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约记者 李 莉 本刊记者 杨 洁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7-09-01
他是从雪域高原上走下来的战士,是军旅生涯中屡建功勋的将军;他是从消化科里成长起来的学科带头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史上极具个性、思想与胆识的校长;他是从我国西北一隅走向国际的学者,是全球科技大舞台上有话语权的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他不仅是军人、医生、院士,更是科学大家、教育专家、管理专家。他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更创造出常人无法复制的传奇故事。他就是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
45年前,他从山城重庆的山坳里走出来,军营是他改变人生的开始;功成名就后,军营也成为他献此一生的所在。回望来时路,他感慨万千:“一生军旅,跌宕起伏,我始终怀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报恩的心。我感恩于西藏亚东的军旅第一课,冬卧‘水晶宫’、夏住‘水帘洞’,在冰天雪地中是老班长以及那些长眠于斯的战友,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教给我大写‘忠诚’的信念;我感恩于高寒缺氧中军旅第一岗,养猪猪生仔,做饭上军报,是艰苦恶劣的现实环境,用最简单管用的办法启动我敢于‘创新’的心智;我感恩于军队送我上学提干,走进第三军医大学的神圣课堂,是校门外不远处藏于大山之中贫寒之家境、弟妹之眼神,用最直接直白的方式拨动我奉行‘勤俭’的心弦;如果说40多年前,我常以感恩之心走好命运的每一步,那么后来的日子我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恩了!”
着一身军装夏常服侃侃而谈的樊代明,英姿飒爽、器宇不凡,肩牌上闪耀的将星和胸前密密排列的勋略章更衬托出他威严的气势。但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却能瞬间拉近他与人的距离。短短一小时交谈,一个更加丰富的樊代明从纷繁的头衔中剥离。卸去所有光环,他似乎更像一个热情而坚定的布道者,在永不停息地探寻前方未知的路。
雪域高原的忠诚卫士
逆境雕琢的高远梦想
2009年8月中旬的一天,载着樊代明和他女儿樊星的汽车在海拔5000多米、杳无人烟的山间一路蹒跚前行。翻过绵延的山峰,驱车直下,氧气渐多,车子似乎从“高原反应”中恢复过来,速度越来越快。车窗外,青山绿水,牛羊成群,藏式“别墅”和牧民们红扑扑的脸庞渐次映入这对父女的眼帘。这是樊代明阔别老部队34年后,携女儿回驻地亚东的首次“探亲”。离目的地越近,老兵樊代明的心情越发急切了。
“这是老房子!”“我在这儿站过岗!”“这棵树长这么大了!” 车子驶入亚东驻地,深藏在樊代明记忆深处的一幕幕像潮水般喷涌而出
1972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依然“声势浩荡”,一批批热血青年的青春梦想在荒芜的田间地头搁浅。日复一日的劳作,已成为许多年轻人唯一的选择,19岁的樊代明也不例外,初中未毕业的他早已回乡务农多年,曾经的大学梦已然遥不可期。但命运并未让他淹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接兵部队的到来,为樊代明带来了转机,他离开田间地头扛起钢枪,光荣地成为了驻守在西藏亚东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有着“眼睛之天堂,身体之地狱”之称的雪域高原,与清澈幽蓝的海子和纯粹凛冽的清风相伴的,是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和贫乏困苦的现实状况,这成为摆脱沉闷的劳作之后樊代明面临的又一人生考验。忆起当年的艰苦,樊代明说:“几乎所有的战友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每月几元的津贴费没人买得起手表,换岗靠数洞壁滴水而行。”在亚东3年,他养过猪、做过饭、当过卫生员,甚至亲身经历过战友的死亡。
“当年有一个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的小战士,从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下来后,腹部剧烈疼痛并且频繁呕吐,因为卫生队医疗水平有限一直诊断不清楚。早上送来直到傍晚,把粪便都吐出来了,才确诊为肠梗阻。卫生队当时的条件又做不了手术,连忙向几百公里外的日喀则军分区八一医院求救,由于路远又不好走,来这里的救护车走到半路那个小战士就牺牲了。当天晚上我值班,卫生队没有电灯,也没有停尸房,西藏的老鼠很大,害怕战友的尸体被老鼠咬坏,我背着枪、提着煤油灯,为他站岗,送了他最后一程!”提起战友的死,他仍历历在目。
