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点亮生命之光

    发布时间:2020-05-10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SKLID)于2005年3月22日经科技部批准正式成立且进入建设时期,2011年1月7日通过评估,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生命筑墙
  SKLID紧密围绕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大需求,以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预防控制现场工作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入手,密切结合现场,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技术平台和网络化技术。实验室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中心,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核心技术和理论指导,能够在重大传染病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排忧解难。
  SKLID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直接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直接从事我国传染病应急事件调查处置、直接服务于传染病现场调查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除了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外,还要承担中国CDC下达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任务,应对传染病重大事件。在我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要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和进化研究、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机理研究、重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支撑技术研究、未知病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等。研究病原体的种类最多,包括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的主要病种及其病原体,如鼠疫、霍乱、艾滋病、炭疽、流脑、朊病毒病、痢疾等,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朊病毒、HIV、无形体、猪链球菌等。近年来发现和命名了140余种新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实验室成立以来,为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如H5N1、H7N9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C群流脑暴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西尼罗病毒等,获得主管部门、社会和国际组织的好评。同时,还发现和阐明了一些传染病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Lancet、PNAS、e-life、Autophagy、Plos Pathoge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
  
四大研究方向
  1.重要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和进化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与宿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发生不断的变异和进化,包括病原体对人群的适应、毒力的增强、产生新的优势流行株等,导致流行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因此,研究病原体的变异和进化,发现新的分子识别标志,对于了解优势菌毒株变迁进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疫情发展、设计预防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实验室在分子水平上对流感病毒、艾滋病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O157:H7、SARS冠状病毒等重要病原体,进行长跨度、大范围、远视野、高通量的进化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流行期、不同地域、不同疫源地、不同宿主的菌毒株的特点,探讨流行菌毒株间的亲缘关系、致病性基因的差异,分析菌毒株变异的特征,研究进化趋势。同时,研究也将利用环境和地理信息,结合易感人群、媒介生物分布等有关信息,将生物信息学和地理信息分析手段有机结合,用于进行我国重要传染病病原体的进化研究,并应用于传染病暴发的鉴定、传染源的追溯、传播链的确认、扩散范围的判断、发现新的流行菌毒株,以及为疫苗设计和应用提供信息。
  2.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机理研究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恐慌。从病原学的角度,新病原的出现往往又蕴含了一定的必然性。基因的水平转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压力,以及生态变化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具有新的致病能力和传播特征的菌毒株。SARS-CoV、大肠杆菌O157:H7等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研究细菌毒力岛、噬菌体等可移动遗传因子在微生物间的转移过程、范围和趋势,分析病原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形成、演变过程,监测细菌毒力岛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的动态,探索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了解、诊断、控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3.重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支撑技术研究
  传染病控制的最高境界是预防,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了解传染病流行状况和规律,掌握先进的检测诊断技术,拥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及免疫制品,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3个最重要的手段。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方法,如蛋白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方法,为全国传染病和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及时监测我国重要传染病及其相关病原体的分布和变异趋势,对一些可能再发或新出现的传染病提供有效预警,从而能够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预防控制措施中,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安全、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具有保护性的人源抗体,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或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预防控制传染病首先需要了解传染病的发生,确定流行的规模,传染病的诊断、检测和鉴定技术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未知病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
  主要解决应对未来的世界性新发传染病的诊断问题。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许多没有病原学证据,被定为不明原因性疫情,留下了难解之谜。缺乏分离和发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技术平台和方法,或者分离到了疑似病原性微生物,却无法及时鉴定。因此,应该发展先进、敏感、高通量的技术手段,解决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发展以生物芯片为基础的未知病毒的高通量快速筛查、分离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包括2000多个种的细菌16S rRNA基因数据库,发展非培养性病原性细菌鉴定系统。在发生新发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能够很快将未知病毒鉴定到属的水平,缩小范围,继而分离和鉴定病毒;能够对临床标本直接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使用序列信息,进行筛查、鉴定和分析。目标是发现新的病原性微生物,使我们国家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重视学术交流
  2019年12月18日,由SKLID主办的“2019年青年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重点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青年学术交流会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重点实验室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充分强调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验室的未来。指出疾控的青年工作者们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学生,更是疾控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核心的科技竞争力。
  经各课题组推荐共23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报告,评委对每位报告人进行现场指导和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经过11位评委无记名投票,艾滋病组的“HIV特异性CTL过继性治疗在停药后病毒反弹恒河猴模型中的研究”报告获得一等奖;医院感染组的“我国艰难梭菌流行及遗传进化特征研究”和腹泻病组的“社区获得感染及健康人肠道沙门菌介导的耐药播散”报告获得二等奖;新病原组的“中国昆明滇池红嘴鸥携带李斯特菌的调查及其传播规律研究”、腹泻病组的“O4:K12血清型副溶血弧菌种群中的多谱系共存”和结核病组的“一个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基因标识”报告获得三等奖。
  此次会议还对重点实验室的各位PI进行表彰,为获奖人所在课题组的PI颁发“最佳指导奖”,为连续3年(2017、2018、2019)有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交流会做报告的PI颁发“最佳组织奖”,为连续两年(2018、2019)出席青年学术交流会的PI颁发“敬业PI奖”。
  此次会议交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增加了各课题组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各课题组之间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疾控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无论什么时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都事关重大。有健康的民族才有健康的国家,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下,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