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7
□ 干思思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的老建筑也需与社会同步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再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使大量的旧建筑在新时代环境下,通过改造再利用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朱宁看来,老建筑改造再利用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装修翻新,而是对其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从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作为在老旧小区建筑改造领域探索的一名青年教师,朱宁直言,改造房子对他来说有着莫名的“诱惑力”,他愿意在这里边花很多苦功夫。“新城建设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大规模进行,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同样势在必行。我希望用我们的技术,对旧建筑做到‘对症下药’,使其达到最大利用价值的同时,还能给用户呈现出一个很好的‘颜值’。”为实现这一目标,朱宁与团队在老旧小区改造这条路上还在不断跋涉。
从“微”入手
随着经济转型,增量时代渐渐进入存量时代,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当下建筑领域研究的重要一环,设计师如医生一样妙手回春,使老建筑旧貌换新颜,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还能从环境、功能、人文、历史等层面对其进行系统更新。
从建筑领域来看,老旧小区是指建设年代久远,至今仍在居住使用,但建设标准不高、使用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齐等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居住小区。“我国老旧小区数量巨大,并且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功能退化、物质损耗、设备老化等现象,因而,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朱宁如是说。
从本科走入建筑领域开始,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朱宁一直在该领域深造。在看到老旧小区陷入“危”与“困”的处境后,朱宁便投入到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中。他说,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作为当前新常态下的民生大事,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城市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而且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过剩产能。
目前,老旧小区的改造一般采用整体重建、风貌整治或节能改造等方法。虽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落后破败的地区马上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大规模的整体改造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会对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多年来,朱宁及其研究团队就一直在寻求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改造方法,以通过最短时间的改造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为寻找到该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性能导向的既有多层住宅分户微改造技术策略与构造节点研究”中,朱宁从“微改造”里找到了突破口。
那么,何为“微改造”?朱宁给出了他的理解:“在我们的研究中,微改造相对于大拆大建或整栋维修的整体改造,采取以住户为单位的方式在较小空间尺度实现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的更新改造。在老旧小区中,楼栋户型和标准设计大同小异,尽管‘微改造’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但具有在宏观层面快速推广的可能性。”
“微改造”强调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的渐进式改善,就像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局部改善促进整体代谢。在项目中,朱宁团队选取北京某高校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住宅典型户型信息收集、标准构造节点调研、围护结构性能实测与模拟等方式,挖掘住宅原有标准构造节点问题;并借助软件模拟分析与材料构造节点实验等手段验证,研究以住户为单位的微改造设计策略;最终选取典型户型将研究成果付诸改造实践。
在项目研究中,针对20世纪70—90年代多层居住建筑卫生间设计标准低、排水设备管线严重老化、管线维修更换影响下层生活等问题,朱宁团队采用了卫生间分户批量同层排水技术体系来进行改造。在改造中,朱宁做了反复的尝试,实现了老旧小区从卫生间的空间改造、管线衔接,到增设同层排水体系以及整体卫浴产品的深化设计、样板实施及批量中试。“最终,我们使同层排水技术在老旧小区的111户改造中落地。”朱宁说。
此外,针对老旧小区外窗、阳台的原有设计问题劣化现状,朱宁借鉴国外类似部品的设计与施工方式,研发了具备构造防水性能和良好保温性能的外窗和阳台模块,并在样板间中获得实施;并且,依托于工业化产品所提供的装修材料,朱宁进行了装配式内装修的尝试,实现了快速、整洁、美观的装修。朱宁说,目前,这些技术已经获得了中试批量推广,并已在多层居住建筑改造中应用。
看着一栋栋老住宅楼在自己手中再度恢复“生机”,朱宁说,他有种深深的满足感。他还说,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渐进式、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现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后,朱宁参加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针对老旧小区居民出行难,老旧小区多层住宅电梯增设困难等问题,参与新型“梯—井一体化”电梯产品的研发。他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这个研究团队还将进行产品与老旧小区多层住宅连接的适应性建筑设计,并提出电梯装配化施工方案,把电梯增设中若干关键技术难题攻克掉。
立志前行,定会一路披荆斩棘,并收获最终的成功。为追求心中理想的改造方案,朱宁以目标为指引,飒沓前进。
教研相长
2017年暑假,对朱宁来说是个热火朝天的“赛季”,从北京到浙江安吉再到四川德阳,连续三场国际国内建造大赛,朱宁都被委以重任,带领学生团队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加。
在2017年6月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于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北京市建造节中,朱宁带领清华大学学生们连续两天两夜搭建的“榫卯之方”,将“孔明锁”传统木工工艺拓展到空间塑造,一举拔得头筹。还未喘息,在浙江安吉举行的“竹建筑建造大赛”和在四川德阳举行“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接踵而来。在炎热的七八月,尤其是开赛后的20多天中,往返于浙江与四川成了朱宁的家常便饭。他说,在安吉,经过亲身体验竹材加工工艺,清华大学学生们创作的“圆形的风景”方案,结合竹建筑产业深化实施,落地成为集环境、空间、功能、结构为一体的出色作品,最终在13所高校竞争中夺得桂冠。与此同时,国内外22所建筑高校于四川德阳“华山论剑”,清华大学组以“知物筑”为比赛方案,倡导在保留旧有建筑记忆的基础上更新房屋结构系统,实现新旧融合。在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组最终收获了此次大赛的优秀奖。
作为指导老师,在诸多的建造比赛中,朱宁带领学生因地制宜地将建成环境作为设计的先决条件与有机要素,赋予乡土材料新的表现形式,塑造更安全、更舒适、更美观的建筑空间,延续乡土基因,树立地方文化品质。
时至今日,当回忆起有关比赛的种种,朱宁说要关注学生们设计方案的进展,更要关注学生们在建造期间的安全与健康,各种搭建过程历历在目。他对记者说,清华大学把教师定位为研究型与教学型。而他位属后者。作为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师,朱宁希望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的项目工程,能实实在在地在工程实践中融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我不希望建筑学的学生只埋头在理论和图纸中,更希望他们能走出去,多做一些‘接地气’的事。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尽快能独当一面。”朱宁说。
做建筑研究很辛苦,一点点创新都需要产业链上的所有人员理解支持,这是朱宁的切身感受。如,定制的橱柜和最初的设计相差甚远,就不得不自己抄起锯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还有各种管线设计、同层排水等问题都需要在工地上解决......虽然辛苦,但能够赋予老旧建筑新的灵魂与价值,他也甘之如饴。展望未来,在走好当下之路的同时,朱宁更希望能搭乘人工智能发展的快速列车,为老旧小区更新带来新的灵感。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