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6
11月17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7)上,基于我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年度“戈登·贝尔”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这也是我国继去年在国际上首次摘得戈登·贝尔奖之后,再次揽获该奖。
据悉,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地学系、计算机系,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联合完成。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项目团队成功地设计实现了高可扩展性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该工具充分发挥国产处理器在存储、计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高达18.9PFlops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实现如此大规模下的高分辨率、高频率非线性可塑性地震模拟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该工具还首次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M7.8,1976)发生过程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得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位居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榜第二
近期发布的《2017研究前沿》报告和《2017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显示,在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上,美国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仅次之。在10个大学科领域中,美国在8个领域排名第一,中国在两个领域排名第一。
《2017研究前沿》报告基于科睿唯安的ESI数据库中的9690个研究前沿,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0个大学科领域中,遴选出了排名最前的100个热点前沿和43个新兴前沿。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在43个新兴研究前沿中,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占据了39个,占比高达91%。这反映出在上述学科具备较高的论文影响力,同时印证了这些学科领域创新研发的快速发展势头。
个体衰老速度差异谜团揭开
近日,我国神经科学研究专家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首次揭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发现了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调控动物衰老,阐明了神经肽介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在衰老速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于11月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野生线虫的雄性交配、进食和运动能力退化的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魔术手”,正是一种由全新的神经肽(RGBA-1)及其受体(NPR-28)组成的调控机制。该神经肽由胶质细胞释放,通过作用于神经元上广泛存在的NPR-28受体,抑制线粒体应激反应,进而调控线虫的衰老速度。通过抑制神经肽的释放,降低受体活性,或是同时作用,就可以达到延缓线虫衰老的效果。此次研究发现的信号通路只具备调控雄性线虫的生殖能力,对其他能力和寿命尚未发现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该工作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进一步解析个体之间衰老差异将有助于系统地理解健康衰老的调控机制。
首个高海拔清洁取暖项目青海投运
11月7日,历经近两个月的调试运行,我国首个高寒、高海拔地区清洁取暖项目在青海玛多县正式投运。该项目开启了黄河源头第一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格局,迈出了三江源地区逐步实现清洁取暖零排放的第一步。
鉴于地域气候特征,玛多地区每年供暖期长达11个月。由于远离一次能源基地,当地居民过冬只能依赖燃煤集中供暖、牛粪和散烧煤。按照玛多县清洁供暖的3年规划,玛多全县燃煤锅炉集中供暖区域、散烧煤区域于2017~2019年全部改为清洁供暖。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玛多县现已开工建设187个清洁取暖项目。作为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范围清洁供暖的首个示范项目,引入的新型电采暖设备不仅保障了出水温度,还有着比煤锅炉更清洁、高效、节能的特点。据测算,玛多县城清洁取暖项目全部投入运行之后,预计每年可替代标准煤2.78万吨,减少碳粉排放1.8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9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2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1万吨。
高灵敏度“电子皮肤”实现量产
日前,我国材料领域科学家成功突破石墨纳米片的制备技术、石墨纳米片与高分子均匀分散技术、成膜技术3大难题,正式对外宣布:基于石墨纳米片/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高柔性、高灵敏度、可穿戴的“电子皮肤”已具备工业化大量生产的条件。据了解,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上。
近几年柔性电子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关于石墨烯等新材料的研究异常火热。柔性电子材料具有高灵敏度、可弯折等优点,具有可穿戴性,可应用于各类柔性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气体分子传感器等。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封装工艺,把石墨纳米片加入到弹性高分子体系里,形成一种高柔性、高灵敏度的“电子皮肤”,其厚度仅为40微米,接近一根头发丝粗细。这种新型柔性电子皮肤在不同的应力应变条件下均有良好的响应,在可穿戴电子领域里将会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假肢制造、机器人设计、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搭起了桥梁。
血小板“寿命”的秘密揭示
从苏州大学获悉,该校一血液研究团队日前成功找出血小板“寿命”和病理情况下血小板被清除的调控机制,以及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出血过程中的功能调控机制,并将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研究》和《美国科学院院报》。
血小板作为血栓与出血的主要调控“成员”,它的寿命长短直接影响疗效甚至是病人性命。此次研究人员发现,蛋白激酶A(PKA)是血小板凋亡自我平衡的调控因子。无论是衰老或储存状态,还是来源于感染、糖尿病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均发生了凋亡,且PKA活性明显降低。使用PKA抑制剂或在血小板条件性PKA基因敲除小鼠中,研究者发现PKA活性降低可导致内源性线粒体途径依赖的血小板凋亡,从而导致血小板在体内被清除。而PKA激活剂可抑制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凋亡和清除,提升体内血小板数量,延长体外血小板储存时间。除此之外,研究还证实了PKA通过调节促凋亡蛋白BAD第155位丝氨酸磷酸化进而调控血小板凋亡,以及发现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通过选择性地调节血栓素A2及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活化通路调控血小板功能。该项研究为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疗、血小板储存,乃至血小板相关医学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研制抗血栓药物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我国顺利研发“空间萝卜”多功能机器人
近期,我国航天研究人员顺利研发出了一款集聚攀爬翻越等多种武艺于一体的“空间萝卜”多功能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仿生设计,重5千克,长度小于1米,可实现0.5毫米的末端重复定位精度。相比其他产品的平面爬行,该机器人可实现大角度交叉面的跨越,同时因串联足式的样式使得整机结构紧凑,将手足设计成一体,达到了操作便捷、智能灵活的特点。
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充分融合航天军民两用技术特点,提高技术前瞻性、产品通用性。目前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设计了4自由度手足一体机器人,末端配置吸附足,研制出新一代工程样机。该样机利用末端超声、视觉传感器实现自主爬行、跨面,完成了0~270度交叉面的跨越试验。不同于其他爬墙机器人,“空间萝卜”机器人通过设计驱控一体的模块化关节实现结构与功能一体,利用仿生构型设计降低机器人的复杂度,提高了爬墙越障能力。研发团队表示,后续将深化末端吸附装置设计,提高机器人集成度,增加视觉导航等功能,重点考虑市场集成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机器人本体、集成缆绳、主从控制器整合优化,从现场作业应用的角度完善产品,争取尽快推出市场。科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