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吴嘉瑞:中药飘香留四季 智者无畏行远程
——记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吴嘉瑞

作者:户 万 吴 彪 张 闻    发布时间:2019-08-05

导读:  中药的临床疗效究竟如何?中药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科学评价与认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嘉瑞多年来潜心从事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性效配伍规律研究,为解决我国中药行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我国中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了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追根溯源,中药学的理论形成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并按有毒无毒和功效特点分为上、中、下三品,人参等许多知名药材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一直以来,中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方剂组合在优选最佳配伍比例和用量的基础上,强化主效应,兼顾次效应,减少副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研制和临床应用由经验组方过渡到在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优化设计组方,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含量,对中医临床组方和方剂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代更迭,中医药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用药之道却一直流传至今,并在现代科学的支撑之下有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医学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百姓对中医药认知度在逐渐提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之下,中药在我国的医药行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优质中药产品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在这一背景之下,随之而来的中药“安全性问题”也在日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中药的临床疗效究竟如何?中药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科学评价与认知?这些问题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投身其中,开展研究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嘉瑞多年来潜心从事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性效配伍规律研究,并取得了诸多引领性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中药行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我国中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幼耳濡目染,步入中医药研究之路
  千百年来,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虽未出生于医学世家,但是吴嘉瑞的父亲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中医药爱好者和簇拥者。在这样热爱中医药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吴嘉瑞对于中医药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深厚起来。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受“阴阳说”等一系列思想的熏陶以及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学开始,吴嘉瑞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那时候吴嘉瑞还没有对中医药进行系统学习,但是在潜意识中,他却对一些基本的中医药知识有了浅显的了解,并决心将从事中医药工作作为自己的理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时,吴嘉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唯一教育部直属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启了他与中药的结缘之旅。本科毕业后,他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相继攻读了临床中药学科的硕士以及博士学位。如今,步入中医药之门已24年,吴嘉瑞一直坚定前行,愈发勤奋地工作在临床中药学科研、教学之中,一刻都不曾懈怠。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临床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理念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中药学是以中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为核心任务的一门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其宗旨是推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全程化药学服务,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中药临床评价和中药配伍性效规律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核心研究任务。”吴嘉瑞说。
  在这一背景之下,从2007年起,吴嘉瑞就跟随我国首届国医大师、首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颜正华先生出诊,努力践行一位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十几年来,吴嘉瑞对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热爱之情愈加浓厚,并在不断实践中锻造了自己医药结合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临床评价,保障安全、有效用药
  从事临床中药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自2007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留校任教以来,吴嘉瑞就一直未曾停止过自己在临床中药领域奔跑的脚步。多年来,他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和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平台开展科研探索,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和中药配伍性效规律研究等方向中创新开拓,建树颇丰。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是药品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手段,也是对新药评价的扩大和延伸。对于患者来说,药物的使用不仅要有疗效,更要保障用药的安全。评价上市后药品的利益和风险,不仅可以为药品的最佳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保证了人民的用药精准与用药健康。
  吴嘉瑞说:“中药安全性问题应客观看待,不应回避也不宜夸大。中药安全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是因为其不良反应数量多或严重,而主要是因为其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复杂,难以准确评价和判断。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的安全性受炮制、药材品种、采集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其不良反应评价更有难度。而这些正是临床中药学科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明显增加,业内、患者和公众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日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开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呼声越来越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评价和安全问题亟待科学阐释和突破。吴嘉瑞自2004年攻读博士起,一直应用大数据研究理念和方法开展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评价研究,特别是应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和多维数据挖掘等国际先进评价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在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吴嘉瑞领导团队深入相关合作医院,对近些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全面系统检索了近40年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共完成了150余项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Meta分析研究,涉及30余种中药注射剂和40余种疾病,纳入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3000余个,患者样本合计30万人次。这些Meta分析研究不仅验证了相关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更筛选出治疗或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社区获得性肺炎、心衰、胃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等20余种疾病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
  在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评价方面,吴嘉瑞依托2014年和2016年中标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作,对多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分析,首次构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决策树、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网络模型,为中医药临床大数据研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联合用药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
  基于以上研究,吴嘉瑞主编了88万字的专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和38万字的专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并于2013年获得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更在2018年获得了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对相关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药注射剂再评价领域的一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吴嘉瑞的研究同时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光明日报》邀请吴嘉瑞撰写刊登了题为“科学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文章。    
  
