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关注肺损伤:让生命远离肺病威胁

    发布时间:2014-01-05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特聘教授宋元林

本刊记者 严永红


  医学领域中呼吸科在国内外临床和科研都相对薄弱,这与科技投入和历史原因有关。然而,呼吸系统疾病死因顺位中国为第四位,其中急性肺损伤死亡率为50-70%,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专家的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研究员宋元林教授在美国有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经历,2010年回到国内,他扎根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立志为广大群众带来健康的福音。
  
峥嵘岁月:海外的深厚积累
  
  宋元林教授于1996年硕士毕业后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1998年受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推荐远渡美国,开始了12年的留学及工作生涯。这期间他在学术、研究及临床上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从98年开始做博士后,到2003年任助理研究员,宋元林积累了丰富的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呼吸病学、荧光标记技术、离子转运等知识,增强了研究能力,并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以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宋元林加入旧金山分校麻醉与围手术重症监护科,进行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绿脓杆菌感染的治病机制和疫苗治疗等临床前期研究。2009他晋升为副研究员,开始拥有独立实验室和设备,进行了绿脓杆菌的疫苗治疗、呼吸道腺体分泌及呼吸道上皮液体层的测定、PAI-1在绿脓杆菌导致的肺损伤中的作用、高原性肺水肿肺损伤测定等。这段时间,宋元林的才智得到充分地发挥,也得到了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器重,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除了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外,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学会的活动,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
  
今朝奋进:迎接新的挑战
  
  海外的十年奋斗使宋元林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能力,也收获了优越美满的生活,但不甘平庸的他于2010年下决心回到祖国,只为再次挑战自己的人生,只为在国家医疗科研上贡献自己的热血。结合自己的科研优势,宋元林教授近两年获得了多项基金项目的支持,在肺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上已经全面展开。
  肺部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日趋严重,而新的抗生素开发相对滞后,因而目前临床针对感染性疾病存在巨大挑战,采用非抗生素治疗策略,包括中和或阻断细菌毒素产生,疫苗开发,调整菌群分布,应用抗微生物多肽等各项手段来减轻抗生素使用的压力,延缓抗生素耐药的产生,从而改善细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宋教授在美期间即开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和疫苗的开发研究。他的近期结果显示,针对铜绿假单胞菌III性分泌毒素的PcrV单克隆抗体合并抗生素可以显著改善重症肺炎的生存率,减轻肺损伤和经血液播散的几率。他根据此项研究成果联合同事申请了美国的专利,并在今年进行了转化。宋教授和在美国UCSF的同事今年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的论文。慢性鼻窦炎困扰者着12.5%的美国人,中国尚缺乏确切的资料,预计不会比美国低。宋教授和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平时并不致病的皮肤常见定植菌结核透明质酸杆菌的数量与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症状相关,清除鼻粘膜正常菌群后,毒力低,不致病的该杆菌可以导致慢性呼吸道炎症反应。这一发现为久治不愈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带来了福音,改善鼻窦粘膜的菌群失调有可能逆转慢性炎症反应。该文章发表后在各大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PAI-1参与感染性肺损伤中宿主-病原体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
  急性肺损(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各种肺内或肺外因素导致包括严重感染如重症细菌性肺炎、SARS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死率高达50-70%。其年死亡人数与艾滋病,乳腺癌,心肌梗塞等疾病相当,严重危害了我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然而针对上述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的药物。ALI/ARDS一个显著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毛细血管通透升高,而目前尚缺乏有效地抑制内皮通透性增加的措施。
  宋元林教授发现绿脓杆菌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的浓度与患者的死亡率成正相关,内皮细胞培养的预实验结果显示抑制PAI-1可以显著减轻绿脓杆菌感染引起RhoA依赖性的肺血管内皮通透性升高。他先前的临床观察还发现PAI-1浓度与感染绿脓杆菌III型分泌系统毒素ExoS/ExoU产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感染性肺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KGF-2修复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治疗急性肺损伤
  ALI/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是全身不可控制的过度系统性炎症反应。宋元林教授与同事一起发现KGF-2(属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促进作用,它通过修复和减少缺氧状态下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改善上皮-内皮屏障功能,预防肺水肿的发生,并显著改善肺水肿的存活率。这与以前KGF-2只作用于上皮细胞有所不同。目前已经发现KGF-2预处理明显降低机械通气、LPS、以及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肺损伤,可以促进肺泡II型细胞的再生,增加肺泡表面物质的合成,而且他们发现KGF-2可以减轻内皮细胞的凋亡,降低缺氧造成的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宋教授及同事目前正在联合生物公司进行该项药物的开发工作。
  
勇创未来:开拓更多优势
  
  采访宋元林教授时他正在北京参加一项业内的重要会议,注重交流合作的宋元林总是这样忙碌,自从回国以来,他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医院的工作上。从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到建设自己的团队,到实验条件的配备,到临床医疗,可以说全面开花。但是他始终知道,自己在国内的事业还不过是刚刚开始,在肺损伤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而我们也将看到,越来越多的肺部患者找到救护的希望,并得到有效的医治。
  在此,我们也期待宋元林教授在肺损伤和肺部感染的诊治等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
    
专家简介
  宋元林,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研究员,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室主任,肺部感染研究室副主任,Respirology副主编。1989-1994年就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1996年就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临床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2001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血管研究所博士后。在美国期间参与申请3项美国国立卫生院RO1课题,独立申请包括美国国立卫生院P30子课题、美国肺脏病学会、美国囊性纤维化基金会等在内的5项课题。2002-2004年获美国肺脏病学会研究基金;201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重点项目,阿斯利康中国呼吸奖,2012年获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担任美国胸科学会(ATS)呼吸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肺功能与呼吸治疗委员会委员。任Journal of Pulmonary & Respiratory Medicine、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中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急诊医学、呼吸新视野等杂志编辑,以及Anesthesiology(USA)、Chinese Medical Journal (English)(China)、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Australia)、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USA)、Cytokine、AJP (USA)、中华结核与呼吸、呼吸新视野、中华肺部疾病等杂志审稿人。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得专利12项,编写专著4部。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