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0
——记教育部“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
□ 刘有婷
巍巍乎昆仑之巅,浩浩哉三江之源。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树立生态价值理念,自觉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育部“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希来教授看来,生态环境保护要从根源入手,而三江源地区所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亟待探索的生态奥秘,一直在吸引着他与团队成员投身其中。多年来他引领团队成员们持续创新探索,针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
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草定畜、优化控制放牧生态系统以及发挥不同生态系统的优势,全面促进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筑梦三江之源
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在新时期,如何守护这一方净土?从事科学研究以来,李希来从未放弃过探索与思考。
“三江源这一珍贵的祖国生态腹地,想要对其进行生态保护仅靠个人之力是很难成行的,需要结合多背景多学科科研人才的力量进行攻关。”李希来说道。而由他作为团队负责人的“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保护团队”就是在这一现状之下应运而生的。
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这支科研创新团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人,其中博士24人,硕士6人,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兴人才加入。多年来,他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念不断创新前行。在研究中,他们紧密结合三江源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实际需要,形成了三江源生态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三江源区土-草-畜草地系统养分流动与平衡、小型哺乳动物爆发机理及其与三江源草地的退化和恢复3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如风沙侵蚀等现象,急需开展相应的监测评估以及综合整治工作。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完成的“黄河源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研究”项目研究中,李希来团队首次建立了三江源风沙侵蚀-植被动力学模型,据此做出了植被-风沙侵蚀预测风沙活动变化趋势,揭示了三江源水系-湿地-草地-沙漠化的动态关系及控制条件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基础问题。团队首次研究并建立了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动态演变的网格模拟模型,预测了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与时间,提出了秃斑地和植被覆盖率是黄河源区草地退化评价的两个主要指标;定量评价了高寒草甸植被固土护坡效果,验证了退化草地优势种植物根—土复合体强度值大小与高寒草甸退化的关系,为黄河源生态演变与保护提供了依据。该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在青海大学李宗仁、李希来、乔有明、胡夏嵩等教授的带领下,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的两国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撑下,共同引进了Jim Moir、Keith Woodford、Sharon Lucock、Alistair Black、Phil Rolston和Racheal Bryant等多位国际一流学者和林肯大学博士参与研究,提出了应用豆科牧草改良草地营养流的途径,并引入了几种抗寒牧草品种,研发了高原草地营养流改良技术,提升了高原地区草地营养研究与改良实践水平。项目实施区的畜牧业产值得到明显提升,为黄河源生态环境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并为将来建立高原草地国际研究基地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学术队伍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水平。两国合作交流模式获得新西兰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比尔·英格利希和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的好评,是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
引智共促科研创新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虽然地理位置并未处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但这并不妨碍李希来团队与国内外的优秀团队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他们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开放学术交流机制,还邀请到国内以及国外(包括新西兰、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专家近40人,来青海大学进行科学交流并举办相关学术会议,在拓宽了团队科研人员的科研视野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团队的科研实力。
作为最早关注三江源生态退化与研究恢复技术的团队之一,30余年来,李希来团队一直在从事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对高寒草地植被、土壤、鼠害防控、草地退化机理和植被恢复技术都有足够的积淀,取得了较多成果。
近些年来,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过程和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将科研经验“引进来”的相关背景下,更大程度上发挥团队的科研能量,李希来团队一直在思考、在实践。
2018年,他们顺利申请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三江源生态演变与修复保护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在这一项目的支撑下,他们与清华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三兄弟”合作,促成了“三江源生态演变机制与修复保护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的顺利建成,在基地成员的支撑下,在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分析、生态过程解码和恢复与保护技术的研究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攻关。
一般来说,高寒环境条件下的脆弱生态系统,主要由高寒湿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构成,除高寒湿地呈镶嵌性分布,其余草地均呈现地带性分布。三江源区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而高寒草甸则是其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截至2014年,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面积仍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21%。目前,三江源区黑土滩和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通过这一项目的建设,今后他们将立足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全局,从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和生态过程等众多因素去研究退化驱动力,深入阐明三江源高寒草甸系统营养流与平衡、植被重建与退化草地修复机理、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揭示三江源生态演变的规律,提出源区高寒草甸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出三江源区河流地貌、环境、生态综合管理对策和咨询建议,形成源区典型区域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熟技术体系,以此来制订科学合理、经济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三江源区河流环境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案。
初心不忘谱就新篇
汩汩流动的三江之水,融汇着李希来团队的科研梦想。从故乡河南来到青海,不知不觉李希来已经在这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并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多年来,他马不停蹄地行走在科研一线。自2013年开始,团队已顺利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并已初步整理出68篇中文学术论文、21篇英文学术论文,其中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3篇,SCI论文19篇。
在人才的培养上,团队成员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开设主讲课程,将本领域前沿研究结果、团队科研成果等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青海大学一类建设课程及1个三类建设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编实验教材3部,参编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2014—2019年间,他们共培养了26名硕士生,6名博士研究生。
经过多年的创新开拓,由李希来负责的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保护团队已经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创新团队、青海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原生态修复国际合作创新团队”、青海省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小高地”等建设团队。2014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Gary Brierley教授荣获青海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2017年团队顺利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希来本人获得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而这便是对他们多年来辛苦付出的最大肯定。
生态之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如今的三江源正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作为绿色生态的守护者和建造者,李希来团队还将坚守在这片阵地之上,不辱科研使命,不负祖国重托。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