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遭遇自恋:剖析当代年轻人的自我

    发布时间:2014-01-07

蔡华俭 罗 宇 施媛媛

  
  《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星光大道》等真人秀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电视节目。年轻人都渴望站上这些舞台,感受聚光灯的光芒,接受粉丝的欢呼,享受媒体的追捧。当然,能站上真人秀舞台的人毕竟是少数,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社交网络则是另外一个更为流行的“造星“舞台。许多人通过微博、人人等个人主页炫富、晒幸福吸引无数眼球,很短时间便成为万人瞩目的“网络明星”。许多选秀明星、网络红人不一定有过人的成就或资质,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很特别,往往自视甚高,十分渴求外界的关注和赞许;他们希望“人人为我”,却常常无视他人。
  其实,这种以自我中心、自我夸大、支配他人为标志的现象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恋。“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一则希腊神话:美少年Narcissus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即大家所熟知的水仙花(Narcissus)。后人把美少年那样极度自我迷恋的特征称为自恋。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将自恋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并应用于临床心理学。最初,自恋被定义为一种过度沉迷于自我,需要崇拜和浮夸、缺乏同情的人格障碍(DSM IV T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近三十年,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正常人群中的自恋,这些自恋者表现出某些自恋人格障碍的特征、却又不足以诊断成自恋人格障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关注和沉迷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认为自己更重要、更优越、更应享有特权,同时又有强烈的支配欲和操纵欲(Sedikides, Rudich,Gregg,Kumashiro,& Rusbult,2004)。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自恋被视作一种人格特质,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对自恋的大量研究一致表明,自恋者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心的高度自我积极性(intrapersonal self-positivity),表现为过分关注与刻意追求积极自我意象(self-image),会采用各种手段来维护、促进自己给他人的印象;二是人际间的过度防御性(interpersonal defensiveness),即当他人对其构成自我威胁时(如否定其能力),容易表现出愤怒、敌意、乃至攻击性行为。
  最近二十年,自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美国人患上自恋人格障碍的比例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现在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种人格障碍(Twenge & Campbell,2009)。这引发了大众媒体和学术圈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发现,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自恋水平在不断增加。相比于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8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特别是2000年后的大学生自恋水平有了显著提升,8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群体中有2/3的人的自恋水平已超过了前人的平均水平(Twenge,Konrath,Foster, Campbell,& Bushman,2008)。他们更在乎金钱、美誉、形象,对他人的关注(如慈善捐款、对外群体的同情)却在降低,对社会的关怀(如保护环境、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在下降,并且大部分人的集体感越来越低(Twenge,Campbell,& Freeman,2012)。于是,有学者甚至以“Generation Me”(“新生代”)来称呼当下沉迷于自我的一代(Twenge,2006)。不仅是学术领域,“自恋”一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今年5月,美国的《时代周刊》以封面文章报道了现在西方年轻人的自恋问题。该报道把美国的80后们(即Millennials)称为“The Me Me Me Generation”(“我、我、我的一代”),发现他们的典型特征包括:自以为是,40%的人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被提拔,无论自己表现如何;爱慕虚名,宁愿成为名人的助理,而不愿做一名议员;缺乏责任感,23岁以下年轻人中愿意承担需要负责任的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依赖性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年后还和父母住在一起(Stern,2013)。
  在我国,近三十年来,人们的自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年轻一代。虽然我们的文化宣扬集体主义、崇尚谦虚和谐,但是我们实验室进行的一项大型网络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明显表现出日益自恋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自恋(见图1);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自恋(见图2);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自恋(见图3);城市里的人比农村的人更自恋(见图4)(Cai,Kwan,& Sedikides,2012)。值得一提的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及以后,也就是现在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的性格。一项研究显示,独生子女们在可信赖程度、对他人的信任、竞争性、责任感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差,同时他们更厌恶风险、更加悲观(Cameron, Erkal,Gangadharan, & Meng,2013)。
  为什么现在自恋的人越来越多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诱发了当代人的自恋?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其实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导致个体的自恋。
  首先是遗传。美国、加拿大、挪威、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都一致地发现,自恋是可以遗传的,遗传度平均为48%(Kendler,et al.,2008;Livesley,Jang,& Vernon,1998;Torgersen,et al.,2000;Luo,Cai,et al.,under review)。换言之,之所以有些人自恋、有些人不自恋,约有一半的原因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当然,除了遗传,自恋也受环境的作用。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教养。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3岁),父母采用溺爱或武断的教养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求,会促使个体成年后(23岁)发展出自恋特质,冷漠的教养方式则不会导致个体的自恋 (Cramer,2011)。
  二是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西方,现代社会对竞争力、独特性等特质的重视,社会对高自尊的过度追求,加上网路社交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当下年轻人的自恋水平(Twenge & Campbell,2009;Twenge,Konrath,Foster,Campbell,& Bushman,2008)。在我国,除了上述原因外,独生子女政策、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影响社会结构、个体价值观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恋的提升。另外,自恋与个体的年龄相关。心理学研究显示:自恋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青少年时期的自恋水平最高,成年后开始下降,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进一步降低直到50岁(Foster,Campbell,& Twenge,2003)。早在8岁时个体间的自恋水平就出现了差异;并且从这时开始,自恋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就与成人的非常相似(Barry,Frick,& Killian,2003;Thomaes,Stegge,Bushman,Olthof,& Denissen,2008)。
