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6
——访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唐宗湘教授
本刊记者 王 辉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这次回来不是探亲,不是参加学术交流,而是带着半生的医学研究积累,带着为中国医学贡献一份力量的心志,作为江苏省特聘教授加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决心在“慢性痛”与“痒”顽疾研究及治疗中完成人生的“再创业”。
学海无涯 漫漫求索
唐宗湘教授出生于六十年代湖南西部的一个苗族乡村,在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陶冶下,他从小就对动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中学又后受生物老师的影响,这种兴趣得到了加强,因此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专业。在大学里,来自农村的唐宗湘教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丰富自己,在湖南吉首大学读书期间,他因为成绩优异被学校选拨出来送至湖南师范大学作为高校师资培养。
作为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在高校从教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作为大学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知识装备;在大学从教的几年时间,作为大学老师的唐宗湘教授对生理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兴趣也越来越浓。在庞杂的生理学范畴里,他决定“术业有专攻”,最终选择了神经生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91年唐宗湘教授报考了研究生,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广西师范大学任教;2000年又报考了博士,秋天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继续学习。在生物物理所的三年,唐宗湘教授跟随导师从事视觉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也广泛接触了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中国科学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地方,导师和学生都非常敬业,加上导师长期以来在试验室形成的良好学术和科研氛围,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唐宗湘教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唐宗湘教授选择远渡重洋,2003年底赴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犹他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不同的文化和学者让他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然而,本想在眼科医学中继续更深探索的唐宗湘教授,却因为使用的试验动物被列入当地动物保护组织之内,导致每次试验都是在战战兢兢中进行,这使他开始思考将来的路,并感叹科研之路的崎岖,科学家光环背后的艰辛。
做科研需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时也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机遇。尽管对于唐宗湘教授来说,他的科研道路坎坷而艰辛,但机会终究青睐有准备的人。在朋友的引荐下,他结识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Dr.Dong,Dr.Dong出身书香门第,在医学神经生物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基础。于是2005年夏天,唐宗湘教授又“转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新的良好学术氛围里,唐宗湘教授和同事们共同探索,以外周感觉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方向,并在“痛”与“痒”分子机理研究中锐意进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找准方向 探秘“痛痒”
“痛”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一种神经反应,医学史上对于“痛”这一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然而对于“痒”的认识和理解却十分模糊,对“痛”和“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没有明确的定义,更不清楚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其痒觉调节的机制是什么?“痛”和“痒”的分子机理是怎样的?带着一系列问题,唐宗湘教授回国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了大量研究,回国后依托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药治疗“痛”、“痒“疾病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其成果得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唐宗湘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宗湘教授等人发现一种调节痛觉敏感性的重要分子。该分子能正向调节热敏感通道的兴奋性,研究结果发表在2008年《细胞》期刊上,成果被列入Faculty of 1000: f1000.com/1108556,是当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亮点之一。其意义在于,找到了一种痛觉调节的新机制,为镇痛机制的研究和镇痛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回国后,唐宗湘教授继续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发现该蛋白的新功能,研究结果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在2013年的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
其次,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r.Dong的试验室,唐宗湘教授和试验室中的其他研究人员一道研究一类新的G蛋白受体功能。他们发现这类家族蛋白中的一个成员是“氯喹”(Chloroquine, CQ)的作用靶点,找到了抗疟疾药物“氯喹”产生“致痒”的原因,回答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问题,研究结果发表在2009年的《细胞》期刊上;发现这类家族蛋白受体也参与抑制小鼠神经病理性痛,研究结果发表在2010年的PNAS;发现该家族中的另一些成员参与了痒的形成,并且确定这类痒是组胺非依赖性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2011年的《科学》子刊Science Singaling;2012年的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和2013年的《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这些发现为镇痛药物和抗瘙痒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再次,唐宗湘教授与合作者共同发现了一种针对Kv1.2的保守IncRNAs,简称Kv1.2 antisense RNA。该Kv1.2 antisense RNA可以改变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下神经元的兴奋性。该研究为基因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结果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共同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在2013年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