发挥临床疗效,探索中药复方配伍奥妙
  中药复方配伍是中医药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医学的肇始、成长和发展,中药复方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当今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一个好的中药复方,绝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其包含着中医学独特的医理和思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配伍的多样性,配伍后如何实现1+1大于2?配伍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和规律是什么?配伍后作用机制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学术问题均难以完全通过动物和化学实验予以诠释,需要科学家们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深入探索和挖掘。
  在这一背景之下,吴嘉瑞领导团队在大数据理念指导下,通过海量信息数据挖掘,研究“药性—配伍—药效”相关性,从病证维度、名医维度和中成药维度对中医治疗30余种证候、疾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一方面,他们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治疗肿瘤、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常见病、疑难病的处方和中药七情配伍及药性规律开展深入分析。同时,作为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的学生,吴嘉瑞一直悉心学习钻研颜正华教授的临床经验,对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痞满、泄泻、便秘、呃逆等10余种常见病证的用药规律开展研究,为颜正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发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吴嘉瑞和团队成员们应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开展中药治疗肿瘤等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整合基因表达谱数据挖掘等方法筛选出胃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乙肝、丙肝等相关疾病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了白花蛇舌草、参芪扶正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茵陈蒿汤等中药治疗胃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肝炎的关键成分、靶点、基因、通路,并构建了银翘散、生脉散、四君子汤、吴茱萸汤、参附汤、安宫牛黄丸等20余种中药名方或中成药的网络药理学模型,为阐明这些中药治疗多种证候与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高质量证据。
  基于以上研究,吴嘉瑞主编了中医药领域第一部临床大数据研究专著《中医药临床大数据研究》,并主编、副主编了《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经验实录》《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等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著作4部,相关成果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已被多位院士、国医大师提名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陈可冀院士对相关成果的评价是:“本成果是中医药领域一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对科学揭示中药民族药配伍与药性内涵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教学相长,培育中医药后继之才
  “临床中药学科的发展必须汲取其他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与特长,必须兼容并包,必须融通共赢。”吴嘉瑞说。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形成中医药领域临床大数据研究平台,吴嘉瑞于2018年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大数据”为核心名词的国家级中医药类学术组织——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依托学会平台,他组建了中医药临床大数据和蒙医药大数据跨学科研究团队。不同学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吴嘉瑞对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收获,如今团队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研究中医药首先要明志,即树立为中医药研究贡献毕生精力的远大志向;其次要潜心,即摒除杂念,专心致志地研究中医药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治学的航船达到胜利的彼岸。”一直以来,吴嘉瑞始终将颜正华教授对学生的教诲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牢记,并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身体力行。在10余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先后讲授10门研究生、本专科生课程,如今,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仍然兢兢业业坚守在教学育人的工作岗位中,一刻也未曾懈怠。
  在人才培养中,吴嘉瑞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擅长做实验、有的学生愿意做数据分析,有的学生更想从事贴近临床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关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相关优势。”吴嘉瑞说。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他擅长以目标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他就会明确告诉学生,在3年之内要完成怎样的目标,每一年的分解目标又是什么,以减少学生在求学以及科研的过程中的迷惑和茫然,让他们更有使命感、奋斗感和方向感。
  “睿智、平和、谦逊、幽默”是学生们对吴嘉瑞最多的评价。一直以来,吴嘉瑞始终保持着和学生们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不仅构建了和谐团队关系,也调动了学生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时光如梭,薪火相传,迄今为止,吴嘉瑞已经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其中已经毕业17人。
  在本科教学中吴嘉瑞也取得突出成绩,他两次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比赛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比赛(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组)二等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同时,吴嘉瑞还带领本科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培养他们的科研方法、科研意识、科研思路、科研能力,为构建一支良好的科研梯队打下了坚实基础。吴嘉瑞指导的本科生已经以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4.1的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指导本科生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三等奖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届“杏林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万里云天万里路,仗剑杏林寄征途”,吴嘉瑞用坚实的脚步在临床中药学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常说:“科研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将更多的研究成果服务行业,奉献社会,造福人民,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如今,吴嘉瑞正在带领团队与国际、国内多个学术团队合作,开展中医药生物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再评价研究,这些研究面向行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优势,相信这些研究的成果将为临床中药学科的科研创新注入新的能量。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一株株中药植物,无论高低荣枯,在研究中药的人眼中,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始于兴趣,终于责任。跋涉在中药学的研究长河中,吴嘉瑞还有很多的目标想要实现,而他愿做一位坚毅勇敢的行者,上下求索不倦,为中药学学术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懈前行。科
  
专家简介:  
  吴嘉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副主任。197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岐黄学者张冰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传承分会副秘书长等。是SCI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客座副主编和《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从事科研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1篇文章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5篇文章入选领跑者5000,SCI收录论文近60篇,主编的学术著作累计近300万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独立完成人获得中国药学会生物医药青年奖,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当选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