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4
——记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肖悦
本刊记者 武光磊
有些人,穷极一生还在理想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往前踏少了一份勇毅,向后退却又心存不甘,碌碌而生亦碌碌而终。但有些人,从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在驶向终点的沿途勤艺为生、守正出新。选择后者的人不在少数,譬如肖悦。
如今的肖悦,已在电子科技大学度过了第19个年头。他任职于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多年来潜心从事无线与移动通信、通信抗干扰技术、未来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等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回忆科研之初,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纯粹。“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比起在前人开垦过的土地上进行改造,做添砖加瓦的修葺,我自己更乐于做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人。”带着这样的初衷,他一路走到今天。即便成绩如何耀眼,利益繁华之于他都没有多少吸引力,反倒是挑战、开拓,迎难而上能激起他眼底的灼灼光芒。
一步踏定一生路
1997年9月,肖悦第一次迈入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大门,通信与信息系统成为他日后相伴良久的“另类朋友”。谈及最初对专业的选择,他表示,“主要还是顺应了潮流,选择了当时人们普遍追捧的热门专业。”他继续补充道:“我的父亲当时在国企工作,是负责建立信息中心最早的一批人之一。所以说我对计算机的接触时间也比较早,但计算机相对来讲是偏向于应用型,我个人更想在理论层次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发展,无线通信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路已定,便不顾风雨,勇往直行。4年本科夯实基础,肖悦已经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铺垫。2001年,他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师从李少谦教授。“李少谦教授在研究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资源平台还是项目搭建,让我都立足在一个优质的起步点。”之后,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肖悦将中国的Beyond 3G研究作为科研道路迈出的第一步。他顺利搭建出中国Beyond 3G TDD下行链路,并最终实现其演示验证,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答卷。
2004年,适值国家开展“863”重大项目——“Beyond 3G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试验系统研究开发”。该项目以国际前沿研究为准绳,旨在实现国内通信领域能力的大跨度提升,为后续产业化崛起提供充备的科研动力。这对于当时的研究行业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据肖悦介绍,目前仍活跃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业界翘楚大都参与其中。电子科技大学作为项目研究的核心单位,自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肖悦也在贡献着一份力量。
为了实现技术突破,肖悦没日没夜的编写程序,更新系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肖悦直言,那段时间是他从业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历。“硕士刚刚毕业就一头扎了进去,主要是负责一些关键模块和波形优化的工作,基本上是没有作息规律可言的,也仗着年轻就想着多下工夫做出点儿成绩,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得益于在通信领域的出色研究,2006年肖悦被授予国防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其论文“2006中国信息科学热点课题最佳研究报告”摘得Intel公司最佳论文奖。次年,他成功入选美国Marquis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rquis世界名人录·科学与工程卷)。
“紧跟中国3G后的发展,我希望在空白领域研发新技术。”肖悦说,中国通信行业的崛起是迅速的,在3G后的研究目标已达到与国际持平,伴随着产业化势头的迅猛发展,甚至大有赶超国际的趋势。2014年,肖悦博士毕业7年,距离他步入科研殿堂也已整整10年。在此期间,他凭着一股韧性和冲劲儿,在领域内小有成就。作为负责人,他承担起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深入4G MIMO-OFDM技术的研究,推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绿色网络关键技术等多方面发展,并更较早地将新型多载波传输、MIMO-SC新型信号检测、空间调制纳入研究范畴。
求新求变,行路留痕
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肖悦不止一次提到了“创新”。多年科研过程中,这个深刻入骨的字眼始终是他不变的信仰。“翻开工程这本书,若能留下一两行的痕迹,便能心满意足。”这是肖悦对于科研的寄托,亦是他强调创新、坚持开拓的源泉。
怀揣如此信念,肖悦一早就将目光放向长远。着眼空间调制,他带领团队敢为人先,跨越重重阻碍做调研,摸索发展路线。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空间调制分布式多天线传输机制获得成功立项。而后,基于空间调制的传输体制,他带领团队顺利解决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中“大塔”“小塔”协作的分布式多天线系统的设计问题,该探索技术被同期收入《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NGB-W)技术白皮书》当中。针对未来广播与通信业务和技术发展需求,他开展了基于空间调制的NGB无线创新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并在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应用的无线传输中实现关键技术和原型验证,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对空间调制绿色无线传输理论进行建模,设计基于空间调制—稀疏射频链的传输机制,为解决未来宽带无线传输面临的“能效优先”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途径;面向未来5G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基于空间调制的新型编码调制和能效优先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提出空间调制多载波优化方法,为解决空间调制多载波系统的信号“高动态范围”问题提供低复杂度、高效方法成果纷至沓来,积淀的是结晶,亦是心血。如今,肖悦可以无不骄傲地讲道,“在空间调制领域,我们的发明专利、论文数量是最多的。”“学术界影响以及文献引用层面,我们在国际上都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如今,肖悦在IEEE系列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科技论文总数超过100篇,累计引用1600余次,向国际性会议组织呈交10余项标准技术提案,同时完成与三星企业的合作,搭建出基于5G的空间调制实验平台,证明了新的空间调制比传统MIMO技术在5G特定场景下更具性能优势而接下来的工作,他也有了初步的盘算。“一切还是要尽力而为,用成果说话,用科研的形式创造出更大的影响力。目前的方向侧重于民用6G通信和军用系统中的电子对抗、无人机通信等领域,希望日后能争取到军口创新性项目的支持,利用现有的研究或新开发技术从中做一些事情。”
“科研之外,不把研究任务直接丢给学生,更不强求他们堆砌论文、发表成果”,这是肖悦身为博士生导师一贯坚持的教学准则。在他看来,培育学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法要有,但不需要多,能真正贯彻下来才是好的。不管是拜读人家的文章寻求经验,还是自己做研究、搞项目,讲究的是有方法、有途径。而前期的培养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养成独立的习惯。”他表示,学生慢一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好奇心,有一股探索欲以及对研究本身的专注和毅力。“在我这里,科研创新的路线是不变的,其他可以靠后天的勤奋补充,但若是太过浮躁,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不论是研究还是教学,肖悦对未来总有着明确的规划。蓝图已勾勒好,肖悦将带领他的团队把脚印一步一步地踩踏实。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