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彭寿:“玻璃”人的盛世情怀

作者:本刊记者 李晓文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7-09-01

导读:2017年1月初,彭寿接连迎来两个奖项:1月6日,走上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台;1月8日,凭借“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项目,获颁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身为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仅仅6年,彭寿团队的玻璃技术已经三度问鼎国家奖了。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彭寿的回答直截了当:“创新!”   

 


  2017年1月初,彭寿接连迎来两个奖项:1月6日,走上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台;1月8日,凭借“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项目,获颁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身为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仅仅6年,彭寿团队的玻璃技术已经三度问鼎国家奖了。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彭寿的回答直截了当:“创新!”
  一直以来,他都跳出传统玻璃工业的界限去看玻璃产业的发展。他更愿意将玻璃看成另一种形式上的功能材料,期待从光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赋予它新的内涵。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发展成制造强国,需要的是高端技术的积累,而非从中低端技术上反复抢占那点利润。”彭寿说。他认为这条经验放在中国的玻璃产业上也完全说得通,而他和团队所放飞的“玻璃梦”,正是要脚踏实地地利用高端技术的创新,深入完善我国玻璃工业的产业链,将其从具有追赶世界一流水准的潜力股变成真正的实力股。
  
一脚跨进“领跑”行列
  
  “超薄信息显示”,当“玻璃”前面加上了这样一组定语,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科幻大片里,主人公点开透明的电子屏幕,会看到闪烁着荧光的字符和影像,而随着手指的触控,这些字符和影像会在空气中快速显现、跳动。当镜头跳转到现实中,LED背光电视、3D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预示着超薄信息显示玻璃的市场前景。而研究者们相信,超薄信息显示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所需的关键核心材料,其应用场景会囊括信息通讯、智慧城市、国防科技等众多领域。
  这是一种有未来的玻璃,它所占据的高度与其研发难度是成正比的: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复合集成,工艺技术复杂,生产难度大。为什么彭寿团队要和这些难题“死磕”呢?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七八年前,一台50寸的大屏液晶电视,能卖到上万元的价格,如今两三千块钱就可以把品牌大彩电抱回家。再说手机,10年前人们肯定想不到一两千块钱就能用得上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的价格能够降得下来,靠的就是超薄新型玻璃技术的发展。毕竟,它们贵就贵在显示面板严重依赖进口。
  事实上,长期以来,“超薄TFT-LCD玻璃基板”这一类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少数几家公司手里,造成我国光电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严重缺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受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冲破技术垄断、掌握核心技术、开发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已经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也是彭寿的追求。
  2008年6月,彭寿领导下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瞄准市场需求,踏上了TFT-LCD玻璃基板技术自主创新的攻坚路。2010年12月29日,国内第一片4.5代0.5毫米超薄玻璃基板下线;2011年7月1日,0.4毫米超薄玻璃基板诞生;2014年10月8日,成功开发0.3毫米超薄玻璃基板;2016年5月27日,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下线,刷新了国内薄型化生产纪录。
  每次一个“0.1毫米”,看似不起眼,却花费了彭寿团队巨大的心血。用他们的话说,从熔化工艺、成型工艺、切割工艺,到检验包装和装备技术,都需要进行攻关。“过五关斩六将”“九九八十一难”,在这群“玻璃人”面前都是小儿科,整套的制备流程下来,他们攻克的技术瓶颈高达1000多项。
  有了这样的积累,他们终于成功开发出超薄TFT-LCD玻璃溢流成形技术、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原料粒径级配技术、变量熔化技术、等梯度温降成形技术以及配套重大装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凭借该系列技术,他们先后建成了20余条超薄信息玻璃生产线,产品已在国内20余家主流面板企业批量应用,为下游产业降低成本约860亿元,保障了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安全。
  目前,国内首条稳定量产0.3毫米TFT-LCD显示玻璃的溢流下拉法生产线,已经在彭寿团队的主持下建成,综合良品率高达80%,位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被“京东方”“深天马”等厂商大量应用后,带来了TFT-LCD面板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国内唯一能够稳定生产0.2毫米触摸屏用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生产线,也出自他们的手笔,从此,国内触控显示产品所需的0.3毫米及以下的超薄玻璃也有望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2016年4月28日,国内首片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成功下线,更是刷新了世界工业化生产纪录。
  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功实现了0.5毫米、0.4毫米、0.3毫米TFT-LCD玻璃基板和1.1~0.2毫米之间全系列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工业化连续稳定生产。
  “通过超薄信息显示玻璃技术,让我们的玻璃从大众的、粗放型的建材生产,转变成电子的、半导体的精密技术。”彭寿说。在他看来,当过去一箱普通玻璃只能卖50元,变成如今一箱5万元的高端玻璃,翻了1000倍的不只是价格,更是技术。而与这种增值相对的是,技术不断提升,厚度不断变薄,让液晶产品越变越薄,显示效果越来越好。如今,他们生产的2.5D、3D手机盖板玻璃,成为华为、小米等国内主流品牌手机供货商,算下来,他们的产品已经受到20余家知名厂商的青睐,基本可以替代进口。而打破垄断带来的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国产品牌手机、电视等产品的成本被压缩,使质优价廉的电子消费产品迅速普及,让大众受惠于民族产业的崛起。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玻璃生产技术终于实现了从传统建材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应用的跨越,从过去在国际玻璃产业上的“追赶者”姿态,开始向“领跑者”行列迈进。
  
