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顶天立地做科研

    发布时间:2020-06-08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分布、迁移、富集与转化的科学。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演化及其地球化学过程均属其研究范畴。有机地球化学是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发展壮大,与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有机地球化学已形成石油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三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准建设,1992年11月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还与广东省共建了第一家由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研究工作重点明确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该所以近代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为主要学科,优先发展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积极开拓环境地球化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海洋地球化学等新领域。十几年来,国家对石油天然气资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和当代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走势始终决定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即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十三五”期间,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和地方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
  1.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研究深层-超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作用与资源效应。“十三五”期间,实验室在保持现有烃源岩地球化学与生烃动力学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其在分子有机球化学、生烃动力学与有机质表征方面的技术特长,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
  2.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研究页岩油气、致密油以及煤成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成因、储存机理和资源评价方法。“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包括页岩有机质的理化性质表征、页岩孔隙表征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等,旨在服务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评价。
  3.环境有机污染过程、效应与管控原理: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过程、风险、效应及其控制和修复原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是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暴露及其生态与健康风险,为国家和地方环境有机污染控制与风险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4.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机制和污染机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包括大气复合污染的烟雾舱模拟、大气有机氮化学、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以及挥发有机污染物与区域臭氧污染控制原理等,旨在服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研究实力不可替代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多年来已在石油天然气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领域和环境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20余项。近些年来,实验室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国外SCI刊物1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领域一直是实验室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实验室在地质体中发现了数十种新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意义,为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有机质成熟度等的评价,提供了新指标。实验室已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东濮盆地、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等其他含油盆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油气勘探和油气成因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1.“煤成烃地球化学”,这项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我国煤成烃理论, 提出了煤成油气的综合判识方法,建立了煤成烃的成烃模式,对我国煤成烃评价与勘探起到推动作用,获1992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地质体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创新性内容包括:在地质体中发现了羊毛甾烷、含硫羊毛甾烷、丛粒藻烷、未知卟啉等新生物标志物;开展一系列新的分子标志物的地球化学应用研究,首次综合应用多项生物标志物指标,划分中国湖相原油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提出了高硫未成熟油的非干酪根成因理论及其证据;将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和理论拓展到环境地球化学领域,鉴定出追踪各种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研究成果深化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应用于石油勘探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实验室瞄准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这一国际环境前沿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建立和完善了微量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系统分离分析方法、质量控制/质量(QA/QC)保证体系,在分析方法和数据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此外,实验室还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大力开展水、空气、土壤、沉积物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水和沉积物中POPs和VOCs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等研究;应用分子标志物和单体化合物同位素等方法用于探讨POPs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源解析;开展了POPs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机理与应用研究。在空气质量方面,实验室注重对室内空气VOCs的研究,探讨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实验室开拓了饮用水中微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
  总之,近几年来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国家任务、提高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成果丰硕。随着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的加大和自身的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与完善,实验室在我国能源建设、环境保护的研究中将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2人,其中科研人员53人,技术支撑人员18人;现有在站博士后2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3人。实验室在培养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实验室有17人经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为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其培养的青年人才已经承担起了实验室科研、管理的重任。
  长期以来,实验室还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曾成功地举办过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交流。同时,实验室还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实验室出国讲学、考察访问、进修、学习、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等有上百人次,邀请外籍学者、专家来室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等近百人次。这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出成果、出人才及学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今,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设成为一个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其拥有一批素质较好、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和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已形成一支学科配套、新老结合、配合默契的研究队伍。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精神是“学,思,锲而不舍”(已故傅家谟先生的座右铭)。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服务于化石能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