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7
——记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王建六教授
本刊记者 王 军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与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王建六接触之后,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这是医师、会计师、律师、传教士的结合。因为作为一个医生,不但要有好医术,能够救死扶伤;还要会为患者省钱,无论贫富,只要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要懂法,不能乱开药,乱用药,要依法行医;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以言行做表率,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以一颗金子般的心捍卫医生的道德操守。
年近半百的王建六,博学睿智,儒雅谦和,举手投足间,既彰显着医学专家的严谨与精细,又洋溢着中原名士的沉着与洒脱。他热情开朗,豁达果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工作起来夜以继日,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患者体贴入微、胜似亲人。从业27年来,他一直工作在妇产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用自身的医疗技术,为数千个家庭带来了欢乐。
万红丛中那抹绿
热播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的男主角金亮,是一位妇科医生。在第一集一开始,金亮的职业问题就成为他与丈母娘矛盾的导火索。其实在欧美、日本,包括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妇科男医生均很多。而全中国大约有十万余名妇产科医生,其中男医生不到10%。也就是说我国只有几千名男妇产科医生在这一特殊领域,专心致志地为女性的健康工作着,也许比搞原子弹和航天飞机的人还少吧?所以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
其实,相对于女医生,妇产科的男医生也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胆大、创新、吃苦。很多妇产科女医生也认为,妇科男医生在手术中更为果断。既然妇产科男医生很少,那王建六是怎么成为一名医生,又是怎么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呢?
在与王建六教授深入交谈之后,我们得知原来他出身医学世家,家门三代业医,他的舅爷、表叔和舅舅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王建六因此深得家传及影响,学生时代苦心求学,198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就是河南医科大学。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医生是一个令许多有志青年十分向往的职业,也是非常受社会尊敬的职业。
在河南医科大学苦读的5年时光里,王建六不仅刻苦研修专业课程,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担任了班级干部又入了党。1986年临近毕业时,他自然成了众多医院争抢的“香饽饽”。此时,恰逢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即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建成,作为妇产科专家的医院院长任品金教授到学校挑人,一眼就相中了品学兼优的王建六。学校领导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要么服从分配到河医大三附院工作,要么回生源地工作。权衡再三之后,王建六服从分配,到了河医大三附院妇产科,任住院医师,开始了他的妇产科职业生涯。
如果说最初到妇产科工作是服从分配的误打误撞,那当王建六真正深入接触了这个领域,了解到妇产科的特殊和重要性之后,从此,他就无怨无悔专心致志地爱上了这个专业。
在医疗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可见妇产科的工作特点是急诊多、工作量大。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就要有极高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多年的临床工作也让王建六深刻理解到:妇产科工作是苦、脏、累的结合体,整天需要面对大量产妇及妇科病人,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轰轰烈烈,但他用信念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着。
不断攀登学养深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更意味着选择了终生学习! 王建六深谙这一“行规”,这些年来他一直紧跟国内外妇产科的前沿领域开展临床工作,从未间断过学习。
1988—1991年,王建六攻读妇产科硕士研究生,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雌、孕激素受体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获1997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2—1995年,王建六于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妇产科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钱和年教授,对卵巢癌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和预防进行实验研究,并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王建六毅然回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妇产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妇产科副主任,期间他承担了河南省科委科技公关课题、河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多项,对卵巢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学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曾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刊报道,他也获得了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部优秀科技人才、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鉴于他突出的工作成绩,1998年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将他调入北京工作,继续从事妇科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002年,王建六到芬兰Helsinki大学妇儿医院做访问学者,之后他转入瑞典皇家卡拉林斯卡大学分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对宫颈癌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研究,在国际著名杂志Oncogene、Clin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2004年回国后,他在妇科肿瘤研究领域之外,又开辟了新的领域——着手开展女性盆底功能疾病方面的研究。经过8年努力,王建六带领的团队,在女性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等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他承担了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疗中心于2011年正式成立,为全国疑难复杂设备搭建了诊疗平台,他被选为全国女性盆底疾病学组副组长,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医师,并于2012年获第十三届“吴阶平—杨森奖”。
下面两个片段可以想象出王建六在科学研究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
1992年,王建六于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妇产科博士学位,那时他的导师给他定了做卵巢癌研究的课题,首先需要他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卵巢癌动物模型,但在当时,要建这样的模型既无先例可循,更无文献可依,面对如此难题,他去拜访了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吴秉全教授,吴教授告诉他,一只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其肾脏包膜的下面,有一个免疫缺陷区域,把肿瘤种在那里可以存活,利用该模型就能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为了制备此模型,王建六将白色的Balbc小鼠和黑色的C57BL6小鼠杂交,培育出来灰色的杂交小鼠,该杂交鼠具有较强的免疫功能,但也非常凶狠,常常把笼子的钢丝咬断跑出来,闹得实验室不得安宁,王建六只好在实验室放只老鼠夹,并在黑板上记录每天的捕鼠情况,就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还获了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在瑞典做访问学者时,王建六笑称自己是每晚能享受最高待遇的人,那就是每晚都有“专车”坐。原来,王建六十分珍惜在国外做研究的时光,常常不自觉的一天当成两天用,每晚走出实验室都是深夜,只能赶上最后一班公交车,公交车上的乘客通常只有他一人。??
