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发布时间:2019-09-20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最高束流地下实验设施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强流高压型加速器通过验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该装置核心部件为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强流高压加速器制造技术。该加速器将安装于锦屏深地实验室,投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上束流强度最高的地下实验设施。
  锦屏深地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为暗物质探测、核天体物理、中微子实验等重大基础性前沿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有望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世界开放的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强流高压加速器安装于锦屏深地实验室后,将吸引大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团队利用该设施开展物理实验,有望在相关领域做出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形成的高压加速器技术,也可应用于离子注入、核材料辐照筛选、材料改性、中子产生等多个领域,将对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悉,在加速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了强流离子产生、强流离子束加速和非拦截束流测量等关键技术。该加速器可以产生质子和氦离子等多种束流,运行稳定可靠。目前,该加速器产生的质子和氦离子束已经用于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项目的地面实验,累积开展物理实验近400个小时。
  
国内首次解析鱼类卵胎生的进化特征
  日前,中国科研团队发表研究成果揭示鱼类卵胎生的进化特征,这是国内首次解析鱼类卵胎生的进化特征,为理解动物卵胎生和胎生生殖模式的进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实,许氏平?仔鱼孵化前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不仅有卵黄提供的营养,而且还有来自于卵巢的营养供应,其繁殖方式是从卵胎生向真正的胎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许氏平?是卵胎生繁殖还是胎生繁殖一直没有定论。该物种雌雄鱼11~12月交尾后,精子进入雌性的卵巢腔中,等待至次年的3~4月卵子成熟后才进行受精,胚胎在雌性卵巢内经过1个月左右的孕育孵化后,母体直接生产仔鱼。这种特殊的生殖特性为研究鱼类卵胎生的进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课题组以此为出发点,利用全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分析,解析了其基因组特征和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表达谱,利用免疫荧光杂交等技术对卵巢中的精子进行定位。研究发现,许氏平?交尾后的精子被固定在卵子膜表面的透明带蛋白(ZP)层中,其基因组中孵化酶家族基因成员(HCE1-like)发生了扩张,这为消化透明带蛋白释放出精子做了充足的准备;许氏平?卵巢膜中“妊娠”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以及与胚胎植入相关的基因(如胎盘形成、血管形成、氧气运输等)显著富集或者特异性高表达,且卵巢中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这暗示着许氏平?卵巢有类似于胎生动物的子宫及胎盘的功能,可为胚胎提供营养和氧气。
  
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正式启用
  5月26日,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北京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客工场、中关村信息谷等首批科技服务机构签约入驻创新小镇。创新小镇旨在搭建人才与创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打通技术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怀柔科学城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目前已吸引了多个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研究团队,集聚了多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这些创新主体通过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出了一批原创科研成果。
  创新小镇位于怀柔科学城中心区,毗邻大科学设施和研发平台集群。依托丰富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创新小镇将集聚一批有实力、有资源、有专业化团队、有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政策链、高精尖产业链的对接,助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入驻创新小镇的北京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等近10位领军科学家和创新企业家联合怀柔科学城公司共同发起,以发挥海外归国创新创业人才主体力量的新型研发机构及产业化转化机构,打造怀柔科学城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当天,怀柔科学城创新中心同时揭牌成立。据悉,创新中心由科技产业中心和创新展示中心构成,以促进怀柔科学城快速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创业企业中科科翼等10余家企业正式签约入驻创新小镇。
  
多个中国城市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力引领者行列
  《2019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全球20座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稳定贡献超过全球1/4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城市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力引领者行列。
  该调研基于入选“自然指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数据,以主要反映科技原创力的“作者计量”分值和主要反映科研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值为指标,对全球包括纽约、波士顿、东京、巴黎、北京、伦敦、上海、首尔、悉尼、多伦多在内的20座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2012年—2017年,这20座科技创新城市以占全球不到2.5%的人口,为全球高水平科技创新直接做出了27.3%的贡献,它们主导和参与的科技成果数量占全球总数的63.8%,显示出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城市的创新策源力增幅迅速,在提升最快的前5个城市中占4席,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和香港。北京和上海在高基数上取得了9.33%、7.96%的高增幅。“根据20座城市之间合作论文的数据统计发现,北京与上海正在逐步形成一根强壮的‘科技创新轴’,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一片新高地。”报告发布人、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雪莹说。报告同时提醒,中国城市在顶级科技成就、开创和引领科技创新全球热点、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5月25日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医专家历经10余年持续努力取得的宝贵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人们首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评估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等,并可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可以说,纳入本身对中医药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际疾病分类》历经百年已经过10次修订,并于2007年启动第11次修订工作。在世卫组织牵头组织和技术指导下,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通力合作下,《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最终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病证分类体系,推动了传统医学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传统医学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后,中医药具体对哪些人群、哪些疾病有效,相关数据不仅可以从中国收集,还能在国际上更广泛地收集,因此可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科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