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6
——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谭剑
本刊记者 宋 洁
早在2005年,谷歌地球面向全球推出,就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了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利用google earth你可前往世界任何地方, 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3D建筑物等,探索丰富的地理内容,保存参观场所并与他人分享。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这个研究领域非常有意义,用途非常多。”谭剑向记者介绍,“数字地球是直接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空间范围,用数据系统处理相关信息,我们的这个思想比谷歌地球还要早。”
最终走上数字地球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道路,这对谭剑可谓一波三折。从学霸落入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读研时又被调剂到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从事土地管理研究,但谭剑始终没有放弃。直到2005,他如愿考入了中科院遥感所数字地球与导航研究室师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受到导师杨崇俊研究员的深深影响,“他始终有做事的使命感,不仅非常努力而且非常有毅力。”
2008年博士毕业以来,谭剑就一直从事数字地球相关系统设计和关键算法的科研工作,参与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项目,涉及安防、大遗址仿真重建、高性能地图服务、虚拟地学要素等;在网络空间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研发、算法分析和并行处理、空间信息模型等方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累计开发了10余套二维、三维软件系统;研发了多个涉及三维空间信息存储、数据传输和可视化交互的关键算法;对三维仿真技术前沿及基于GPU的数值运算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是国内OpenScenegraph早期研究者之一。
用空间信息系统技术把大运河沿线的空间信息、文物信息串联起来,这本身对文物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谭剑和团队通过采集沿线空间数据,做出三维信息系统,对大运河遗址虚拟场景建模,虽然过程繁琐辛苦,但最终成果得到了文物局和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如果说大运河这项工程是“粗活” 的话,那么三维安保系统则是“瓷器活”,每个代码都要确保安全和可靠。连续数月全封闭式的开发,谭剑说不仅在技术层面得到锻炼,更让自己坐得住冷板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钻研下去。日日夜夜的坚持,谭剑和团队做出的三维安保系统发挥出了重大作用,并为我国重大会议、60周年阅兵庆典、国家领导人出访等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而让谭剑感到比较自豪的研究,莫过于“用GPU做物理粒子的模拟运算”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目前,这一算法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
硬件的选用决定了软件源的书写, 谭剑利用GPU硬件网格矩阵天然并行式的特点与物理运算结合,从技术角度到应用角度实现对自然现象的空间仿真,成功仿真出降雨在复杂地形的实时交互,及其汇流过程。
把文化遗产和数字地球相结合,研究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谭剑的兴趣所在,他已在三维古建筑空间信息存储和数据传输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果,谭剑希望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能对现代建筑提出模式和范式,把研究应用到实际中。
“要做实际的问题,哪怕是细节上的改善。”这是谭剑的科研态度。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太多,谭剑始终记着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中科院遥感所范湘涛研究员的话:“一切都离不开科学院这个平台和各级领导支持,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谭剑说:“我没有高大上的理想,只是好好干,不混日子。”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