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16
——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旻辉
卫婷婷
2000年起,内蒙古开始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随着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内蒙古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产业模式的改变,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内蒙古人民尤其是贫困地区蒙民的心。因此,作为驱动内蒙古地区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生态科技扶贫的启动迫在眉睫。以蒙药为启动能源,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李旻辉教授带领阿拉善综合试验站团队在内蒙古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通过带动贫困地区道地药材林间、荒地种植及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做出贡献。
仰止高山 颠簸向前
古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美人的品行才学如高山一样不禁让行人止步仰之,但也有许多仰望高山的人,他们最初平凡却一直努力耕耘、等待蜕变。在犹如漫漫夜空的中医药领域中,李旻辉是繁星群落中的一点。
2000年大学毕业后,在山西金华药业工作两年的李旻辉毅然决定考研并成功考取了内蒙古医学院。2004年6月,他还得到了前往内蒙古驻京的科研机构——京蒙高科进行实习的机会。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刚宣布解除对北京因“非典”疫情颁布的旅游禁令,全身心投入实验研究的李旻辉接触到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高精尖仪器,在与其他学校的优秀博士进行科研交流的过程中,他更深刻感受到了自己那时掌握的知识还是不够全面。虽然不到一年的实习时间过得很快,但是这段经历却让他更加坚定了不断汲取科研知识的初衷。于是,志在中医药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李旻辉在2004年10月又进入了一边工作一边考学的紧张状态,3个月后成绩虽上线但在其中排名末位只能让他另作他选。命运之于李旻辉就像上下摇晃的天平,无法断定最终的平衡点。就在抵达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参加复试前,他得知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在报考杨峻山教授且笔试上线的剩余三人中择综合成绩前两名录取,可就当李旻辉想着放弃复试时,朋友的鼓励尤其是肖培根院士电话里的一句“不要做逃兵,要对自己有信心”让他咬咬牙坚持下来,没想到加上30%复试成绩,他的综合成绩从第三名一下跃居首位。就这样,他成功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录取,自此师从肖培根院士。
入学前的波折告一段落,入学后是另一段艰苦摸索。读博期间,在肖院士的指导下,李旻辉找到天然产物和药用植物学的契合点,开始主攻植物鉴定方向,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云南药物研究所等地开展实习工作,期间采集植物样本达50多组,占全国总植物样本采集数的60%以上。他的野外工作占了读博期间工作的2/3以上,从东边的大别山、天目山跑到西南的梅里雪山、贡嘎雪山,他所见、所采的药草数不胜数。那些走过的山路也逐渐铺就成他脚下越发熠熠生辉的科研之路。
以药为引 拓荒扶贫
2010年3月至2015年4月李旻辉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黄璐琦研究员的指导下,他参加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成为内蒙古地区的技术负责人,由此他对蒙药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队伍的扩大,李旻辉担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并大力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内蒙古中药材产业落定前,蒙药的开发和利用一直都是李旻辉科研攻关的核心内容。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地貌多为荒漠、占地面积广大、特殊区域封锁等问题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此,李旻辉及团队没有后退,而是逆风前进,在“内蒙古自治区5种蒙药濒危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体系的构建”项目中,优质超额地完成了课题规定的任务。在此期间,他们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蒙药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机制及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成功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特色蒙药药用植物人工气候室、第一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和2个动态监测站。之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内蒙古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协同当地政府建立优质种子种苗基地2000余亩和特色蒙药资源圃40亩,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做好了技术准备。
为尽快帮助贫困蒙民脱贫,李旻辉及团队趁乘追击,利用蒙药科研的最新成果,联合区域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分区域开展拓荒扶贫工作。在商都县扶贫工作中,李旻辉带领团队成员在大库伦乡集约荒地建立了黄芪产业扶贫试验基地,从黄芪开始示范带动,使贫困户可以依靠中药材产业逐渐脱贫摘帽,实现创收。随后针对武川县黄芪种植中虫害与化肥污染问题,综合应用土肥技术和微生物菌肥技术,达到减少病虫害影响、有效提升黄芪产量、减少化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在武川县、固阳县、林西县、奈曼旗扶贫工作中,经过试验站成员多次实地走访调查,他们将固阳银号镇流转来的1500亩荒地种植黄芪,后续对当地种植中药材村民进行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及生态种植理念的培训,帮村民实地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在绰河源镇利用林药间作模式将退耕还林项目和脱贫攻坚项目二者结合,在退耕后的土地种植沙棘和黄芪、甘草间作,在绿化荒山、保持生态的同时还促进当地居民增收,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合一的循环经济链。
从2017年奋战至今,李旻辉联合团队近四年来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帮扶村受益贫困户收入比去年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此外,李旻辉做出对未来扶贫工作的设想:一方面,将继续开展内蒙地区贫困县摸底扶贫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试验站将继续加大生态科技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他计划,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建立以提高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生态科技扶贫机制,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为研拓新 为师尽责
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对于曾经的李旻辉来说,在中医药学这条路上立志高远并不懈前行即为“志于道”。然而这三个字放在现在的他身上有了更多的涵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他没有一味跟风前沿概念,而是回归内蒙古民族本色,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现代化的中医药研发之路。志于此道的他,大胆向中医理论发问,如是否可以通过病症模型建设找到中医特色理论;从蒙药处方的变化规律着手,判断古代用药祖方是否发生改变,在大数据加成下是否可能将民族医药结合新式药进行科学验证等,李旻辉志在实现民族药进一步的应用。
“据于德”放在李旻辉身上,更多是因德而生责。作为老师,他认为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尤其科研中不能松懈,随着科研团队的壮大,每位科研工作者更要注重质量,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学生培养方面,李旻辉第一要求是英语能力,每天早上给学生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去阅读英语文献;第二要求是自主能力,让他们通过互联网渠道学习新知识;第三要求是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真正的实验中学有所获。李旻辉认为对学生这三方面的培养,是他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更是应有的德行。
截至2020年5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工作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完成了89个旗县的蒙中药资源实地调查,共收集野生品种2361种,制作药材标本2325份。正是借由蒙药中药资源在数量、质量、动态情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人们看到了李旻辉及其团队专注科研的精神,他们培育蒙药数百株,只为惠及蒙民千万户。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