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4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于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
科考共完成了5个热液区及2个异常区的深海水下实地勘察,获得了大量高质量、高分辨率的海底热液活动视像资料,采集了丰富的热液流体、硫化物、基岩以及热液大生物样品,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深海热液科考成果,为深入研究现代海底热液流体系统的物质循环、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样品。
此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共下潜作业62次。其中,2018年12月在西南印度洋单月下潜作业25次,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史单月下潜作业次数的新纪录。在位于高海况的西南印度洋西风带完成了连续15次下潜作业,实现了6~7级海况下的安全回收,多次完成了夜间布放、回收,完全具备了应急连续下潜的能力。此次科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大幅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棕榈叶化石推测出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该成果于3月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科考队在藏北伦坡拉盆地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采集到了这一叶片化石,整个标本长度达1米,叶脉清晰可见。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它们根本无法存活,能在青藏高原发现棕榈科植物化石,实属罕见。
研究人员结合现生棕榈科植物分布区,分析了制约其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并利用古气候模型模拟了13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后,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在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峡谷,峡谷里生长着棕榈,而峡谷两侧则是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这一峡谷地貌直到约2300万年前才逐步消失,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逐渐抬升,并超过了4500米,最终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高海拔荒原。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幅度,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曾用同位素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中部在3500万年前已经达到了接近现在约4500米的高程。棕榈化石的发现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也为学界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中澳研究发现新的快速射电暴
中国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它发生时间早、能量高,将帮助天文学界增进对快速射电暴现象的深入理解。
快速射电暴是指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线电波短暂且猛烈释放的现象,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释放出巨大能量。2007年,天文学家邓肯·洛里默等人利用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数据中心存储了近30年的射电搜寻数据,是研究快速射电暴等天文现象的“宝库”。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及西澳大利亚大学同行合作,在帕克斯射电望远镜“麦哲伦云”巡天数据的处理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 010312。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通讯》上在线发表。
这个新的快速射电暴发生于2001年3月12日,比2007年“麦哲伦云”巡天数据中发现的第一个快速射电暴FRB 010724发生时间还早了4个多月,在所有已报道的快速射电暴中是第二早的。研究人员计算了这一新的快速射电暴的各向同性能量,结果显示这是目前已发表的能量最高的快速射电暴之一。
目前,全球已观测到60多次快速射电暴,尤其迄今发现两次重复发生的快速射电暴更成为全球热议的“神秘信号”。这种现象已成为人类探索遥远宇宙的“新探针”。研究人员称,对快速射电暴物理起源的探索,将拓展人类对极端物理条件下致密性(中子星、黑洞)行为和性质的新认知。
我国最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3月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获悉,我国新研制的200吨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这一成果可应用于未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改进型。
这是四院瞄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需求而研发的目前国内装药量最多、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固体发动机。其壳体,直径为2.65米,装药量达71吨,采用先进工艺,由非金属材料通过缠绕方式成型。相比以往型号所用的金属壳体,其强度更大、质量更轻,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比冲。
2009年,四院在集团公司总部及总体单位支持下,成功研制了当时国内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2米、装药量35吨、推力为120吨。其成功研制,直接推动了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首型全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的立项研制,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向宇航运载领域拓展的重要里程碑。
与之相比,新研发动机的装药量增加了一倍。装药量从35吨到71吨,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加法”,其中包含工艺、装备、操作方法上的多项创新,以及参数、状态、火药配方的调整。多项新技术的采用,使该发动机的综合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为我国未来固体运载火箭提供更强劲、性价比更高的先进动力。据悉,其将使改进型长征十一号火箭的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420公斤提升到1.5吨左右,并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2018年我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明确指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118亿元。
科技部负责人表示,2018年我国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凸显。
嫦娥探月、北斗组网、航母海试、鲲龙击水2018年,不断涌现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以及高水平“双创”的打造,我国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迸发,新动能持续积聚壮大,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7万亿元,科技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动能,65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4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科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