是她目前工作的重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李咏梅说:“我们希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嫁接市场资本,借助市场力量更快形成典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她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就是形成以学校评估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与以创新人才成长为核心的投资机制双层运行的教育机制。”这种双层运行机制,既发挥了国家在教育战略导向上的主体作用,也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两种机制共同承担了创新人才成长的风险、资本与专业化问题。
  这两种机制的显著区别在哪里?李咏梅一语道破:“区别在于学生的选择力。”传统的教育机制下,学生的选择力有限。然而在人才成长机制下,被投资人选中的人才会得到个性化的挖掘,学生的选择力、谈判力、成长力会大大增强,不仅仅因循禀赋而发展,还会自我贯通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而避免在单一传统机制下发展的分段性、错位性、自相矛盾性。
  过去,教育往往将视野局限在学校里,造成学生成长的“营养不均”;而在人才成长机制下,学校只是学生营养的摄取地之一。投资人会像“孟母三迁”一样利用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全息营养,而投资人的存在也为学生按照“我爱我能”择业提供了回旋余地,投资人更多地会在“社会需要”上下功夫,学生则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工匠精神,容易做出成就。
  在李咏梅看来,如果考虑技术与教育金融的结合,就会出现第二代成长技术——“塔福域成长机制”。该制度认为人类社会的事物遵循“三维四面五螺旋”的普适性成长规律。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域中,人才可以得到四种福利:基于IT技术的俱乐部福利,基于评价技术的声誉福利,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成本福利,基于影子抵押技术的信用福利。这样,学生只要积极向上,培养资源的瓶颈就不复存在,其创新潜能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工学院将工程思维注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操作性的“塔福域模式”。李咏梅介绍道,在“双创大潮”以及教育部推出“十三五规划”之前,工学院就前瞻性地开始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每门课都在创新,并进一步创建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教育、实践、资金和产学研四大块面,即集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北京大学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北京大学创客教育实践中心及北京大学工业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资金引入(工学院创新创业基金)以及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储备、院地校地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于一体的教育与服务体系。
  双创教育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力量。李咏梅投入了许多心血,她和团队共同努力,打造了一批富有前景的教育项目,打响了北大工学院的知名度。项目涵盖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发挥了北京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以及工学院的学术优势,汇聚了全球顶级的头脑与资源——
  多样化的工程硕士项目,如工程管理硕士(MEM)、工业设计硕士(MID)、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IPEM)等,邀请名师开设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等与工程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公益性实践平台“创客教育实践中心”;激发学生动手潜力、检验创新成果的“工业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
  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双学位项目(创新创业管理方向)正在架构之中,积极探索、创新、变革教育模式;
  自2011年起开设的“德稻全球创新大师”课程,每节课都邀请一个领域内的顶级专家和行业“大咖”作为主讲嘉宾,包括苹果设计语言创立者、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张家界玻璃桥的总设计师、生态建筑大师从2013年起,这一广受学生欢迎的系列讲座入选北京大学公共选修课;
  诞于2014年的“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则邀请业界资深专家学者、知名院友、政府和研究机构等的一线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担任在校学生的校外导师,通过企业参观交流、实地调研、项目参与、沙龙座谈等多种途径分享行内经验和从业经历,激励和引领学员职业发展,搭建了业界人士及校友与在校学生的沟通平台,也成为母校支持校友事业发展、校友回报母校的重要载体。一批愿景远大的学生通过“工行天下”施展才华和展现成果,有自主研发“城市飞行器”并立志立足于通用航空产业链最顶端的整机制造领域的“引航者”、致力于把控互联网循环利用平台绿化自然的新一代“绿色革命使者”、改善民生、助力和谐共存的“卫士先行者”谈及他们,李咏梅充满自豪;
  “世界课堂 World  Classroom”和GLOBEX国际交流创新教育与设计项目等使创新创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国内首次与美国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已结出累累硕果通过联合工程、国际交流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工学院与世界知名大学工学院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近学院还携手美国工程院、美国南加大工学院及德稻教育集团共同打造“重大挑战学者项目(GCSP)”,招收工科背景为主的学生,集全球大师为其授课,培养新一代工科人才去面对和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领域挑战。
  作为教育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工学院也致力于推行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概念,可根据理事单位需求,设计和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级专业人才研修班、高端培训课程等项目,融合工学智库精华、汇聚北大优秀师资、服务企业高级人才,用新知识、新技术助力企业发展,用产业的力量改变世界。
  工学为体、创新为翼,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才能发挥出工学教育真正的价值。“目前正在做教育金融新课题的研发,要把重点放到人上面,因为北大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李咏梅看来,唯有教育工具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她的推动下,域模式已经在工学院落地生根,将大大促进学院创新创业的进程。
  
