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发布时间:2019-10-12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到2017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是2009年新医改工作中心之一“强基层”期望达到的目标。《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地/县300强医院的床位数均值已远超国家三甲医院的床位要求。
  如今,我国大医院门庭若市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多数大医院的医生仍超负荷工作。顶级医院的“虹吸效应”不仅吸走了基层医院的人才,也同步“掏空”了基层医疗的病源,进而降低了分级诊疗的可及性。
  在我看来,分级诊疗之路难行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较不完善,“自负盈亏”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同地区、同级医院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上下级医院之间存在间接竞争关系,医院对分享医疗技术、医疗资源存有芥蒂;三是部分患者追逐优质医疗资源,不信任基层医院。
  怎样推进分级诊疗?我认为,技术下沉是关键,利益共享是动力,IT技术是工具,政府引导是方向,社会参与是增量,通过HIT(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技术推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是实现分级诊疗和构建医联体的核心关键。
  
王恩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
  AI(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也开始井喷。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从2018年起,金融、传统企业和政府用户,在人工智能基础架构领域的采购量超过了互联网,并且这个趋势还会保持下去,尤其中国在安防方面的需求是巨大的。
  这些变化使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人工智能会带来巨大潜力,今天不用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发展上会遇到困难、遇到瓶颈,甚至发展不下去。但是产业AI化需要解决生态问题,要让人工智能进入各个传统产业,不能仅仅靠技术本身,生态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在现阶段,中国的AI投资已经跟美国基本相当,但在核心技术的投入和面向应用的深度研究方面,中国还有差距。现如今,国内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都是单点、单技术的应用,像人脸识别、考勤打卡、交通监控管理等方面用得比较多。而在美国,AI可以用来改变业务流程,与其他技术整合应用,他们会应用到金融业的风险管理、证券行业的高频交易等,改变这些行业的应用模式。
  在我看来,应用是AI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最大的机会,要从根本上解决应用的问题,要建立开放融合的人工智能生态,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软件,产业的上中下游要紧密配合,面向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向终端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才能让人工智能用起来,用好它。
  
杨志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海南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在因海而生、向海而强的高质量发展路上,如何实现蓝色跨越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在我看来,沿海地区如何制定区域战略规划,实现空间的拓展和经济的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点。而如何实现蓝色跨越与蓝色崛起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亚是中国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区域。蓝色经济会使三亚形成新的陆海统筹优势,它不仅突破了陆海分割对立的思维,而且形成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为我们搭建起蓝色经济发展的区域平台,促进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沿海地区形成日益增强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空间优势、新兴产业优势、先行先试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得海洋生态遭到破坏,全球每年有115万吨~241万吨塑料垃圾从河流进入海洋,而海洋塑料会破碎成更小的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海洋保护与治理迫在眉睫,海洋开发要进入新时代。我认为,无论是发展蓝色经济,还是清洁和保护海洋,任何一个国家仅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完成。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技术转让及知识共享,各国才能在立足海洋、注重环保的基础上制定出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政策。
  
陈联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火山喷发、台风、海啸、地震等为地球急性发作的自然灾害。干旱、沙漠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是地球上的慢性自然灾害,它往往是地球气候演变影响的后果。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短波辐射和地球辐射到太空的长波辐射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但如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球向太空的长波辐射,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失衡,支出少于收入,产生了全球变暖。结果会使水汽蒸发量增大,地球上的一些地方会发生干旱、沙漠化,另一些地方会发生大暴雨、洪水泛滥,两极海冰变薄、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岛屿和海岸。据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持续。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人类该如何科学应对?我认为,第一,要加强对不同灾种的监测,创新和研制新的仪器装备,探测得到的数据要可靠,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第二,加强对不同灾种的科学研究,探索不同灾种活动的自然规律,研制有效的预报技术方法。第三,提高业务预报的准确率。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最为关键的一点,虽然难度很大,但要努力克服。第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第五,提高改进应急防灾的组织和防御措施。科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