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发布时间:2021-06-18

首个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研制成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该公司一院211厂近日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标志着我国大尺寸不锈钢部件的扩散钎焊技术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提到火箭发动机,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巨大的喷管。喷管的主要作用是将火箭推进剂燃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热能转化为动能,从而让火箭获得巨大的推力。211厂研制的发动机喷管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最大直径1.8米,下段最大直径2.5米,壁厚最薄处仅1毫米。突破了大尺寸部件扩散钎焊工艺结构设计技术、工装高低温装匹配、大尺寸部件钎焊变形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发动机喷管实现了扩散钎焊技术从设备到工艺的全系统研究和应用,出色地完成了重型发动机再生冷却喷管的上、下段扩散钎焊,成功实现了直径2.5米级再生冷却喷管的扩散钎焊制造。
  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为了满足未来深空探测和探月工程的需求,中国需要研制一款全新的运载火箭。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表示,未来中国将研制100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以满足走向更深远太空的需求。目前,重型运载火箭的论证阶段已基本完成,进入立项后续阶段,其研究工作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展开。该喷管的成功研制,为中国大直径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太空稻种首次成功育苗
  曾搭载“嫦娥五号”上天的约1500株稻种成功育苗,长势喜人。在华南农业大学温室大棚里,嫩绿的幼苗指向天空。
  这批共计40克的太空稻种于2020年11月搭乘“嫦娥五号”登月,历时约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后,返回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种植。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植物航天育种国家级平台。
  这批稻种是名副其实的“航二代”,其父母均为航天育种成果,分别名为“华航31号”和“航恢1508”。“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实现了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种子在搭乘过程中会经历微重力、太阳黑子爆发等特殊环境,这会对稻种基因变异造成影响,极其难得。”
  在业界专家看来,这批经过深空搭载的天稻极具科研价值。该中心将借由水稻种子深入了解模式生物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为探索生命起源、物种进化和宇航生物安全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将获取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新基因,并形成完善的关键基因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于水稻品种选育。除研发以外,此次搭载预期成果还有为我国“种子安全”提供自主“种子芯片”。
  “这批水稻有望在6月底迎来收割,然后进行第二个世代的播种。如果顺利的话,育种成果有望在2022年年底初步呈现。”陈志强表示,按照航天育种的一般规律,在4至5个世代后可以把水稻的优良性状稳定下来,进而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为水稻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出炉
  3月18日,“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发布。其中包括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200强名单,以及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4个学科类别百强名单。统计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机构中,有8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4个分类学科排名中,除东京大学上榜物理学、生命科学两个榜单前5外,其余前5名均由中国机构包揽。
  自2015年以来,亚太地区科研产出对全球的贡献份额已由26.9%增长至2020年的34.3%,而中国对这一增幅的贡献超过了98%。如果不计中国,亚太地区的科研产出份额会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产出贡献出现了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亚太地区领先的科研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领先的科研城市为北京、上海、东京都市圈、南京和首尔都市圈。榜单显示,中国机构整体表现强劲。在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8家中国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北京大学(第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五)、南京大学(第六)、清华大学(第七)、浙江大学(第八)、上海交通大学(第九)。相较之下,日本科研机构的贡献在下滑。比如,此次排名第三的东京大学在2015—2020年的贡献份额增长率为-20.7%。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交付
  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交付活动在三亚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深海所”)签署《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交付备忘录》,标志着后者将正式负责“奋斗者”号的后续运维与管理。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中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科研任务。2020年11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全部万米海试任务,并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交付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意味着‘奋斗者’号的研制已经完成,并且通过了海试现场验收。”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说,“今后‘奋斗者’号将在规章制度下,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深渊的科学考察是世界海洋研究的热点,相信通过相关科学计划及国际合作,能够促进人类对深渊领域的进一步了解。”
  为推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深海/深渊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应急救捞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前期“深海勇士”号已经开展3年的高效运维、开放共享的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与同济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山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研讨商议,深海所牵头发起成立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并于“奋斗者”号交付活动当天,同期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据介绍,该委员会致力于服务“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用户和专家群体,搭建一个面向“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指导“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升级和作业能力提升,拓展其在深海/深渊前沿科学研究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开展载人深潜国际合作,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应用。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任首届委员会主任。
  
世界口径最大折射光学望远镜启动建设
  日前,西藏天文馆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启动。据介绍,此次启动建设的一米级光学望远镜将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安装在预计今年开工建设的西藏天文馆。该望远镜建设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福建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共同承担。
  依托于拉萨海拔高、观测条件好的特点,该望远镜将兼具科学普及和专业观测双重功能,既服务于研究团体的专业需求,也能供公众参观使用。建成后,西藏天文馆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除具备较强天文科研观测功能外,还具备可覆盖白天和黑夜的目视观测、天文摄影、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等科普能力,将深度服务于西藏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
  
分享到:
资讯