六年三度问鼎国家奖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彭寿团队要向“领跑者”者转型,也不是一个国家奖就能实现的。实际上,“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只是彭寿团队最新的一个国家奖,此前,他们还曾两度获此殊荣。最早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来自2011年度。
  2011年前后,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一个转折点。那时,彭寿开始纵览国际前沿,对玻璃工业进行更深一步的反思——玻璃工业的未来在哪里?深思熟虑之后,彭寿给出了“四化”目标,即超白化、超薄化、功能化、大尺寸化。
  所谓“超白”,指的是微铁高透过率玻璃,也称光伏玻璃或超白光伏玻璃。作为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它能够充分吸收太阳光,并且最大化地将太阳光的光能转化成太阳能电池的电能。这样一来,为了保证电池正常运转,这种玻璃对太阳能量的透过率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要求就非常高。2005年以前,只有两家外国公司能够生产符合标准的光伏玻璃,我国的相关技术无法望其项背。雪上加霜的是,生产这种光伏玻璃,需要优质的脉石英资源,在我国也十分稀缺。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在光伏玻璃产品及制造技术上是存在空白的,甚至赫然出现过“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窘境。
  怎么办?彭寿希望能够从原料上有所突破。既然我国稀缺优质的脉石英资源,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普通的石英岩来提纯能够为之所用的优质原料呢?率领团队完成了“一段式ppm级石英砂微铁浮选工艺”后,这个设想真的变现了。
  在对玻璃液低粘度和高热透性特点深入研究后,彭寿团队又提出了“卡脖通路”结构的“宽液流成形工艺”新技术,攻克了超白化、一窑多线成形等核心技术难题,其中一窑四线、一窑五线均为世界首创。
  当瓶颈被一一攻破,“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项目逐渐露出峥嵘。利用该成套技术,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或在建30余条生产线,并且在技术、质量、规模、能耗、投资等关键指标方面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通过国际公认的瑞士SPF太阳能检测中心最高级别U1级认证,占领了我国光伏玻璃市场约85%和全球市场约45%的份额,对促进与推动我国太阳能利用及提高太阳能产业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
  “产品良品率超过80%,与国外技术相比,良品率提高2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29.76%、投资成本降低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化之后,反馈回来的数据说明了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系列技术已经全面替代进口,为我国光伏行业累计节约成本300亿元,支撑了我国光伏行业爆发式的增长。该项目被认为实现了中国光伏玻璃技术和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授予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浮法玻璃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另一个骄傲。早自上世纪50年代末,一股“浮法狂飙”就席卷世界。但浮法成型工艺的所有者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却对中国搞起了技术封锁,我国也因此走上了自主研制浮法玻璃的道路。到2005年之前,我国在粗放式生产的普通浮法玻璃上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浮法玻璃却长期依赖进口。
  那时候,我国浮法玻璃的熔化、成形两大核心技术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是人家的1.3倍,每吨玻璃中0.1~0.3毫米的微缺陷就更夸张了,足足有300~1200个,而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缺陷只有50~80个。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我国智能生产低品质的浮法玻璃。
  针对这种情况,彭寿组织团队完成了“浮法玻璃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课题,开发出全新结构的“全等宽、宽窑池、台阶池底”新型玻璃熔窑,有效提升了玻璃液的熔化质量并降低了能耗。他们完成的“玻璃熔窑全氧燃烧和配合料预热技术”,优化了玻璃液温度场与流场,形成了中国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的独特方法。有了这些技术方法,我国在浮法玻璃生产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能耗降低了15~30%,每吨玻璃的微缺陷数目降到40个以下。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同时实现了氮氧化物减排80%以上、窑龄由5年提高到12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国内高端浮法玻璃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且比采访国外技术节约投资约200亿元时,国外技术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这就是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造成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2014年8月26日,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生产出国内最薄的0.3毫米显示玻璃,实现了中国浮法玻璃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完美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
  “我们的信心是逐渐培养的”,彭寿说。2011年,超白光伏玻璃成果,实现了我国光伏玻璃技术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2013年,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成果,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对我国高端浮法玻璃产业的垄断;2016年,超薄信息显示玻璃成果,为国防军工和光电信息产业提供了关键原材料。
  从对传统工艺的突破,到真正解决国家玻璃产业的关键问题,彭寿团队一直立足国家玻璃战略的关键共性问题,并且对标国际,厚积薄发,走出了玻璃人的精彩。到了第3个国家奖获奖项目时期,他们已经开始向解决“超薄化”这种世界级共性问题发起挑战,所取得的结果,显然,让他们,让中国玻璃工业,终于有了可以坐下来与世界一流企业“掰手腕”的能力。
  