在一片孤寂的茫茫雪原,死亡总是格外地触目惊心。樊代明又忆起一个患有严重高原性心脏病的甘肃老兵,抢救了20多天,没任何好转,已奄奄一息。一天早上,樊代明去看他,老兵拉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小樊,我好想吃新鲜蔬菜呀!”在西藏,半年积雪,哪有新鲜蔬菜?樊代明推门出去,漫天白雪,踩在一尺多厚的雪上努力地找啊找最后,在老百姓的牦牛棚下找到了一株还没有完全干枯的野菜。“只有这一株,连根一起打了一个鸡蛋做了碗汤给他端过去,但已经晚了,他已经不需要了。”
离开父母,准备血洒疆场的战友,却因医疗水平的落后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对樊代明的触动很大,更使他坚定了要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表现突出的樊代明通过部队的层层选拔,终于拿到了第三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学圆梦在即,临行前他一个人来到烈士陵园,看望逝去的两位战友,在墓前他举起右手发誓:“我要去学医了,我一定好好地学,当一个好医生,再也不让无辜的生命像这样白白地逝去。”
34年后,他带着女儿回来了。当年的18军53师157团已经有了新的番号,那些破旧的房子已变成了新营房,当年的猪圈、灶台、病房已不复存在,当年的卫生队已发展成整个亚东最好的医疗单位。看到值班室里的小战士,樊代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嘘寒问暖,他打趣说:“小伙子,你比我强,当年我在这里见到最大的官是副营长。”
在村头他遇到了当年的老乡,细数离别后发生的事情。小姑娘曲珍已经当了奶奶,美丽的少女八千早已病逝,淘气的央宗已经成了老板,而那个小战士樊代明已经当了将军。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留存在他们心间的情谊始终没变。
找到当年的卫生队旧址,他趴在一扇扇破旧的窗框往里张望,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在和当年看护过的伤员交流,活了的,死去的
驱车前往烈士陵园,坟墓已经由原来的几座增加到几百座。穿过一垄又一垄草丛,抚擦一块又一块墓碑,樊代明想找到当年未能救活的两个战友。但年深日久,坟前用木牌写的烈士名字已褪色斑驳,根本无法辨认清楚了。
“其实,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先走的和后去的,都是为了亚东,都一样伟大,还分什么远近亲疏呢?”于是,在一座最小的坟堆旁,他俯下身,擦去墓碑上的尘土,深深三鞠躬,庄严地打开酒瓶,给长眠于此的老战友们敬上三杯好酒,点上好烟。女儿樊星将一路摘得的野花摆在墓碑下,深深三鞠躬,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说:“叔叔、阿姨们!你们不会被遗忘!来到亚东,看见亚东,我才更体会到你们的伟大。亚东现在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了!亚东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亚东的路通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了!亚东不再内忧外患了!你们深爱的祖国现在已经强大了!你们,好好安歇吧!”
中国人赢得世界话语权
国家创新团队的领头雁
在战友墓前起誓的樊代明没有食言。那个从雪域高原下来,壮志满怀的小战士,不但成了中国的好医生,更成了世界的好医生。
2009年11月,有世界消化学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胃肠病大会在英国伦敦隆重召开。当时的学会主席卡扎雷克宣布,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任大会主席。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表明中国人在消化病学界终于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曾经在台下当听众的樊代明,早已为自己立下这样的目标:“中国人总有一天也要坐到台上,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如今目标已实现,路上的迂回曲折以及遇到的沟沟坎坎,他闭着眼睛都能数清楚。
他不会忘记在大学求学时,打着手电筒、蒙着被子,如饥似渴学习的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不会忘记备战出国时,将女儿系在背上,既要照看她又要奋力冲刺的一个个焦灼之日;他不会忘记初到日本时,虽怀满腔报国志但无实验可做的一个个愤慨彷徨的日日夜夜;他更不会忘记刺痛他的一句话:“你们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治疗,难!”
