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稻丰民乐为始终

    发布时间:2020-07-21

——记河南农业大学水稻科技创新团队
吕腾波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粮食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不言自明。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水稻在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河南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7800—9000年前已大面积种植水稻,现常年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宜籼宜粳,但水稻生长期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稻产量、品质年际间不稳问题突出。因此,20世纪3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应运而生。多年来,团队立足河南、服务全国,围绕制约水稻生产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团队现负责人赵全志,是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已从事水稻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近30年。
  秋收万颗籽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稻生产大国、大米消费大国,高产始终是水稻科研人员及稻农的不懈追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要求也随之提高。
  赵全志介绍说,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稻穗越来越大、籽粒越来越多,但是下部弱势籽粒的充实度却比较差,这不但影响产量,还影响品质。因此,针对弱势籽粒充实度差的内在机理不清、栽培调控技术缺乏,导致大面积种植时水稻产量潜力无法充分发挥这一科技难题,他带领团队历经23年的研究,解析了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度差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团队通过将传统作物栽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物化产品,建立了水稻“源库质量”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了氧氮互作、化学调控等提高大穗型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度的关键技术体系。利用该栽培理论和技术,多次创造了大面积高产纪录。相关成果于201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优质又抗病
  品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始,赵全志团队围绕水稻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优质抗逆品种选育和减灾稳产技术研发开展系统研究,并创建了黄淮稻区优质抗病粳稻“六位一体”复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稻米品质和抗病性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他们选育了3个优质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方欣1号、方欣4号、豫农粳6号,其中方欣1号达国标一级优质米,荣获中国稻米博览会“中国十大金奖大米”第一名,并对稻瘟病免疫。相关成果于201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至今,团队已经主持选育审定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6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由于在水稻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依托团队建设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平台、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水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先后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和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在过去,水稻高产因过量施肥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水稻种植除了满足高产优质等生活水平的需求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赵全志介绍说,未来,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将不仅注重高产、优质,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真正做到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