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5
声音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让小微企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进而形成大的产业联盟。
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科研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深入工厂,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了解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了解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和需求,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有的放矢地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不用倒逼也会主动创新了。而科研人员只有把从书本和实验室学到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促进教研相长、科教融合,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使命要求,是大学区别于科研院所的根本特征。在大学办学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学科建设或科研创新,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将科研创新能力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让最优秀的教师始终活跃在课堂第一线,活跃在学生培养第一线。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核心要义是要占领重大科学问题的制高点。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其要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加强重大科学问题攻关的组织工作。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然而,在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中,行政部门对科学家决策的干预来自方方面面,行政力量对创新活动的管制大大制约了创新主体的活力。例如,评价标准存在行政化、官本位的现象,导致科研领域寻求“短平快”的倾向日益突出。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保证科学的权威不受行政权威干扰,还要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以科技对人类知识和生产力的贡献考评人才,按照科研与学术标准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这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权利的保证,也是对科研发展大方向的保证,还是还科研以学术本色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给广大科学家更大自由度,同时要加强责权利的协调与统一。有权就有责,自由也需要约束与监督,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责任机制,同时做到稳定支持与公平竞争的科学结合,防止天平倒向学术资源垄断、科研经费滥用的另一极端。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要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提升海洋科学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加强海洋先进技术创新和海洋人才储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以近海研究为基础,深远海调查能力不足,这一状况制约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海洋人才的培养。
对此,我国在现阶段应尽快重点发展一批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测的关键技术,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和预测系统,解决海洋多尺度过程演变及其气候与资源效应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创建未来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个站在世界海洋科学前沿、带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大海洋协同创新平台的观测、机理和预测3个层面的核心任务,按分类管理原则,建立人才多元评价体系。针对海洋观测技术和模式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扬弃单纯以论文和专利为牵引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以观测技能和模式研发水平为主导的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有力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会聚。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