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发布时间:2021-02-06

黄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柔性电子是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十四五”期间,柔性电子信息产业孕育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机会。我国迫切需要对柔性电子信息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为强国战略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柔性电子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要全面加强对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抢占战略制高点,将柔性电子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完善组织管理,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梯次、分阶段有序推进,推动柔性电子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依托战略智库,深入开展柔性电子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为政府提供发展建议与决策咨询,为打造科技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优势、重塑全球行业竞争格局提供顶层战略支撑。
  完善柔性电子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柔性电子前沿探索、基础研究、应用攻关、产业转化全过程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容错机制,通过设立柔性电子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设立协同创新平台,聚集全球顶尖专家,形成由战略科学家引领、两院院士牵头、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潘永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行星科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下半叶深空探测之中。追根溯源,地球科学和天文学是行星科学的两个根学科。行星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太阳系内不同天体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行星的地表特征、岩浆活动、大气、海洋、物理场及内部过程等。其中探测地外生命一直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
  目前科学家主要基于地球及地球生命来判断地外生命存在与否,为什么地球宜居,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有些问题仅从地球上难以找到答案,需要从其他行星宜居性演化研究来理解。控制地球宜居性因素,除了恒星的状态、行星与恒星距离外,还有哪些因素,决定因素又是什么,行星外部和内部过程扮演了什么角色?很多基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火星和地球形成时间相当,地球因为有板块运动,30亿年前的古老东西遗留很少,火星上没有板块运动,火星巡视探测在那里找到许多古老的有机质和沉积岩记录,表明可能早期存在生命;金星的情况又不同,表面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处于失控温室效应的状态。现在看来,太阳系是整体进行演化的,行星又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从火星、金星甚至更远的星球来审视地球的过去,甚至可以来预判地球的未来,这是全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相信将不断地取得重要科学发现和突破。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什么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北大一位青年教师的一篇科学史文章《技术逻辑与技术民族主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红旗轿车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由此说明当时我国的实际科技能力并不像众人心目中认为的那么落后,令人信服地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自立自强,加上正确的政策支持,谁也阻挡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我觉得这样的科技史文章有史料、有见解、有意义。
  在我看来,科技史研究要按时间来建构,史料是基础,文献学乃至考古学是基本功,没有丰富的史料,尤其是新发现的史料,要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很难的。但是不能停留于此,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史料揭示规律、明白道理,指导当今。我们常说“以史为鉴”,研究历史是为了理解当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可能往哪里去。
  但我也发现目前我们有些研究只是史料的堆积,没有从这些史料中悟出有意义的道理。例如,从不同年代的典籍中比较同一名称中药的差异,得出它们并不是同一种药的结论,像这样的研究作为中药学研究似乎还有一点价值,但作为科技史研究就不足为道了。
  还有的研究收集人家已经发表过的资料,归纳出一些浅显公知的道理;有的文章看不出史料与结论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等,这样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就成了“为研究而研究,为发文章而写文章”。
  
姚期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我们谈到很多学科交叉,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领域产生。其实在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趋势,那就是不同的学科正慢慢融合。
  很少人谈到学科融合。关于学科融合,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是,近年来的诺贝尔奖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给化学,也可以给医学或物理。这表明这三个领域有相当大的交叉。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其深层原因是,科技发展对于纳米甚至纳米以下的尺度的观察方法,有了很多的工具。不管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现在的趋势都是越来越走向对微观世界的掌握。所以很多发明对这三个领域都有贡献,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一个现象是,信息科学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但产生了交叉,而且开始有融合的迹象。原因是,科学家除了用物理还是化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特的运算,用各种数字的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
  近年来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使得我们对于从数据中攫取知识有了新工具。这个工具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是有效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息科学现在和其他领域走得更近。
  因此,我认为学科融合的现象,会把科学慢慢地带向一个我们“了解更多”的学科。作为科学家,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现象。科学从2000年以前,从哲学开始分蘖。几百年来,科学分成了不同的学科领域,从而获得发展便利。但如今,我们好像又要回到一个大科学家庭。也许,把科学很多同样的工具看成同一家庭里的分支,我们就能产生更有效的方法来发展科学。科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