  既然自恋发生、发展得如此之早,那它到底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自恋者的自我积极性通常令他们拥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恋者的自我评价高,虽然他们同时也很脆弱(Gregg & Sedikides, 2010);在心理健康方面,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更强,抑郁、孤独感、焦虑等负性情感更少,神经质程度更低(Sedikides,et al.,2004);在动机方面,他们成就动机强,野心大,喜欢竞争,追求成功(Campbell,2001;Lukowitsky,Roberts,Lehner,Pincus,& Conroy,2007;Wink,Dillon,& Fay,005)。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恋者的自我中心、高防御性、低宜人性、不谦虚等特征(Miller,Maples,& Campbell,2011)通常会带来消极影响。自恋者的自大、自我展示等特征在人际交往的初期会让他人觉得他们是有魅力的,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随着人们对他们了解增加,对他们的评价会随之变差(Carlson,E.N.,Naumann,L.P.,& Vazire,S.,2011)。在社交中,他们喜欢利用、支配以及贬低他人(Sedikides,Campbell,Reeder,Eillot,& Gregg,2002),甚至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损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Campbell,Bush,Brunell,& Shelton,2005;Tamborski,Brown,& Chowning,2012)。对于亲密关系,自恋者视其为自我促进的工具(Campbell,1999),偏好游戏式的恋爱方式(Campbell,Foster,& Finkel,2002),对恋爱关系的承诺也较低(Campbell & Foster,2002)。
  不过,自恋到底有害还是有益因人而异。目前,学者们认为自恋包括适应性的自恋(adaptive narcissism)和适应不良的自恋(maladaptive narcissism)(Pincus &Lukowitsky,2010;Raskin,Novacek,& Hogan,1991;Russ,Shedler,Bradley,&Westen,2008;Wink,1992)。适应性的自恋者表现为有抱负、精力充沛、创造力强,虽然有时也会显得太自大,但有一定的人际敏感性和同情心,这些自恋者的自我感觉是坚实、一致的(Russ et al.,2008;Kohut,1971;Pincus & Lukowitsky,2010;Wink,1992)。简单地说,这种自恋者的自恋特征是能适应社会规范的,能被多数人接受的。相比之下,适应不良的自恋则会表现出自我膨胀、渴望权力和自以为是,这种自恋者的自我感觉其实是脆弱、不安全的(Raskin et al.,1991;Kernberg,1975;Kohut,1976)。他们的自恋行为是不被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会导致人际冲突等问题。
  可以看到,自恋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自恋,不能一概而论。以美国为例,有数据显示Generation Me其实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友善、更积极,而且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他们更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能年纪轻轻就成为公司的CEO。在我国,随着80后、90后的自我中心意识日益增强,现在的年轻人在很多方面都跟过去的年轻人不同了。以工作和婚姻这两个人生大事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论坛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80后、90后的整体离职率偏高,达到30%以上,高出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5个百分点。但同时,80后、90后自主创业的故事也常常见诸于报端。高离职率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责任心都有所降低,而创业者多反映出他们更注重工作中的自我实现,不再像父辈那样恪守成规,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生活方面,有新闻报道称80后的离婚率高达20~30%,而导致80后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夫妻中一方或双方太强调自我。自恋使得个体不愿意迁就他人或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自恋的人对伴侣的忠诚度也更低,这些行为毫无疑问会影响婚姻质量。不过,这种注重个人感受的婚姻观使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会为了他人(如孩子)或周围人的压力而勉强维系不幸福的婚姻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个体乃至社会。个体可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配偶,得到质量更高的亲密关系,对其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同时,其配偶、孩子、父母都会因为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而拥有更好的心情、更多应对外界挫折的正能量。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自恋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接受自恋测验。心理学家开发了多种自恋量表,目前使用最多、研究也最多的测验是自恋人格问卷(Narcissism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Raskin & Hall,1979)。该问卷共有40道成对的迫选题,比如“统治世界的想法让我感到害怕”(非自恋表达)和“如果让我来统治世界,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自恋表达)。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创立的云端心理实验室(www.cpsylab.com)提供大量免费的心理测评服务,其中就包括国际经典的自恋人格问卷。该网站的所有测验都提供免费的反馈,测完后马上就能知道你的自恋水平。如果你想测测自己是否自恋,不妨去试一试。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随着80后、90后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可能人们会发现自己周围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恋者,他们喜欢自吹自擂、喜欢炫耀,总是需要别人的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他们身上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远大抱负等优点。这些年轻人到底能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什么,我们不敢在这里妄加揣测,相信不久的将来时间会给出答案。
  
作者简介: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于1993、1996、2002先后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分别获得心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内隐社会认知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3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加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研究室副主任、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双生子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蔡华俭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等组织会员。
  罗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随即加入中国科学院。目前,主要采用行为遗传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考察自我概念——自尊、自恋等特质的遗传基础和神经表达。
  施媛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生。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得哲学、心理学双学士学位。此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师从蔡华俭研究员,从事内隐社会认知、文化与人格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涉及自恋、内隐自尊、谦虚等主题。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