这是1985年,樊代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时,一位日本同行对他说的话。这句话让樊代明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更激发出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第一次出国的他,无心流连日本繁华的街市,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来。没有给他安排实验,他自己找到了实验室一位著名的教授当指导老师,潜心研制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出乎所有人预料,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成功的情况下,樊代明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制出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一消息惊动了日本学界,一时间樊代明声名鹊起,日本东京的《药业时报》用了一整版报道了他的研究成果,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导师试图让他留下来继续工作,但樊代明婉拒了导师的邀请。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距,早已坚定了他学有所成,回国效力的决心。
归心似箭的樊代明,回到母校第四军医大学后,便从头开始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对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有重要意义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凭借在日本学到的扎实技术,他带着研究生埋首实验室不分昼夜地连续进行着高强度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数据,樊代明亲自带领团队到癌症高发区的村落进行调查与取证。村里不通车他们靠步行,甚至把所有的村民接到西安验血、做胃镜、留标本,实地调查使他们掌握了科研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几个月后他们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成功地从28600多株细胞中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十几株杂交细胞。“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细胞冻到液氮罐里,我们就有永远用不完的抗体。”来之不易的成功,让樊代明和学生们都极为高兴。
为庆祝成功,樊代明带着学生一起去郊外野炊,然而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时间意外发生了,液氮罐破了,辛苦得到的宝贝顷刻间化为乌有,压力笼罩着整个团队。“那真是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好多人都哭了。我说,你们不要哭,我们继续做,我们还会碰到比这更好的。”
遭受打击的团队,顶住了压力,卯足了劲儿又大干了一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最终的结果令人雀跃,他们不但重新获得了单克隆抗体,更用这个抗体发现了世界上还未被发现的肿瘤抗原MG7Ag。
1994年樊代明带着研究成果,首次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胃肠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但没想到的是,首次参加大会的樊代明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通过实力竞聘,当上大会的主席。
他当然知道想要当上世界消化病学界的大会主席,获得全世界同行的认可,需要有更大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在发现了胃癌的4种抗原之后,樊代明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3种诊断早期胃癌的新方法,成果“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更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在胃癌研究及预防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胃癌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人类战胜胃癌开辟了新路径。
200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太消化病大会和在伦敦举行的世界胃肠病大会上,樊代明带领团队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卓越的组织才能和流利的英语征服了全场,第一次为中国赢得了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的举办权,他也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世界消化病学学界的大会主席,他的梦想实现了!
“我力有限,靠你众力搏程。我力有限,靠你定向领程。遥遥苦辛路,浓浓同路情,为了那一天,启程!”这是樊代明写给团队的《大雁颂》,名扬四海的樊代明,没有居功自傲。
“群雁高飞头雁领”,这是樊代明一直倡导的“大雁精神”。“‘大雁精神’是什么?就是相互激励、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头雁需要大家助力才能前进,群雁需要头雁把好方向,一定要飞到南方过冬,方向不把住,原地打圈不说,甚至飞到西伯利亚去了。”樊代明形象地为“大雁精神”做了注解。
作为头雁的樊代明,从战略上,为团队制定了基础、临床、研发三位一体相互整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思路;从战术上,他确定了从分子、细胞和整体3个层次开展肿瘤早期预警、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向。这样既保证了学科的主攻方向,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优势,保证了研究力量的集中和研究合力的形成。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犹如雁阵,形成了以任务为导向,自由组合的研究队伍,根据需要可以实现“一字形”或“人字形”的灵活变阵。
10多年前,当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刚刚在国内出现时,团队中主攻胰胆疾病的郭学刚感到这一技术可能为该领域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樊代明立即派郭学刚到香港、日本的医院进行学习。如今一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现在郭学刚已成为国内外内镜治疗胰胆疾病的著名专家。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绝”,才让消化病团队变得更加强大。张宏博的内镜下食道狭窄扩张支架置入技术已炉火纯青;周新民率先开展了用人工肝治疗各种类型肝衰竭的研究;王建宏针对不明原因的腹胀和腹水疾病,采用先进的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腹膜病变活检术,可以准确快速检出大多数病人的腹膜病变;韩国宏血管介入治疗晚期肝病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所带领的学术团队有7名国家杰青,6名长江学者,5位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在国外杂志发表SCI论文达600多篇。
2009年1月9日,当这个团队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樊代明还有更多的想法:怎样将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怎样将团队的学术含金量提到更高?