传承、开拓、创新
  
  沙工、端王府、红楼、六二图书馆、剧艺社、民舞社、绘图、测量、实习一个个熟悉的词脱口而出,数十年的北大工学往事浮现在李咏梅眼前,清晰如昨。她曾怀着如歌般的青春梦想在这里度过了7年最美好的时光。燕园的银翘什么时候开,未名湖两岸的迎春、榆叶梅、樱花什么时候谢,她都如数家珍。在她眼中,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有情,燕园就是这世界上最美的园子。
  “每次走过这个园子,就能看到一些大师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国学大师季羡林,还有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都在这个园子里。”作为大一学生,能亲眼见到这些仰慕已久的大师,对李咏梅来说是青春里最美好的事,“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北大的精神不能忘。”
  几经波折的工学院,也为国家培养出了代代栋梁之才,他们同样以青春热血浇灌了祖国的蓬勃新生,如今大多已是耄耋之年。这几年,李咏梅有幸在各种场合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并畅谈,“说起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们的信仰、追求,满怀的都是对北大的热忱、对工学院的期盼。这是属于他们的的青春往事,这里有北大工学魂的脉络。”老一辈工学人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李咏梅。“我们必须传承百年工学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目前,李咏梅不光承担着学院创新的教学工作,还在北大校友会,工学院校友会承担了一些重要职务。富有亲和力,是李咏梅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干练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推荐,她因此被选为北平大学北京大学校友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同时又是新工学院院友会秘书长和副会长。她乐于奉献、热情细致,为更好地为广大工学人服务而殚精竭虑,也把自己认真负责的习惯和态度带到工作中。“只要你足够认真,就能把事情做好。”
  在身兼数职的李咏梅看来,身为一名院校的管理者,为学院争得筹款和资金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至关重要,这也是衡量和评价一个管理者的重要标准,“在美国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校长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筹款,而筹资能力也成为遴选大学校长的主要标准之一。”而从北大信息管理系毕业的她,早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就在筹款募资工作上崭露过头角。第一次筹资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美国学习生活10余年的阅历,使她眼界更为开阔、经验更为丰富;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使她不仅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W.W.Coppers奖学金,还获得了美国Carat公司全球业务最佳项目奖。而今,致力于工学院发展创新的她,同样看重高校募资的重要性。
  国内和国外巨大的文化差异,让李咏梅感到压力与动力并存。回国后的她,决定因地制宜,根据国情,力图摸索出一套适合国内的高校募资机制,“我们要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适应中国的国情,总结出一套办法,包括怎么筹款、怎样利用好北大基金会的平台等等。国外的方式要借鉴,但不能全选,要有一套高校专属机制。”通过将产学研和募资结合在一起、促进院企合作,李咏梅为工学院开创了一条新路,并做出了成绩。
  百年工学之道,需薪火相传方能发扬光大。“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现在建立的校友会资源筹措平台还有理事会平台,都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这正是李咏梅在创新创业教育、院友及资源整合等等一系列工作中全力以赴的根本动力。
  “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李咏梅和工学院同仁们正在接下“百年北大”以及工学精神的传承火炬,像老一辈工学大师那样心怀家国,以开拓者的热情披荆斩棘、脚踏实地;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纵横驰骋;他们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创新,为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工学院奋力前行,令北大这座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学府焕发新的光彩,就像李咏梅最后说的那样:“根立北大,工行天下!”
  
  
专家简介:
  李咏梅,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院长兼院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平大学北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Mays商学院学习;2000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大学公共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1999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W.Coppers 奖学金;2004年,获美国Carat公司全球业务最佳项目奖。现兼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美分会青委会理事,第七届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等。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