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别把气溶胶妖魔化

    发布时间:2020-05-25

黄雪霜

  
  
  在2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首次明确提出气溶胶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消息一出,“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的论调慌慌张张地占据了网络。论调吓人,但真的是这样吗?别慌,先听听下面这些知识点。
  
气溶胶有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如果你没听说过气溶胶,你一定听说过它的“亲戚”PM2.5。但气溶胶不只是固体微粒。当人们日常说话、大笑、唱歌、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液滴也会形成气溶胶,其粒径大小常常在100微米及以下,就像是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打的喷嚏越大,声音越响,喷出的气溶胶有可能就会越多。
  “新冠肺炎”患者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
  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体内,这就是为什么麻醉医生现在插管必须要有面屏保护,插管时人体呼吸道的正压会让气溶胶涌向麻醉医生的面部,风险可想而知。
  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活性,并且在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下漂移到远方。若是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气溶胶传播不容易
  新型冠状病毒想要通过气溶胶传播,也没有传言中那么容易。
  首先,距离是关键。目前从我们已知的基础研究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很像。可以借用SARS病毒的传播作为借鉴。从一些研究SARS的论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信息:SARS病毒能够经空气传播;距离患者1米之内的空气,具有感染活性;但是距离感染源1.5米外的地方,病毒就很少了,而且传染性也降低了。
  其次,病毒存活和温度、湿度等有关。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病毒越不容易存活。
  另外,还与气溶胶颗粒的存在时间、浓度、密度、大小、是否可以到达肺泡等很多因素有关。
  所以普通大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恐慌。
  
科学防护最重要
  普通民众不用太过于焦虑,老实待在家里,等待疫情消失,是最安全的做法!
  如果一定要外出,请务必要戴口罩!密闭空间最有可能聚集气溶胶,不管是有人还是没人。人群密集地区戴好护目镜,小心不是过错!
  室内加强通风,可以有效稀释病毒气溶胶颗粒的浓度,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空气干燥,切断病毒的“温床”。留意中央空调的循环方式,气溶胶传播可以导致病毒从这个房间窜到另外一个房间!卫生间也要勤通风,同时记得封堵地漏!
  在公共卫生间上厕所时要戴口罩和留意通风。因为水流冲洗厕所,最容易形成气溶胶,而且公共卫生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不好。如果前面有过一个病人如厕,很容易在厕所间形成有传染性的气溶胶。
  在外尽量和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手不要到处乱摸,也不要在洗手前去摸自己的鼻子和眼睛,同时要勤洗手。
  最后,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更应该小心。除了更严密地防护,要在医院内建立起防范空气传播的制度,加强换气、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改善空调系统、过滤空气和消毒空气。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