如今,一支新的团队已从老团队中破壳而生。2017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召开,樊代明领衔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作为军队系统和医药卫生领域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的带头人,樊代明又一次实现了新突破。
有胆有识的一校之长
办学在楼 在师 更在谋
从医40余年,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卓越的科研能力为樊代明赢得了来自国家和军队的奖励和肯定。1991年他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光荣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3年获国家卫生部“全国首届百名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6年被国家科委等八部委联合授予“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荣获总后勤部首批科技金星;1997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实用工程奖”;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被国家自然基金委批准为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3年获“全国回国人员杰出成就奖”;2006年获总后勤部“伯乐奖”;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记一等功;2010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3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亚奖
伴随荣誉而至的是樊代明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对于这些转变,樊代明这样看待:“我觉得战士也罢,院士也罢;士兵也罢,将军也罢,都是一项工作,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做战士,我每天清晨告诫自己,我要做最好的战士,最好战士的标准是什么?我开始了吗?”2007年,当第四军医大学校长的重任落到樊代明肩上时,职务变了,他依然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
一名科室主任,是怎样从一个科室、一个教研室,一步步走向学校领导岗位,最终执掌一所大学的医教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并以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方式推动这所大学不断向前的?这要从2004年3月说起。
当时总后的刘源副政委带领由后政干部等组成的工作组来到四医大考核干部,他们与樊代明整整谈了一个下午,考虑将他纳入领导班子。樊代明刚开始是犹豫的,一方面他怕基层科主任的工作经验无法胜任学校的领导工作,但另一方面他更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专业。第二天一大早,睡梦中的樊代明被校办室打来的电话惊醒,说刘源副政委上午还要找他谈话。意料之外,谈话的内容已不是进不进班子的问题,而是在校长或副校长之间做出选择。组织如此信任自己,自己怎能再畏畏缩缩、犹犹豫豫,他当即表态:“既然组织已决定,我就当副校长吧!先学习学习,不行再回到科里。”就在这一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樊代明正式出任四医大副校长。
在副校长任上的3年,樊代明勇于担当、敬业务实,不退、不怕、不虚,敢抓、善讲、肯干,把自己分管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他果敢的工作作风和为工作做出的努力在全校上下有目共睹。当陈祥才校长到龄,四医大再次面临新校长人选问题时,100余名教授,分3批联名向学校党委写信,有一封甚至送到了军委首长那里,强烈推荐樊代明接任四医大校长。
樊代明再一次犹豫了,刚选上全国消化病专业主任委员的樊代明,非常迫切地想在学术上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去占领国际上的一席之地,去夺取属于中国的话语权。四医大的孙长新政委很生气,对他发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火:“樊代明,全校这么推荐你,党委这么推荐你,你犹豫,你要对四医大负责,你清高什么?你为什么不表态呢?”
孙长新政委的话喊醒了还在徘徊的樊代明,为了全校同志的那份信任,他必须有所担当才对得住他们。在孙长新政委主持的一次会议上,樊代明坚决地表了态,并做出了任职承诺:“我愿意担任四医大校长。我承诺,在任职期间,学校争取拿1个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增1名院士,医疗收入从17亿元增到24亿元,SCI论文超过200篇,基金超过150项,全国优博论文、杰青、长江学者各新增两名”