走出中国玻璃工业的气度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是一所诞生于1953年的国家级科研单位。60多年来,它经历了迁徙、改制,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凯盛科技集团的核心企业,一路风雨,它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原则——以创新为源泉,把创新最终落脚于成果转化。这也是彭寿团队一直以来的宗旨,为此,他们坚持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道路,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玻璃事业的发展。
  当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玻璃超白化、超薄化、功能化的道路上刷出一座座里程碑,也打开了中国玻璃行业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彭寿所提出的“四化”,还包括大尺寸化。
  2016年12月29日,总投资50亿元的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在蚌埠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支持项目,也是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信息显示用TFT基本玻璃生产线。该项目的建成,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大尺寸化”上的一个新突破,将加速浮法玻璃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打破高端TFT-LCD玻璃基板依靠进口的局面。
  对于彭寿团队来说,从他们一次次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眼光不会局限在国内,而是更希望能够引领中国玻璃技术走向世界。当他们突破了美国、俄罗斯构建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市场的“围城”之后,我国出现了首条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规模化生产线,良品率竟高达90%,与国外同型号产品相比,抗压强度还提高了20%,堪称实力碾压。该产品在“海马号”深海探测器应用后,经中国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严格检测,与用作神舟飞船返回舱烧蚀防护材料的俄罗斯同类产品性能一致,彻底打破我国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尖端领域关键核心材料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数年来,他们组织实施了美国福耀、韩国现代、印度HNG等大型成套工程,共向17个国家出口32条高品质玻璃生产线,创汇30多亿美元,树立了中国玻璃的国际品牌。而他们建成的62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
  盘点下来,彭寿团队的确是有底气自信的,不仅在于他们所选择的道路,还有在这条发展道路上逐渐积淀出的人才自信。到现在,依靠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和国家创新的政策支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已经建设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立了以美国新泽西研发中心、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百名博士创新团队。如果不是这样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谁能想象,如今拥有952件专利的他们在2000年之前的专利数几乎是零呢?这支队伍,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973”“863”等课题达16项,以创新为基础建设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被列为国家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2016年7月28日,他们申报的“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得到了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500万元。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我国光电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严重缺失,改变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现状。
  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发展面前,很难想象其实中国玻璃行业曾被唱衰。早在2009年,玻璃行业就是国务院圈定的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玻璃行业“去产能”的前景,并不被看好。到2015年,全国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为69%左右,较2014年降低10%,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合理区间为80%~90%。
  行业艰难,但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玻璃板块的主要负责人,彭寿却看到了一个新的格局。近年来,凯盛完成了对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佳星玻璃有限公司、安徽华光玻璃集团等公司重组,同时,成为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由一家收入不到5000万元的传统科研院所,到收入突破160亿元的科技型企业集团,凯盛正在成为中国玻璃工业的集大成者。
  今年两会期间,彭寿作为人大代表,表示出了他们对于“去产能”和“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响应。到2020年,凯盛将继续前进,打造出凯盛玻璃、凯盛材料、凯盛光伏、凯盛装备、凯盛工程、中央应用研究院(蚌埠院)6大平台,交出更好的答卷。
  就在3月底,彭寿被委任为中国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战略委员会主席。消息传出,甚至有人致电彭寿,称“中国玻璃行业有希望了”!
  彭寿的希望,就是与中国玻璃工业站在一起,在世界玻璃产业面前,走出真正的中国气度。这是他,作为一个玻璃人的盛世情怀。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