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技部部长万钢回应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12

导读:  3月1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万钢、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万钢表示,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第一,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渐进入了“三跑并存”,并跑、领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新阶段。

  我们的战略高技术逐步走向了世界前列,大家所看到的各个方面,比如航天、深海、超算、核电这些领域都逐步走向世界前列。基础研究得到了加强,量子纠缠、外尔费米子、胚胎干细胞包括最近的克隆猴,这些技术研究的成果逐渐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悟空”“墨子”“北斗”组网这些科学实验卫星,现在为我们的深空探测、定位导航,以及环境监测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就是“天眼”,还有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第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实现了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我这几天挺有眼福的,看了一下《厉害了,我的国》,我感到十分感动。桥、水、陆、港,一大批基础建设工程中科技创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专项推动着移动通信、大飞机、新药研制、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像高铁、新材料、特高压、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科技创新也极大改善和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人民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向系统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结构优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了,我们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得到了加强,创新政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第四,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过去的科技人员为主向社会大众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

  我们在“双创”热潮中产生的众创空间,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60多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一个生态网络、生态环境,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去年新增的就业就200多万。

  科技外交也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大家去年看到我们主场的国际外交活动,比如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这些都留下了鲜明的科技创新的印记,创新政策对话更加深入,科技伙伴网络不断拓展,合作手段也更加的丰富。

  但是在这些成绩面前,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我们登高望远、居安思危,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持续发力,使科技更好地为造福人民、发展经济、保障安全作出贡献。

  此外,提到“双创”升级,万钢表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上看,应该要做下面几件事:

  第一,创新创业的融通发展更加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

  这个融通就是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融通创新,完善院所、企业与创业者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为创业者成长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第二,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促进重大项目向社会开放,带动产业发展、社会应用和创新创业。

  第三,加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创业创新大局当中。

  最后,我们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来提高服务于创新载体的能力。

  也就是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这样一种创业孵化链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资本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我觉得创新创业应该趋向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而在抓人工智能方面,万钢表示还是要强基础,所以要做下面几点工作:

  第一,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

  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基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发,使那些研发成果尽快能够进入到开放平台,在开放使用中再一次把它增强完善。我们马上就要发布人工智能项目指南和细则,来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关键部分的技术。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到我们产业发展中去,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去,解决人们所关心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环保问题等方面。另外,我们还要知道人工智能既有它科技性进步的一面,也有它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对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些挑战。

  在人工智能的重大项目中,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攻克基础难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解疑释惑,为和谐的发展提供动力。

  第三,人工智能是一个国际化的潮流,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支持我们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与国际上的合作,在一些重要关键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面对当前我国的创新激励评价制度存在不足的问题,万钢认为从激励政策的角度看,主要的着力点是在成果转化这个方面。

  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启动了一系列的行动,我们叫做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我们的技术市场规模已经跃升到1.3万亿,参与技术市场交易的主体当中,过去一直是企业占绝大部分,现在我们的高校院所的转化数量也快速增长起来。

  据我们统计,近两年每年都增长20%以上,一些大的特别是基础前沿的成果也逐步的转化到实践当中,上亿的项目、几千万的项目已经开始出现。科技人员得到了成果转化的自主权,收益的分配权,转化法当中确定了净收益的最低线,这样科技人员得到了激励。

  但是得到激励以后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转化积极性高了,但是还是以科研为主,要怎么提供更好的、更专业的中介服务呢?这在国外做的很好的,比如说转化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一些行业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也显示出来,包括产权登记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真正落实转化政策去做的事情。所以在激励方面,还会有更多的政策出现。

  新问题也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主要的方向就是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说高校科研院所兼职的制度规范,怎么样保证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得到基本收入稳定增长,绩效收益合理增长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奖励,实现三者最优化的灵活薪酬制度,出台了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在评价方面,确实也是科技人员最关心的,有一些评价制度不合适,比如说我们平常所说的,本身做医生的又非得写论文,这种评价制度就不太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以专门出台了关于人才分类评价,这也有过实践,特别是农业领域,农业院校既要在实验室里搞科学研究,又要开展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两类的评价就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各行各业进行分类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两会期间我的同事们也都没歇着,相继完成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以及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文件,还有一个是对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在不久后就会公布出来,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

  但是激励和绩效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这些年来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我们科技人员胸怀大志的报国胸怀。过去我们看到了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这些令人感动的科技人员,他们精忠报国,奋斗到最后一刻,为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人员的精神是可贵的,我们要特别珍惜科学家精神,珍惜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珍惜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要有物质的激励,更多的还要在精神上能够满足我们科技人员为国奋斗的这种需求,为他们的创新成就,为他们的艰苦奋斗,为他们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鼓与呼,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