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十二载风雨兼程 铸环境金牌团队

    发布时间:2019-05-17

——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  胡 敬
  
  
  从历史角度看,城市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城市的命脉,健康的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的水体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
  有这样一支团队,始终心系祖国,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这样一支团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致力于生态污染防治事业的一流人才,催生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成果;有这样一支团队,以不竭的创新精神奔跑在科技突破和产业实践之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画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股业界“清流”——便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带领下,成立于2007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十二载孕育“小楼精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二校区环境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幢掩映于树影中的白色小楼,这是任南琪院士主持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技术实验平台。“小楼”不大,却见证了任南琪及其团队12年来的艰苦跋涉,见证了他所带领的课题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曲折历程。实验室在十几年如一日的科研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与专业文化和精神一脉相承、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内核的“小楼精神”。
  任南琪院士曾经这样阐释“小楼精神”的内涵:“做人第一”的思想品行教育,“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方式,“不拘一格”的成才教育思路,“宽容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海纳百川”的团队建设准则。
  放眼全世界,生态污染的治理之路都绝非轻松。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正是秉承着“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和弘扬“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海纳百川”的精神,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基地、提高我国在本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从小楼中起步的实验室经过10余年的发展,积极探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打造出一支响当当的科研铁军,涌现出一批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人才。
  
十二载涌现科技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国家如此,行业也是如此。
  回望12年来实验室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一个10多人的水处理研究室,跃升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又有应用学科的内涵,研究的范围也从水污染防治扩大到涵盖整个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化工、材料、生命科学等相关的广大领域。能够完成这些艰巨任务,正是依靠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实验室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百千万国家级人选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3人、新(跨)世纪人才21人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以各类人才计划入选人员、博士生导师为学术骨干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70岁以下研究人员的博士化率达到了100%,并且都具有国(境)外学习和工作经验。
  团队之道,上下同欲者胜!他们围绕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水质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环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批“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6年),并获得了国家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全国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级环境教育示范基地等大大小小的荣誉和称号几十项。
  
十二载打造国际一流
  这些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奖项,实验室几乎都有染指,但团队成员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看来,荣誉不过是对科研者艰苦付出的一种肯定,并不代表着奋斗的结束,而是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行的助推器。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研究上,更要解决国家的节能和环境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是实验室每一位成员共同的信念。
  为此,实验室以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流体力学和环境科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拥有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围绕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水质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环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水处理与资源化及能源化、环境生物过程工艺学与系统生物学、安全饮用水与控制技术等10个研究团队。
  实验室结合当前国际关注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发展趋势,凝练领域内重大科学问题,先后获得了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原“973”项目、原“863”项目、科技部重点水利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支持,在各个领域全面出击,多点开花,12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曾几何时,发展环保产业的情形往往是“两头热,中间冷”——国家很重视,企业很积极,但高校学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却往往断档。2010年,实验室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联手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这一次强强联合,形成了崭新的运营模式、雄厚的基础与科研力量,为今后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也引领中国环保行业就此走进一个新的时代,通过成果转化及服务解决了企业沉淀多年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将淤塞多年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使产业化落到了实处。
  实验室成员明白,要想持续产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成果,就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0年间,实验室注重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先后成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生物能源、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中俄生态环境等9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每年举办(承办)国际会议2~3次,互访或参加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上百人次,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
  从2012年起,在实验室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工程院、国际水协联合哈工大每两年举办一次城市水科学论坛,以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需求,发挥院士、专家智慧,积极探索城市水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规律,为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发展把脉,形成中国水科学与技术发展路线图,推动中国水环境问题的解决。截至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了3届,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2018年1月,由实验室主办的“具有生物累积特性的持久性有毒物质国际研讨会暨北极环境研讨会”在哈工大举行。由哈工大牵头的“北极环境与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JRC-AEE)”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我国高校中成立的第一个北极环境与生态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世界水平的北极环境与生态研究中心,为北极环境与生态的前沿研究提供平台。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同时,实验室还主动承担起普及与环保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育人使命,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超过千人。2013年,经原环境保护部、教育部专家联合评审,实验室被确立为全国首批80个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
  在任南琪院士和他的实验室同事们心中,生态环境治理不是一场百米竞赛,更像是一场马拉松。12年不长,上下求索跬步才起;12年不短,突破和创新是实验室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荣誉承载过去,开拓旨在未来。久久为功,一个12年,两个12年,还会有更多的12年,在生态治理的路上,实验室同仁们的脚步永不停息。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