当时说的不是空话、大话,樊代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并远远超过了当时定下的目标。
在任5年,四医大4年拿下了5个国家科技奖一等奖;新增了两名院士、7位长江学者;SCI论文从每年几十篇增加到800篇;获批科研基金从每年几千万元达到4.8亿元;医疗收入从17亿元达到71亿元;刚任校长时学校本部欠债3亿元,全校加起来欠债十几亿元,5年内不仅全部还清,甚至还有结余;每月职工的奖金增加了6000元
樊代明将这一切归功于全校同志努力拼搏的结果。但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甚至整编少了很多人,为什么四医大会有如此快速优质的发展成效呢?他对此做出了解释:“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不在大楼在大师’。在现代大学,其实大楼、大师都非常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办学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办学思想,没有好的办学思想,大楼会空,大师会走。四医大取得的成绩与我们的办学思想——‘精品战略’与‘整合医学’是分不开的。”
从2004年4月24日起,到2012年12月20日樊代明卸任,全校实践了8年零7个月,共计3161天的“精品战略”,简言之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到极致,就是要保证所做工作“不随空间拓展而缩水、可随时间推延而增值”。精益求精、精中求精、精后求精、精更求精、精仍求精、精还求精、求精不止作为精品战略的宗旨,为四医大建设国际名校宏伟大业的推进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推行精品战略,四医大提出了“‘十大精品’上水平”和“‘五百’工程下基层”的战术,希望通过精品讲座、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选论文、精尖成果、精良设备、精细管理、精品党课、精彩年华、精英人才这“十大精品”和全国百万应征青年心理检测、全军百场心理战防御宣讲、全军百团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全军百团牙病防治活动、全军百团常见病原生物所致疾病及防治状况调研这“五百工程”,力争早日完成四医大的再次腾飞。8年零7个月,为促进精品战略的实施,启动的22项精品工程已经完成了18项,形成的书籍是工程完成的见证,已达28本之多,垒起来已有1.66米那么厚,樊代明笑称:“快赶上我的身高了!”由此形成的闻名全国的“四医大现象”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但四医大的办学方略并不止于此,樊代明认为方方面面都做好了,想要出成果,整合不可或缺。精品相当于选好加数,整合相当于当好加号,加数选好了,加号当好了,才能出最大的和。如果做的是乘法,用的是乘号,得到的就是积。如果加上催化剂,来个指数,就会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
为了“精品战略”和“整合医学”,全校同志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作为校长的樊代明更是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在校长任上,加上做副校长主抓学术的那段日子,共3161个日日夜夜,黎明即起、深夜才归已成为樊代明的生活常态。
在四医大沸腾而忙碌的清晨和寂美而静谧的深夜之间,是樊代明忙碌而兴奋的快乐时光。他辗转于精品战略的各个战场,奔波于精品工程的备课点评,执着于精细管理的分毫之争,精心于精尖成果的聚力整合,疾呼于精品学科的方向凝练,倾心于精英人才之铺路搭桥,醉心于精美校园之描绘勾勒,更不忘为“整合医学”摇旗呐喊。
尽管时有寒暑,人有公休,樊代明却从上任第一天起,就抱定舍弃所有假日的想法,瞄准卸任之期,倒计时而行,5年中他从不敢有丝毫懈怠。看到校长如此拼命,渐渐地,四医大的同志们都以高度的自觉跟上来了,殚精竭虑创精品、心无旁骛育精英,苦干加实干共同为推动四医大这艘大船奋力前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当樊代明一身疲惫徜徉于深夜静美的校园时,在静谧之中他仿佛听到了四医大隆隆前行的脚步声。他觉得,作为校长没有比这更令人沉醉的声音了。
2012年12月21日是樊代明达到服役最高年限卸任四医大校长的日子。卸任前一晚,樊代明去整理他的办公室,精品工程写成的书籍在那里保留得最齐全,他打算做一个柜子把它们装起来,送给党委,送给全校同志,送给四医大的历史。
那100多位教授当时写的3封推荐信,孙长新政委退休时已交到樊代明手中。为了不影响决策,避免不公平的发生,他当时并未拆开来看。他托孙长新政委将它们封好,原打算离任后再看以感谢写信同志对他的信任。现在离任的时刻到了,但他觉得已没有看的必要了,经历了共同拼搏的日子,他已经和全校同志融为一体,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他依然将它们存封、保留原样,就让这保存在大家美好的回忆中去吧!