人生在世总是有追求的,既然是水,就应该成为波浪;既然是土,就要垒成大山!学有所成的王建六以全部的知识和热情来回报社会。他身兼国际妇科癌症学会会员、国际尿控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女性盆底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等。并被聘为《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等杂志编委。
王建六深知,在科学道路上攀登,需要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奋的科学精神。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作为主编及副主编编写专著24部,被国内妇产科界称为“高产作家”。王建六还十分重视教学工作,迄今已培养4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由于他在教学领域的突出工作,他获得了北京大学方正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将心比心为患者
妇科肿瘤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可以生长在女性生殖器的任何部位,良性肿瘤以子宫肌瘤最常见,恶性肿瘤以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最常见。随着王建六对妇科肿瘤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治并减轻肿瘤患者的创伤,成为他不断努力的方向。
自1986年以来,王建六一直坚守在妇产科临床、科研一线,共完成各种妇科肿瘤手术数千例,为大量癌症患者解除病痛;他牵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课题,对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开展了新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认可。
在治疗妇科肿瘤方面,王建六不仅技术娴熟精湛,而且每次手术都会针对手术做出严密的手术方案,而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预案,他都是采用最保险的方法处理术中的每个细节,全方位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王建六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不会让患者多做一项多余的检查和治疗,不会多开一盒多余的药。在大家的眼中,王建六不仅是一位名医,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他淡泊名利,心存大爱,几十年如一日,用高超的医疗技术捍卫着女性健康。如果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娇艳的鲜花,那么他的职责就是一名“护花使者”,保护那些花朵远离病魔,绽放芬芳。
同事们对王建六的敬业精神也是钦佩有加。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查房、手术、看门诊。他经常加班加点,遇到需要及时抢救的病人更是通宵达旦。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在他看来,患者既然来到医院,就是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总是下班最晚,离开医院前,还要到病房里巡视一遍他心系的病患。临床工作中,王建六也十分注重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他经常提醒大家,要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行事,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当发生医疗纠纷时,他会首先召集本科室相关人员,认真查找原因,责任分明。王建六的这一工作思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科室化解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科室和医院的利益。
精于术理求创新
在嘈杂的诊室里,王建六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女性身体内部那千差万别的妇科疾患;在洁谧的手术室内,他用一双巧手为无数女性患者进行微妙而精细的手术。尽管难得体会到患者手术以后那种身心释怀般的喜悦,但是,他却感受到了患者康复后家庭和睦的幸福。
王建六在多年的诊疗经验基础上,坚持研究创新,以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总是走在妇科诊疗的最前端。在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方面,10余年来,王建六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大学985项目(I期和II期)等的支持下,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及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内源性差异及临床治疗异质性,提出了离子通道相关的非基因组转录效应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致病机理,并从基因表达谱出发,对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年来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及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较为缓慢,通常从宫颈癌前病变到宫颈癌,约需5~10年,因此,宫颈癌的发病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研究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模型。王建六在瑞典皇家Karolinska大学分子医学中心做博士后工作期间,利用较为珍贵的宫颈病变连续发展的标本,动态观察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变化。结果发现,p16INK4a是较为理想的预测宫颈病变进展的标志物,联合p14ARF可以更好的预测病变发展与转归。HPV高危型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病变进展速度无显著相关。研究结论目前已用于临床工作。发表SCI论文4篇(Oncogene, Clin Cancer Res, Modern Pathol,Acta Oncol;累计IF20.73,他引60余次)。
近5年来,王建六还对女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进行研究:针对女性盆底疾病发病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盆腔多脏器联合脱垂的发病率达普通人群的18%,因此提出了盆底疾病多学科(妇产科、普外、泌尿外科、消化科)综合评估,联合诊治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率先推行盆腔器官脱垂国际分期标准(POP-Q),并已推广应用;改进传统手术方式,推行新的盆底重建手术,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王建六连续8年举办全国培训班,培训学员涵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该领域工作。同时加强与欧美合作(瑞典,芬兰,美国),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水平。
王建六还对卵巢癌雌、孕激受体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1989年,王建六曾利用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尚廉教授研制的雌激素偶联生物素(当时国内外尚无雌、孕激素受体的抗体),对正常卵巢及良、恶性卵巢肿瘤雌、孕激素受体进行测定,并与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癌细胞超微结构、DNA含量的关系进行探讨。王建六在该方面的研究结果获《健康报》《科技日报》《中国人口时报》等新闻媒介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为肿瘤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王建六在妇科领域孜孜不断地追求多年,收获累累硕果。也正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积累沉淀,让他从当初一个优秀的学生成长为今天一名名声赫赫的医学专家,并凭借精湛的医术、敬业的精神、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对他由衷的褒奖。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