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8-07-04

本刊记者  李玉芹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获得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权利。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变革,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发展。
  决策神经科学,作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教授——何清华,多年来,就一直在从事决策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现如今,他仍在这一方向中坚定开拓着
  

与心理学结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经过不断发展,如今,现代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已经成为了某些高新技术的重要知识基础。
  何清华最初进入心理学领域实属偶然,但这一偶然却让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在2001年6月高考填报志愿时,何清华将最心仪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放在了一批志愿里的第一个。在将志愿报考表格交给老师时,老师建议何清华可以考虑将提前批的志愿报考一下,于是何清华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在重庆招生的最好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不服从志愿调配的何清华,原本并没有想到能够被录取,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最终他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从此与心理学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习心理学对于何清华来说是一种新事物的尝试,进入这一领域深入学习后,他渐渐领悟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4年的大学生活,何清华也参与了很多课题项目并发表了一些论文,且多次参加全国以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科毕业时,何清华的成绩完全可以保送研究生,当时,他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计划着能够早点出来工作支撑家庭。正当犹豫不决时,机缘巧合之下,他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董奇教授的直博名额。谨慎思考之后,何清华决定抓住这一宝贵的机会,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进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并渐渐开始接触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学习脑科学相关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在这之后,团队还引进了核磁共振成像仪专门用于科学研究,并成功申请建设了认知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清华说:“当时,北师大的脑科学发展处于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大家都处在一个特别快的上升期,工作起来也特别有热情,逐渐深入到脑科学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起初,何清华所做的是关于数学认知方面的研究,数字是怎样在人们的头脑里表征的以及数学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都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之后,他又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双语的语言认知加工方面。当时,董教授想要做一个在中国大学生群体关于基因—脑—行为的研究样本,于是何清华又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基因方面的研究,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基因对心理学现象有什么影响。那个时期,在心理学领域从基因—脑—行为多角度对群体进行研究,在国际上极具开创性,在董教授的领导下,他们对600位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脑成像、行为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董教授引导学生们即使在做大项目,也要寻找到关注的一个点,要做自己的研究,通过多番查找资料,何清华了解到决策是目前心理学领域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于是他便把自己的研究转向了决策神经科学,并通过不断地研究积累,开创性地将多元模式分析引入到大脑结构像的数据分析中,研究得到了BBC News等国际媒体的报道。
  2008年,何清华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访问学生名额,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脑与创造力研究所,师从Antoine Bechara教授进行研究工作。Antoine Bechara教授是决策神经科学的著名研究专家,曾发明了领域内使用广泛的爱荷华赌博任务,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研究,何清华受益匪浅。2010年6月—2011年3月,何清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脑与创造力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之后又在这里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不懈地研究探索中,他发现了决策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并且有的决策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中。同时,他还发现了成瘾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的缺失,为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重回故里,继续科研探索


  雏鸟终要回归故里。2013年10月,在海外漂泊多年的何清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重庆,来到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原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里,基于自己先前的研究经验,何清华继续在决策神经科学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2014年,何清华团队成功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跨期决策个体差异的基因与神经基础:基因—脑—行为的多角度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他们又将开始新的征程。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从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尤其是在现在与未来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这一类决策就被称为跨期决策。作为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跨期决策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决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跨期决策具有巨大的个体差异,而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何清华团队通过对300人左右的群体进行分析,以基因—脑—行为的研究思路来考察跨期决策的基因和神经基础,并尝试建立一个以基因为基础,以脑结构和功能为中介的跨期决策个体差异模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创新性结合神经影像和基因分析的方法对跨期决策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心理学家了解其背后的基因和神经基础,还有助于对那些具有跨期决策障碍的群体(如成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和治疗,更有助于他们对成瘾高危群体——青少年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何清华在结题报告中总结了这3年发表的11篇资助论文,其中3篇中文论文,其余均为SCI或SSCI检索论文,未来他们还会在这一项目的前提下进行深度研究和挖掘。
  因为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何清华还荣获了2015年全球健康国际会议的青年研究者奖,并在大会上做了《可卡因成瘾和戒断不同阶段的脑结构改变》的口头报告,受到了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好评。
  

在困难中成长,坚定前行


  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难题,在项目的争取和论文的发表方面,何清华也曾苦恼过。每当到这种时候,他总会认真剖析问题的所在,通过各种办法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成长。
  科研之外,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何清华,一直以为国家培育科研人才为己任。在教导学生方面,他从不硬性要求学生们的研究方向,而是在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在学生的眼中,何清华谦和、善解人意,一直是为他们指明前进方向,给予他们帮助与支撑的良师益友,他们很喜欢与何清华进行沟通、探讨,在科研之路上共同前行。
  多年来,何清华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获得了西南大学第十二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其所指导的本科生获得了西南大学第五届“含弘杯”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获得了2016年度秋季学期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这些都是对何清华教学付出的最大肯定。
  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何清华还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的主任,所有的国际交流工作以及西南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实行的2+2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的招生、培养过程,培养方案,其中所涉及的各类问题,都是何清华在负责。虽然平常工作异常繁忙,但是何清华依旧乐此不疲,兢兢业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曾说过:“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目前,何清华团队已经递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书,期待2018年8月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路虽远,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何清华已经做好了准备!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