整合医学的掌舵人
否定到最后的前行者
樊代明常说:“我们的视野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怎么去拓宽自己的视野?怎么去延长自己的生命呢?教师和医生,一个教人以知识,一个给人以生命;一个通过教好学生,以学生的视野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学生的生命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一个通过救死扶伤,以增加病人的幸福来增加自己的幸福,以延长病人的生命来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合格的知识分子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前有本事,第二身后有来者。”
这两个条件樊代明都具备了。为人师者,他不仅注重锻造学生的学术素质,更关心学生思想和气魄的提升。有一次他召集研究生开会,看到一个学生坐在了后排的位置,他如此提议:“如果我是你,我会坐在前面,或者是到前面抢位子坐。因为越靠近我将来就越容易坐到我这个位子上,你坐后面就差远了。这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和信念,甚至于做人的态度。我希望你将来开会往前坐,坐在前面至少可以让别人都认识你,这种落后的心理是对自己的安慰。”
作为医生他不但注重治病救人更注重对病人心理的疏导。他常对病人说:“你要自己加油,我们都是来帮你的,我们能帮你,但你也要使劲。”很多病人听了他的鼓励后,战胜病魔的信心倍增。
当看到医学陷入“疾病成了症状”“患者成了器官”“临床成了检验”“医师成了药师”“心理与躯体分离”“西医与中医抵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时,作为未来医学思想的倡导者,他提出整合医学并为之振臂高呼。
办讲座、成立组织、编写书籍、出教材、办学习班、办网站、成立整合医学院、成立整合药学院
以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实现心身并重、中西医并举、防治并行、医养并进、人病同治,医疗回归人文为目的整合医学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前推进。
继2016年10月8日首届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在西安吹响集结号后,2017年4月29日,第二届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开幕。秉承“未来医学 赢在整合”的主题,大会设立了1个主论坛和45个分论坛,樊代明、秦伯益、郎景和、白岩松、程京、陈君石、张伯礼7位院士和专家,分别就医学与整合、医学与教育、医学与文学、医学与医德、医学与工程、医学与营养、中医与西医等话题做了主旨报告,52名两院院士、157名大学校长、逾2000名医院院长,共140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规模、水平和影响在中国医学领域创下了历史之最。
但医学弊病的解决非一日之功,新理论被社会广泛认可也非片刻之事。当整合医学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熟悉、认可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了,有些甚至是针对樊代明的人身攻击。
对此,樊代明一笑置之,他说:“人受不受争议都是被否定的,一个人不受争议说明他没做事,受争议说明他做的事不全面,但不能说他做的事完全是错的,即便是完全错了,也为别人的对打下了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8年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支持者少,反对者多。新理论的提出总要经过被人逐渐接纳的过程,在别人的反对声中矫正自己的方向,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理论才会变得越来越正确。”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底线的争论只能算作争吵,没有任何意义,对此樊代明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第一,反对者一定要懂医学、懂科学,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提出的意见是真知灼见;第二,反对者一定不是标题党,断章取义评判对错本身就犯了极大的错误;第三,反对者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医学的发展、民族的发展、病人的康复;最后,反对者一定不要骂人;如果逾越了这些原则,那就只能报以“犬吠千声,狮子回望一眼”的策略了。
“天高地下皆易理,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樊代明对“真理”持有的观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便成为他“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的人生哲学。“波涛汹涌浪激天,横流穿泻只向前,轻舟踏波飞身去,回笑岸松空等闲”这首他写于长江岸边的《川江行》正是他人生哲学的生动写照吧!
作为整合医学这艘大船的掌舵者,如何驾驶这艘大船躲过急流险滩,平稳地驶向远方,是樊代明现在正在做,未来也必将坚持做下去的大事业。
关于对未来医学的愿景,他早已给出了答案,在题为“医学与宗教”一文中他写到:“我们经常在说三教九流,似有贬义,其实不然,那是一种宗教和社会的分工。佛教是修心,崇尚一个‘净’字,要修到干净绝非易事;道教是养生,崇尚一个‘静’字,要养到安静也很难,以武弘道、道法自然是其最高境界;儒教是治国,崇尚一个‘敬’字,要做到凡事都敬、凡人都敬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修心、一个养生、一个治国,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一个是尊敬。我想这‘净、静、敬’三字对医学应该是很重要的。”
樊代明说:“医学最开始来源于哲学,中西方均如此,由于很多事情解决不了,于是趋向于巫趋向于神,其中包括宗教,主要靠人文解决问题,慢慢地走偏了;是科学将医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了现在先进的无与伦比的医学。但现代医学又过于科学化,忽视了人文性、忽视了哲学。其实医学应该是真、善、美。‘真’是求真务实,‘真‘是科学,是第一层次,是基础;‘善’是第二层次,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呵护,病人对医生的尊重;第三层次是‘美’,病人把医术当成艺术享受,医生给病人治好了病那是最高精神享受;如此想来这才是真正的医学吧!”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