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9日下午16:00-19:30,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健康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健康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具体承办。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500余人注册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学院秘书长弗兰克·东特先后致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
吕昭平在致辞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将是推动健康、韧性城市和人类住区建设的有效工具。他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健康城市”主题,邀请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围绕健康城市规划制定、治理水平、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等议题集思广益、交流研讨,很有意义。希望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安全风险,共同探讨和反思现有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全球城市治理的提升和革新。二是推动以科技创新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吕昭平书记强调,健康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课题,对推进世界各国更好的开展合理预防、系统防疫、立体施策有着重要意义。
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向全世界展现城市规划应对疫情工作的重要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其中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城市地区。对于那些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缺乏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的人口而言,这一情况显得尤为严峻。然而,新冠肺炎并非不可战胜。城市作为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规划师的努力下,城市居民的住房、用水、卫生、医疗服务、公共空间和其他公共和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改善。从实践出发,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治理城市和人类住区,更有效地抵御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其他挑战。麦慕娜女士还表示,中国城市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对中国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和赞赏,特别是经历了几个月艰难的武汉的朋友们。希望更多国家通过分享资源和知识为这场全球危机做出了贡献。
弗兰克·东特在致辞中指出,所有规划师都要思考未来,如何开展前瞻性的规划。规划师的工作应当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且更好的决策,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城市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一个城市包容,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空间规划与政策荣誉教授文森特·纳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湖北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黄亚平教授先后做主旨发言。
吴志强院士做了题为《疫情冲击下的城市空间治理考验》的报告,分享了关于如何更好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的经验。他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紧密相关,城市规划在关注于社会经济的同时,回归人的安全、健康与环境生态科学,这是城市规划的根本问题。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关于病毒扩散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他指出,全国新冠疫情分布呈圈层特征。假如空间能够进行自组织,用空间阻断传染,那么扩散速度减慢,整个疫情就会大规模下降。时间对疫情来说非常宝贵,用新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城市空间,用空间换时间,也就是换生命。吴志强院士最后提出,城市治理回归城市家园,要提升城市家园的持续能力、免疫能力、韧性能力,只有这样城市才会强大,才会具有生命力。
文森特·纳丁教授的报告以《善用危机:新冠疫情期间及疫后欧洲的城市与空间规划》为题,生动阐述了危险与机遇之间的辩证关系。他首先指出“永远不要浪费危机带来的机会”,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他的报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城市和乡村所受到的影响;二是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方面能做什么。其中,城乡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的变化、基础设施的闲置、商业的受损、办公空间的空置等。而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能做些什么应对,他指出有五个要点:韧性、密度、交通模式、居住模式、社区融合。最后他再次强调,一定要记住努力的前行不要走老路,抓住危机中寻求改变的机会。
黄亚平教授的报告题为《应对新冠疫情和重塑健康城市的武汉规划实践》。报告首先介绍了武汉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历版总体规划对武汉的战略引领支撑作用。黄亚平教授的报告重点介绍了疫情爆发后,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黄亚平教授指出,新冠疫情期间,武汉规划部门依托较好的规划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手段,在救治隔离、疫情分析、社区治理、区域联合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超前启动谋划了疫后重振规划。同时,武汉市精准及时的进行了疫情地图的分析,为了及时调配医疗资源,在充分尊重病患隐私的前提下,武汉规划部门结合多年的人、地、房、产、设施的系统,从市区街道等不同层面对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居住地进行了空间匹配,制作了全市的疫情地图。此外,在探索疫情期间社区信息化的治理、注重了特殊公用设施的共享利用等层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最后,报告介绍了武汉规划局为了及时启动了战后武汉重振的规划转型之路,构筑的“1+5+X”重振规划体系。
随后,大会进入圆桌论坛环节,由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学院主任迪迪埃·温克诚主持。日本科学协会前会长、东京大学荣誉教授大西隆,意大利规划学会国际事务协调人彼得罗·加罗,开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教授哈立德·艾尔·阿德利,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等多位国际权威规划大师们,先后围绕自己国家的经验进行了案例分享,为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献计献策。
日本科学协会前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大西隆的报告以日本为例,介绍了日本疫情的现状,强调了研发并推广疫苗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日本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遏制了疫情的传播。其中主要的措施是呼吁民众避开三类空间:即通风不良的空间、拥挤的空间以及需要密切接触的空间。同时,提出了远程办公及学习对于缓解共交通压力,进而缓解疫情的重要性。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系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副教授的报告以俄罗斯的城镇化切入,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环保与防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城镇规划与规则制定、提供服务标准的制定等。他发现,俄罗斯城市里的人开始更多的离开市中心,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他认为城市生态是一个系统整体,包括家庭、邻里、自然、生态等各类要素,要平衡好人和自然环境,尤其是和本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规划学会国际事务协调人彼得罗·加罗的报告以意大利首都罗马为例,阐明了罗马的空间设计如何在疫情期间保障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他提出,人性化设计的社区的居民能够很好地维持其普通社区的生活。在疫情肆虐的紧急情况下,社区城市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城市活力。为了建设社区城市,规划原则应坚持: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人本尺度社区的公共空间和街道、在建筑首层开设商店、建设绿树成荫的街道等。
开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教授哈立德·艾尔·阿德利的报告从城市的弹性作为切入点,阐明在进行城市抗灾管理时,要突破以往的局限性,将抗灾视为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要素综合过程。同时,面对各种城市功能所面临的挑战,要转变模式,从城市规划推进到社区建设。在后疫情时代,城市战略应采取综合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社交属性、改善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吸引社区参与、改善功能规划、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并建设防灾地图。
圆桌论坛结束后,会议发布了两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段进教授,在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团体标准——《应急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导则》,该导则规定了应急传染病医院的选址和布局、建筑设计、设施设备、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联合国人居署规划、财务和经济处处长劳拉·彼得雷拉,在会上发布了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出版的实用手册——《将健康纳入城市与区域规划》,阐述了为什么要把“健康”纳入城市与区域规划,以及如何将“健康”切实落实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中等内容。
会议最后,吴志强、文森特·纳丁、黄亚平、大西隆、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哈立德·艾尔·阿德利、彼得罗·加罗、段进、劳拉·彼得雷拉、伊丽莎白·贝尔佩等专家围绕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展开了积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