归根祖国 融贯中西
尽管在美国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但唐宗湘教授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并对祖国的科研事业发展牵动于心。因此,2011年,接受了江苏省特聘教授的职位。在夫人的支持下,唐宗湘教授毅然离开美国,回到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决心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上开创一番新事业。
谈到为什么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时,唐宗湘教授说出了自己的明确初衷。正是充分考虑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未来的工作规划而决定的。回国前他就已经认识到,我国中医在疼痛治疗方面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针灸镇痛治疗,属于无副作用,没有药物依赖性,其治疗效果更是被广泛认可的,卫生经济学价值高;同时,很多中药治疗中的镇痛机理现在还不大清楚,属于空白领域,值得去探索和研究。另外,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基础,学校领导对人才重视,可为科研工作提供最好的条件,并有强大的临床实践作为支撑。因此,唐宗湘教授就这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结缘了。
事实证明,唐宗湘教授的选择是正确的,入驻南京中医药大学后,他很快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团队以解决疼痛和瘙痒顽症为首要目标,以不同学科背景人员和良好的研究平台为依托,将现代“疼痛”和“痒”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传统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研究领域,阐释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机制。
围绕“疼痛”和“痒”研究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开展“疼痛”和“痒”产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中医药镇痛止痒研究,唐宗湘教授的研究团队设定了以下三个个研究方向:“慢性痛”和“痒”的产生及中医药镇痛止痒的机制研究;“慢性痛”和“痒”产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镇痛”和“止痒”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总之,唐宗湘教授以“慢性痛”和“痒”与中医药镇痛止痒研究为内容,围绕“慢性痛”和“痒”产生机制及中医药镇痛止痒研究这一方向,通过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寻找疼痛和痒产生的细胞及分子机理,开发中医药镇痛止痒方法及药物。将研究目标确定为:以中医药镇痛和止痒为重点研究对象,建立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科学研究技术体系。相关研究工作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种人才项目的资助。
艰苦磨砺 再创辉煌
谈到回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试验室建立伊始,不得不说是困难重重。尽管学校对唐宗湘教授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在设施筹备、招标采购和团队组建上仍然颇费一番周折。但在艰难的条件下,唐宗湘教授经过两年的努力付出,如今试验室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理想的初步研究成果。
团队组成上,目前有4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科研助手等,他们的加入为试验室带来了活力,也在工作开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唐宗湘教授针对不同学生挖掘他们的特长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充分尊重个人的劳动成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我希望他们体会到做科研是一种享受,但同时在做事做人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唐宗湘教授说话语里透露的是对年轻一代学者深深的关爱和期待。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唐宗湘教授一面埋头苦干,一面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校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保持持续联系,长期进行合作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目前唐宗湘教授参加和主持了包括美国NIH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合作基金、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等多种基金项目。依托于这些项目及基金支持,唐宗湘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署名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研究工作最近已分别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2013)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3)等国内外杂志。因唐宗湘教授在感觉神经领域研究的重要工作,回国后他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计划”和 “六大人才高峰”(A类)高层次人才称号。
尽管面对种种压力和困难,唐宗湘教授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工作之余,唐宗湘教授喜爱篮球、游泳等项目,在运动中既释放了压力,又放松了心情,这样就保证了作为一名科研学者,能够长期在工作中保持长时间的高效产出。
正值我国大力扶持中医药科研及治疗的良好机遇,唐宗湘教授在学校和国家的支持下,凭借具有创新优势的课题研究,必将进一步取得更多医学突破,且在新药开发中造福人民大众。
专家简介:
唐宗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1964年生,湖南怀化人,1987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吉首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从事生理学的教学工作。2003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底赴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10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系统从事感觉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江苏省特聘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唐宗湘教授在感觉神经研究领域具有深厚基础,发现了“痛”和“痒”相关的一些重要分子,已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被列入2008年F1000 Medicine-the expert guide to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in medicine。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